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植物病原菌拮抗菌及其在防治植物病害中的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261818 阅读:1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22 17: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株植物病原菌拮抗菌及其在防治植物病害中的应用。该植物病原菌拮抗菌为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sp.)CEB33 CGMCC No.12719。该植物病原菌拮抗菌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sp.)CEB33 CGMCC No.12719可以防治木薯细菌性枯萎病菌(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manihotis)、木薯棒孢霉叶斑病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木薯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和木薯疫霉根腐病菌(Phytophthora palmivora)引起的植物病害;特别是可以与木薯共生,在木薯体内稳定的生存并防治木薯细菌性枯萎病。

Plant pathogenic bacteria antagonistic bacteria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preventing and curing plant diseases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plant pathogenic bacteria antagonistic bacterium and its application in preventing and curing plant diseases. The antagonistic bacteria to antibacterial plant pathogenic bacillus (Paenibacillus sp.) CEB33 CGMCC No.12719. The plant pathogenic bacteria antagonistic fungus bacillus (Paenibacillus sp.) CEB33 CGMCC No.12719 can control cassava bacterial wilt disease (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manihotis), cassava Corynespora leaf spot (Corynespora cassiicola), cassava anthracnose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and cassava Phytophthora root rot (Phytophthora plant disease caused by palmivora); especially in cassava and cassava symbiosis, the in vivo stability of survival and prevention of cassava bacterial wilt diseas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株植物病原菌拮抗菌及其在防治植物病害中的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株植物病原菌拮抗菌及其在防治植物病害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植物内生细菌是指一生或至少一生中的某一阶段能进入活体植物组织内,且它们的存在并未使植物组织的表型特征和功能有明显改变的细菌。1926年Perotti在许多健康植物根组织内发现存在内生细菌,随后这方面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在许多植物的不同组织内发现了多种内生细菌。这些内生细菌将植物组织作为栖息场所,且往往对宿主植物起到促生、防病虫、固氮、抗逆境(如干旱等)、抗动物(昆虫、食草哺乳动物等)摄食等作用,能够产生对宿主有利的活性代谢产物,还可作为外源基因载体而发挥作用,与病原菌不同,和植物是一种互利共生关系。内生细菌在宿主植物体内稳定存在,并能长期发挥作用,因而利用拮抗性内生细菌进行病害防治有几个优点。首先,和抗病育种相比,拮抗性内生细菌能够起到类似抗病基因的作用而不需要进行抗病基因的分离以及相关的转基因试验操作,节省时间和资金,也不需要考虑转基因食品的生物安全性问题。其次,内生细菌存在于宿主组织内,基本不受外界环境(干燥、紫外线辐射、营养缺乏等)的影响,利用它进行病害防治可以获得比常规生物防治更稳定的防效。第三,内生菌在植物体内稳定存在,只需接种一次即可长期起到防病效果,和化学农药防治相比成本较低而且不存在环境污染问题。近年来,利用拮抗性内生细菌进行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已经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植物内生细菌生防机制主要有产生抗生素、竞争生态位和营养、诱导宿主产生系统抗性、灭活病菌萌发因子、产生胞外酶溶解病原菌细胞壁和降解毒素等几种方式。木薯(ManihotesculentaCrantz)为大戟科(Euphorbiaceae)木薯属灌木状多年生植物,是世界三大薯类作物之一。木薯块根富含淀粉,有地下粮仓、淀粉之王和特用作物的美誉,是热带地区的重要粮食作物。由地毯草黄单胞杆菌木薯萎蔫致病变种(Xanthomonasaxonopodispv.manihotis)侵染引起的细菌性枯萎病(也称为细菌性萎蔫病或细菌性疫病)是国内木薯生产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病害,爆发流行后可造成木薯产量的巨大损失,是我国木薯相关产业发展的潜在限制性因素之一。细菌性枯萎病的田间初侵染来源为带病的植株、插条以及病株残留枝叶等。在自然条件下,病菌主要通过雨水的飞溅传播到健康的植株上。另外,病害也可通过染病的木薯种茎在不同的种植区域之间进行长距离传播。病原菌主要从木薯组织表面的气孔或伤口侵入,在茎杆和叶片组织内迅速繁殖,导致一系列症状的出现。采用化学药剂防治存在成本高、污染环境等问题,而且药剂在杀死病原菌的同时也抑制有益菌的生长,破坏土壤的微生态,对农田环境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应用内生细菌防治植物病害已经有很多的报道,而有关运用木薯内生细菌防治木薯病害在国内外还没有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株植物病原菌拮抗菌及其在防治植物病害中的应用。