台架试验加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27348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22 23:40
一种台架试验加载装置,包括作动器、反力架及复合式加载机构,所述复合式加载机构包括用于与一实验样件相连的机构主体、位于所述机构主体两端的第一加载连接板以及垂直于所述机构主体和所述第一加载连接板的第二加载连接板,所述作动器的一第一端与所述反力架相连,所述作动器的一第二端在进行不同施力点的加载试验时分别与所述第一加载连接板或所述第二加载连接板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复合式加载机构的不同位置设置方向不同的第一加载连接板和第二加载连接板,从而可以利用一套夹具进行轮心加载试验和轮毂下边缘加载试验,降低了加工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台架试验加载装置
本技术涉及汽车试验领域,特别是关于一种台架试验加载装置。
技术介绍
在汽车领域,某种车型量产前,一般会在其骡车及试制阶段进行悬架系统的性能或疲劳耐久试验,一方面是为了验证该车型的悬架系统在不同方向的抗冲击强度,另一方面是为了保证该悬架系统安全承载的耐久性。国内各大汽车主机厂进行悬架系统试验的方法不一,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整车上对轮胎中心进行单方向或多方向的加载试验;另一类则是只在台架上对单一悬架系统进行单方向或者空间加载的试验。在对单一悬架系统进行单向台架加载试验时,通常需进行纵向、垂向、侧向三种不同的试验工况。纵向工况是为了验证汽车发生碰撞或者追尾时,由轮心传至悬架的纵向冲击载荷。垂向工况是为了验证汽车路过大坑时,车辆突然失重而接触地面后对垂直方向的冲击,悬架的受力作用点依旧位于轮胎的中心。侧向工况则是为了验证汽车发生侧面碰撞时,由轮毂下边缘传至悬架的冲击载荷。进行悬架系统台架试验的主要难点在于:1.加载装置既能够进行轮心垂向和纵向的加载,又能够进行轮毂下边缘的侧向加载;2.由于悬架系统承载较大,因此,加载装置应具有足够大的强度和刚度;3.各工况的加载方向在试验过程中应保持一致,不应存在其他方向的憋力或干涉,不应有较大的角度偏移;4.在垂向工况的加载过程中需要实时测试轮胎外倾角的变化,包括最大外倾角和残余外倾角(加载力撤去后的轮胎外倾角)测试。现有的加载装置是通过设计不同的夹具以应对不同位置(即轮心和轮毂边缘)的加载,利用不同的夹具简单地连接施载液压作动器与汽车的制动盘端面,对悬架系统进行纵向、垂向、侧向三种不同工况的加载试验。该加载装置存在如下缺点:1.在轮心纵向加载的过程中,悬架存在着绕各摆臂复合后的旋转中心的旋转运动,因而难以保证加载过程的方向一致性,并且,由于夹具与制动盘是面连接,在悬架的旋转过程中要保证夹具始终沿着汽车的纵向运动会存在一定的外拉内应力,即憋力; 2.在轮毂下边缘加载的过程中,夹具会向汽车内侧弯曲,随着夹具的弯曲,作动器的加载作用点也随之改变,由轮毂下边缘的下侧变换至轮毂下边缘的内侧。3.加载装置的憋力会影响到作动器的加载精度,并对施载作动器造成一定的损坏。4.该试验需完成轮心纵向、垂向加载及轮毂下边缘加载,需要加工两套夹具,费时费力,加工成本高。5.不能实时监测垂向加载过程中的外倾角变化。
技术实现思路
承上述,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可进行轮心加载也可进行轮毂下边缘加载的台架试验加载装置。为达上述优点,本技术提供一种台架试验加载装置,包括作动器、反力架及复合式加载机构,所述复合式加载机构包括用于与一实验样件相连的机构主体、位于所述机构主体两端的第一加载连接板以及垂直于所述机构主体和所述第一加载连接板的第二加载连接板,所述作动器的一第一端与所述反力架相连,所述作动器的一第二端在进行不同施力点的加载试验时分别与所述第一加载连接板或所述第二加载连接板相连。根据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所述台架试验加载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作动器的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加载连接板或所述第二加载连接板之间的直线导轨,所述直线导轨固定于一导轨支撑架的特定高度,且与所述第一加载连接板或所述第二加载连接板之间通过一第一连接件相连,所述直线导轨与所述作动器的所述第二端之间通过一第二连接件相连。根据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与所述第一加载连接板连接的两根二力杆、与所述两根二力杆相连的二力杆固定板、以及连接所述二力杆固定板与所述直线导轨的第一导向固定板,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连接所述直线导轨与所述作动器的所述第二端的第二导向固定板。根据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与所述第二加载连接板连接的一根二力杆以及连接所述一根二力杆与所述直线导轨的第一导向固定板,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连接所述直线导轨与所述作动器的所述第二端的第二导向固定板。根据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所述二力杆与所述第一加载连接板或所述第二加载连接板之间通过第一球铰和第一固定销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导向固定板与所述二力杆固定板或所述二力杆之间通过第二球铰和第二固定销可转动连接。根据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所述第一导向固定板的两端设有用于连接所述直线导轨的通孔,所述第一导向固定板的中部用于与所述第二球铰相连的吊耳,所述第二导向固定板的两端设有用于连接所述直线导轨的通孔,所述第二导向固定板的中部设有用于连接所述作动器的通孔。根据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所述二力杆固定板的中部设有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导向固定板的通孔,所述二力杆固定板的两端设有用于连接所述两根二力杆的通孔。