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摇摆结构的自复位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263911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22 18:2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摇摆结构的自复位器,包括核心轴、第一端板、碟形弹簧组合、第二端板、外筒壁、连接板;所述碟形弹簧组合套在核心轴外部,第一、第二端板的内侧面分别紧贴设置在碟形弹簧组合两端,所述外筒壁对第一、第二端板进行轴向限位;连接板与外筒壁固定连接;核心轴受拉力时,核心轴发生位移,带动第二端板向内发生位移并挤压碟形弹簧组合;核心轴受压力时,核心轴发生反向位移,带动第一端板向内发生位移并挤压碟形弹簧组合;所述摇摆结构的自复位器竖直固定在基础梁与摇摆结构之间。本发明专利技术不仅制作简单、经济适用、自复位性能稳定,且震后维修方便,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摇摆结构的自复位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摇摆结构的自复位器。
技术介绍
摇摆结构即放松结构与基础间约束或构件间约束,使结构与基础或构件间接触面处仅有受压能力而无受拉能力,则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发生摇摆,通过自重或预应力使结构复位,形成摇摆结构及自复位结构。已有研究表明,结构的摇摆降低了地震作用和结构本身的延性设计需求,减小了地震破坏,节约了结构造价。摇摆结构是可恢复功能结构的一种重要实现形式,它不仅可以用于新建建筑的消能减震,也适用于既有建筑的抗震加固。摇摆结构的典型形式为框架-摇摆墙结构,框架-摇摆墙结构能够起到控制结构变形模式、发挥结构整体耗能能力、实现强震后可恢复与自复位功能等。摇摆结构在当前以框架结构形式居多的既有公共建筑抗震加固中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除利用自重外,实现摇摆结构自复位的方法是埋设贯穿于结构构件(如墙体)和基础的预应力筋,如图1所示,通过张拉预应力筋对构件产生预应力来实现结构的自复位。这种方法一方面不利于结构件(如墙体上洞口)的布置,另一方面预应力筋在基础梁底面的锚固施工高度困难甚至根本无法实现。专利技术内容本专利技术需要解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用于摇摆结构的自复位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摇摆结构的自复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核心轴(1)、第一端板(2)、碟形弹簧组合(3)、第二端板(4)、外筒壁、连接板(8);所述碟形弹簧组合(3)套在核心轴(1)外部,第一、第二端板(2、4)的内侧面分别紧贴设置在碟形弹簧组合(3)两端,所述外筒壁对第一、第二端板(2、4)进行轴向限位;连接板(8)与外筒壁固定连接;核心轴(1)受拉力时,核心轴(1)发生位移,带动第二端板(4)向内发生位移并挤压碟形弹簧组合(3);核心轴(1)受压力时,核心轴(1)发生反向位移,带动第一端板(2)向内发生位移并挤压碟形弹簧组合(3);所述摇摆结构的自复位器竖直固定在基础梁与摇摆结构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摇摆结构的自复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核心轴(1)、第一端板(2)、碟形弹簧组合(3)、第二端板(4)、外筒壁、连接板(8);所述碟形弹簧组合(3)套在核心轴(1)外部,第一、第二端板(2、4)的内侧面分别紧贴设置在碟形弹簧组合(3)两端,所述外筒壁对第一、第二端板(2、4)进行轴向限位;连接板(8)与外筒壁固定连接;核心轴(1)受拉力时,核心轴(1)发生位移,带动第二端板(4)向内发生位移并挤压碟形弹簧组合(3);核心轴(1)受压力时,核心轴(1)发生反向位移,带动第一端板(2)向内发生位移并挤压碟形弹簧组合(3);所述摇摆结构的自复位器竖直固定在基础梁与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向民蒋璐张富文董金芝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建科工程改造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