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植物病原菌拮抗菌为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sp.)CEB33CGMCCNo.12719。所述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sp.)CEB33,已于2016年6月30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简称CGMCC,地址为:中国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保藏号为CGMCCNo.12719。所述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sp.)CEB33CGMCCNo.12719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菌落在NA平板上呈乳白色,形状不规则,表面光滑,且粘稠程度高,边缘有较高隆起。菌体短杆状近球形,有荚膜,大小为(0.6-0.8)μm×(1.0-1.2)μm,革兰氏染色为阴性。以上述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sp.)CEB33CGMCCNo.12719为活性成分的生物菌剂也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在需要的时候,该菌剂中还可包含菌剂制备中常用的载体和辅料。实验证明,本专利技术的植物病原菌拮抗菌为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sp.)CEB33CGMCCNo.12719对木薯细菌性枯萎病菌(Xanthomonasaxonopodispv.Manihotis)、木薯棒孢霉叶斑病菌(Corynesporacassiicola)、木薯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和木薯疫霉根腐病菌(Phytophthorapalmivora)等病原菌都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具有对这些病原菌引起的病害起到防治作用的潜力。本专利技术的植物病原菌拮抗菌为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sp.)CEB33,分离自健康木薯植株体内,是一株木薯内生细菌,实验证明该菌株接种木薯后能够在木薯植株组织内部稳定存在并能有效防治木薯细菌性枯萎病,为木薯细菌性枯萎病的防治提供了一条环保、简单、有效的途径。附图说明图1为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sp.)CEB33CGMCCNo.12719对木薯细菌性枯萎病菌的抑菌作用。图2为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sp.)CEB33CGMCCNo.12719对木薯棒孢霉叶斑病菌的抑菌作用。图3为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sp.)CEB33CGMCCNo.12719对木薯炭疽病菌的抑菌作用。图4为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sp.)CEB33CGMCCNo.12719对木薯疫霉根腐病菌的抑菌作用。图5为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sp.)CEB33CGMCCNo.12719对木薯细菌性枯萎病的盆栽叶片防治作用。具体实施方式下述实施例中的方法,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的百分含量,如无特别说明,均为质量百分含量。实施例1、植物病原菌拮抗菌的筛选及其鉴定1、植物病原菌拮抗菌的筛选本专利技术的菌株是从健康木薯叶片(木薯品种为华南8号)内部分离到的,具体方法为:称取1g叶片,并剪成5mm×5mm的小块,放入70%的酒精中,60s后用无菌水冲洗一次,再放入3.25%的次氯酸钠中,5min后用无菌水反复冲洗。放入有9mL无菌水的灭菌研钵中,加入少许灭菌的石英砂研磨均匀,静置15min。取1mL稀释至10-3、10-4、10-5浓度梯度,从各浓度梯度悬浮液中取0.1mL,用无菌涂布棒涂于NA培养基(配方:蛋白胨5g,酵母浸膏1g,牛肉膏3g,琼脂粉15g,葡萄糖10g,用蒸馏水定容至1000mL,调整pH至7.0,121℃灭菌20min)平板上,以最后1次洗过样品的无菌水为对照。28℃倒置培养,连续观察7天,挑取菌落形态不同的细菌菌株,再次划线纯化保存备用。将木薯细菌性枯萎病菌(卢昕,李超萍,时涛,等.国内木薯主产区细菌性枯萎病病原鉴定.广东农业科学,2013,40(21):84-87)悬浮液2mL(28℃,摇床培养24小时,OD600值约为2.5)加入灭菌后冷却至45℃左右的15mLLB培养基(配方:胰蛋白胨10g,氯化钠10g,酵母提取物5g,琼脂粉15g,用蒸馏水定容至1000mL,调整pH至7.0,121℃灭菌20min)中,混匀后制备带菌平板。将分离到的各细菌菌株活化后,用NB液体培养基(每1000mL含有蛋白胨5g,酵母浸膏1g,牛肉膏3g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株植物病原菌拮抗菌及其在防治植物病害中的应用

【技术保护点】
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sp.)CEB33CGMCC No.12719。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7.26 CN 20161059218631.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sp.)CEB33CGMCCNo.12719。2.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sp.)CEB33CGMCCNo.12719在防治植物病害中的应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为木薯;所述植物病害为细菌性病害或者真菌性病害。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病害为木薯细菌性枯萎病菌和/或木薯炭疽病菌和/或木薯棒孢霉叶斑病菌和/或木薯疫霉根腐病菌引起的植物病害。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病害为木薯细菌性枯萎病菌引起的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贵修陈奕鹏李超萍时涛霍姗姗刘先宝蔡吉苗杨杨李博勋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海南,4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