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时枫娇专利>正文

一种电源稳定的多功能行车记录仪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271132 阅读:1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22 22: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源稳定的多功能行车记录仪,包括外壳、升降开关、承重杆和固定盘,所述固定盘固定在承重杆的一端,所述外壳固定在承重杆的另一端,所述升降开关设置在承重杆上部,该电源稳定的多功能行车记录仪通过升降开关与中央处理器的配合控制调节行车记录仪的升降,在升降的过程中带动第二电阻改变线圈磁力控制弹簧长度,调节镜头角度保证拍摄角度,通过中央处理器控制显示屏实时显示并记录行车信息,配备USB接口实现拍摄录像的传输,通过补光照明灯管提高拍摄亮度,保证拍摄质量,实现了行车记录仪功能的多样化,提高了行车记录仪的智能化程度,而且电源供电稳定,使得记录仪的工作状态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源稳定的多功能行车记录仪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源稳定的多功能行车记录仪。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的普及使用,行车记录仪作为一种轻便携带的车载设备,在日常驾驶中随处可见,主要用作行车监控提供行车信息。在目前行车记录仪市场上,行车记录仪的品牌众多,但是普遍功能比较单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设备的功能智能化和多功能要求也不断提高,功能单一化的设备会降低其实用性,限制其推广价值;不仅如此,行车记录仪都是固定在挡风玻璃处,由于目前行车记录仪固定以后缺少很好的调节能力,这样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会因为行车记录仪遮挡视线而影响驾驶,甚至发生意外。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功能简单单一的不足和无法灵活调节位置阻碍视线造成影响安全驾驶安全的问题,提供一种功能多样,且能够灵活调节位置消除视线阻碍的电源稳定的多功能行车记录仪。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功能行车记录仪,包括外壳、升降开关、承重杆和固定盘,所述固定盘固定在承重杆的一端,所述外壳固定在承重杆的另一端,所述升降开关设置在承重杆上;所述外壳上设有显示屏、万向调节器、开关、指示灯、US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电源稳定的多功能行车记录仪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源稳定的多功能行车记录仪,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升降开关(5)、承重杆(9)和固定盘(10),所述固定盘(10)固定在承重杆(9)的一端,所述外壳(1)固定在承重杆(9)的另一端,所述升降开关(5)设置在承重杆(9)上;所述外壳(1)上设有显示屏(2)、万向调节器(3)、开关(4)、指示灯(6)、USB接口(7)、充电接口(8)、镜头组(13)、散热孔(11)、补光照明灯管(14)和扇叶(12),所述显示屏(2)位于外壳(1)正面上部,所述万向调节器(3)位于显示屏(2)右侧,所述开关(4)位于外壳(1)正面右下部,所述指示灯(6)和USB接口(7)位于开关(4)左侧,所述充电接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源稳定的多功能行车记录仪,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升降开关(5)、承重杆(9)和固定盘(10),所述固定盘(10)固定在承重杆(9)的一端,所述外壳(1)固定在承重杆(9)的另一端,所述升降开关(5)设置在承重杆(9)上;所述外壳(1)上设有显示屏(2)、万向调节器(3)、开关(4)、指示灯(6)、USB接口(7)、充电接口(8)、镜头组(13)、散热孔(11)、补光照明灯管(14)和扇叶(12),所述显示屏(2)位于外壳(1)正面上部,所述万向调节器(3)位于显示屏(2)右侧,所述开关(4)位于外壳(1)正面右下部,所述指示灯(6)和USB接口(7)位于开关(4)左侧,所述充电接口(8)位于外壳(1)正面左下角,所述镜头组(13)位于外壳(1)背面上方,所述散热孔(11)均匀分布在镜头组(9)下方,所述扇叶(12)位于散热孔(15)内,所述补光照明灯管(14)位于外壳背面四侧;所述外壳(1)内设有传动组件和中央处理器,所述显示屏(2)、升降开关(5)、指示灯(6)、USB接口(7)、充电接口(8)和扇叶(12)均与中央处理器电连接,所述传动组件包括伺服电机(15)、圆齿轮(17)和条齿轮(16),所述伺服电机(15)与中央处理器电连接,所述圆齿轮(17)固定在伺服电机(15)上,所述条齿轮(16)固定在承重杆(9)上,所述圆齿轮(17)和条齿轮(16)啮合;所述镜头组(13)包括弹簧(20)、调节器(21)、衔铁(18)、衔铁盒(19)、镜头(22)和支柱(23),所述镜头(22)的上端与支柱(23)固定,所述镜头(22)的下端与衔铁盒(19)固定,所述衔铁(18)设置在衔铁盒(19)内,所述衔铁(18)通过弹簧(20)与调节器(21)连接;所述调节器(21)内设有调节电路,所述调节电路包括照明灯管(L)、断路器(S)、第一电阻(R1)、逆变器(M)、变压器(T)、镇流器(N)、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线圈(Q),所述照明灯管(L)通过断路器(S)与逆变器(M)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时枫娇
申请(专利权)人:时枫娇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