根据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所述第一加载连接板与所述机构主体可拆卸连接。根据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所述实验样件为悬架系统,所述第一加载连接板在进行轮心纵向和/或垂向加载试验时与所述作动器相连,所述第二加载连接板在进行轮毂下边缘侧向加载试验时与所述作动器相连,所述第一加载连接板上设有用于连接所述机构主体与汽车制动盘的通孔,所述第二加载连接板上设有对应不同轮毂尺寸的若干个轮毂调节孔。根据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所述第一加载连接板上设有用于放置激光笔的激光导向槽,所述激光导向槽在所述台架试验加载装置安装好后位于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本技术通过在复合式加载机构的不同位置设置方向不同的第一加载连接板和第二加载连接板,从而可以利用一套夹具进行轮心加载试验和轮毂下边缘加载试验,降低了加工成本。【附图说明】图1所示为本技术台架试验加载装置与一悬架系统的组装示意图,图1所示的台架试验加载装置用于进行轮心加载试验。图2所示为图1中复合式加载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所示为图1中的二力杆固定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所示为图1中的第一导向固定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所示为图1中的第二导向固定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所示为本技术台架试验加载装置与一悬架系统的组装示意图,图6所示的台架试验加载装置正在进行轮心垂向加载试验。图7所示为本技术台架试验加载装置与一悬架系统的组装示意图,图7所示的台架试验加载装置用于进行轮毂下边缘侧向加载试验。【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提出的台架试验加载装置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首先,本案以一悬架系统的台架试验加载装置为例对本技术的台架试验加载装置进行说明。图1所示即为本技术台架试验加载装置与该悬架系统的组装示意图,本技术的台架试验加载装置即可对试验样件(即该悬架系统)进行轮心纵向和垂向的静强度试验的加载(如图1所示),也可对该悬架系统进行轮毂下边缘侧向静强度试验的加载(如图7所示)。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台架试验加载装置包括复合式加载机构10、激光笔20(参图6)、第一连接件30、直线导轨40、导轨支撑架50、第二连接件60、作动器70及反力架80。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件30包括第一球铰31、二力杆32、二力杆固定板33、第二球铰34及第一导向固定板35。第二连接件60包括第二导向固定板61。请一并参阅图2,复合式加载机构10包括机构主体11、加强筋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台架试验加载装置,包括作动器(70)以及与所述作动器(70)的一第一端相连的反力架(80),其特征在于:所述台架试验加载装置还包括复合式加载机构(10),所述复合式加载机构(10)包括用于与一实验样件相连的机构主体(11)、位于所述机构主体(11)两端的第一加载连接板(13)以及垂直于所述机构主体(11)和所述第一加载连接板(13)的第二加载连接板(14),所述作动器(70)的一第二端在进行不同施力点的加载试验时分别与所述第一加载连接板(13)或所述第二加载连接板(14)相连。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台架试验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台架试验加载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作动器(70)的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加载连接板(13)或所述第二加载连接板(14)之间的直线导轨(40),所述直线导轨(40)固定于一导轨支撑架(50)的特定高度,且与所述第一加载连接板(13)或所述第二加载连接板(14)之间通过一第一连接件(30)相连,所述直线导轨(40)与所述作动器(70)的所述第二端之间通过一第二连接件(60)相连。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台架试验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30)包括与所述第一加载连接板(13)连接的两根二力杆(32)、与所述两根二力杆(32)相连的二力杆固定板(33)、以及连接所述二力杆固定板(33)与所述直线导轨(40)的第一导向固定板(35),所述第二连接件(60)包括连接所述直线导轨(40)与所述作动器(70)的所述第二端的第二导向固定板(61)。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台架试验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力杆(32)与所述第一加载连接板(13)之间通过第一球铰(31)和第一固定销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导向固定板(35)与所述二力杆固定板(33)之间通过第二球铰(34)和第二固定销可转动连接。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台架试验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30)包括与所述第二加载连接板(14)连接的一根二力杆(32)以及连接所述一根二力杆(32)与所述直线导轨(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文李涛梁焕彬梁天开蒋航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