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流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223526 阅读:1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19 10:0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引流管,包括引流管本体,引流管本体内设置有引流腔,引流腔包括引流液入口段,且引流液入口段位于引流管本体的头部,引流管本体的头部包括若干条相互分离的条状部,相邻两条条状部之间存在渗液缝隙,各渗液缝隙均与引流液入口段相连通。所述引流管本体的头部在无外力作用时,各条状部呈散开状,渗液缝隙增大;引流管本体的头部在有外力约束时,各条状部相互聚拢,渗液缝隙减小。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良好的顺应性,不易堵塞,尤其适用于脑组织内病理腔隙的引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引流管
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引流管。
技术介绍
目前,进行临床颅内脑脊液及血肿等的引流术所采用的脑室引流装置主要有单腔单头脑引流管和单腔双头脑引流管等。常规脑室内出血病人行脑室内置管引流术后,或当病人脑室出血或脑内血肿引流不充分时,易造成血肿复发,临床上应用顺应性好的细引流管时,非常容易堵管,达不到治疗目的,而应用管径大的引流管,由于引流管末端顺应性差,特别是在拔管时极易损伤脑组织。有些时候需以稀释的尿激酶进行管腔内反复冲洗,在冲洗脑室时,一般需要在病人头部插入两根引流管,一根用于注入冲洗药液,另一根用于引流,这样不仅增加了手术创伤和风险,而且操作繁琐,延长手术时间。虽然在临床使用中出现了一种双腔脑室引流管,由于该引流管的腔径过小,容易造成堵管,进而无法实现持续引流。例如,专利ZL200320123356.1公开了一种双腔脑室引流管,该引流管一端的端面呈封闭状态,引流管一侧管壁中设有冲洗通道,冲洗通道的一端与引流管壁上的冲洗管呈连通状态,靠近封闭端面的引流管壁两侧分别设有引流管出口和冲洗通道出口。这种双腔脑室引流管虽然较好的解决了同时引流和冲洗的问题,但不能解决引流管的堵塞问题。又如,专利ZL201320011610.2公开了一种脓液引流双腔管,其由冲洗管和引流管组成,分头部、体部和尾部三部分,头部圆钝,其前端为双腔管的两个管口,尾部冲洗管和引流管分离呈Y形,双腔管头部位于引流管一侧的管壁上设有多个进液孔,引流管管口和进液孔周边圆润光滑。这种双腔引流管由于引流管壁上设有多个进液孔,虽然能够解决易堵塞的问题,但是其头部为直管结构,其在引流的时候易误伤组织器官。综上,现有的引流管存在易堵塞问题,特别缺乏良好地适用于脑组织内病理腔隙引流管,因脑组织柔软易碎,细引流管极易堵塞,而粗大引流管顺应性差,拔出引流管时极易损伤脑组织引发大出血,大大增加了手术风险。由此可见,现有技术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避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引流管,该引流管不易堵塞,方便医护人员插入和拔出,避免了对患者的脑组织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引流管,包括引流管本体,引流管本体内设置有引流腔,引流腔包括引流液入口段,且引流液入口段位于引流管本体的头部,引流管本体的头部包括若干条相互分离的条状部,相邻两条条状部之间存在渗液缝隙,各渗液缝隙均与引流液入口段相连通。所述引流管本体内还设置有冲洗腔,冲洗腔包括工作液出口段,且工作液出口段位于引流管本体的头部,且引流管本体的头部设置有一个或多个与工作液出口段相连通的渗液孔。所述冲洗腔还包括工作液入口段,且工作液入口段位于引流管本体的尾部;引流腔还包括引流液出口段,且引流液出口段位于引流管本体的尾部。所述工作液入口段与引流液出口段相互分离,工作液入口段、引流液出口段以及引流管本体的中部共同配合形成Y型结构。所述引流管本体的头部在无外力作用时,各条状部呈散开状,渗液缝隙增大;引流管本体的头部在有外力约束时,各条状部相互聚拢,渗液缝隙减小。在外力约束作用下,所述引流管本体的头部整体呈圆钝的尖锥状。所述工作液入口段的尾端设置有管接头。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所取得的有益效果为:1、本专利技术中的引流管既具备冲洗腔也具备引流腔,利用该引流管可对病理腔进行持续冲洗和引流,大大提高了引流效率。2、本专利技术中的引流管在进入病理腔后,其头部在无外力约束的作用下呈不规则的散乱状,渗液缝隙增大,便于引流,且不易堵管。3、本专利技术中的引流管头部分散细软,顺应性好,拔出时不易损伤组织,尤其适用于柔软的脑内腔隙引流。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引流管的局部剖视图。图2为图1的A-A向剖视图。图3为图1的B-B向剖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引流管本体的头部呈散开状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引流管本体的头部呈闭合状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中的引流管的工作状态示意图。其中,1、头部11、渗液缝隙12、条状部2、中部3、尾部4、冲洗腔41、工作液入口段42、工作液出口段43、渗液孔5、引流腔51、引流液入口段52、引流液出口段6、管接头7、通道8、血肿腔9、脑组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如图1至图3所示,引流管,包括引流管本体。引流管本体包括依次相连的头部1、中部2和尾部3。引流管本体内设置有冲洗腔4和引流腔5。所述引流腔5包括引流液入口段51,且引流液入口段51位于引流管本体的头部,引流管本体的头部包括若干条相互分离的条状部12,相邻两条条状部12之间存在渗液缝隙11,各渗液缝隙11均与引流液入口段51相连通。所述引流腔5还包括引流液出口段52,且引流液出口段52位于引流管本体的尾部3。如图5所示,所述引流管本体的头部1在无外力作用时,各条状部12呈散开状,渗液缝隙11增大。如图4所示,引流管本体的头部1在有外力约束时,各条状部12相互聚拢,渗液缝隙11减小。而且,在外力约束作用下,各所述条状部12共同配合形成一个呈圆钝的尖锥状的整体,尖锥状便于引流管的插入。所述冲洗腔4包括工作液入口段41,且工作液入口段41位于引流管本体的尾部3。所述冲洗腔4还包括工作液出口段42,且工作液出口段42位于引流管本体的头部,引流管本体的头部设置有一个与工作液出口段42相连通的渗液孔43。该渗液孔43开设在其中一条条状部12上。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引流管本体的头部1并不仅仅局限于开设一个渗液孔43,也可以开设多个,各渗液孔43可开设在其中一条条状部12上,也可以每条条状部12上分别开设一个或多个渗液孔43。为方便与临床液体管路对接,所述工作液入口段的尾端设置有管接头6。所述工作液入口段41与引流液出口段52相互分离,工作液入口段41、引流液出口段52以及引流管本体的中部2共同配合形成Y型结构。如图6所示,在实际应用所述引流管对脑内腔隙进行引流时,将所述引流管插入前,首先使用临床现有器械在颅内预先穿刺一条通道7,用以连通血肿腔8;因脑组织9是柔软的弹性组织,此通道在器械抽出后管壁闭合。然后将所述引流管沿此通道7插入颅内,插入过程中,引流管本体的头部1首先进入通道7,因受脑组织9侧壁约束力的挤压作用(图6中的箭头方向示出了脑组织侧壁约束力的方向),各所述条状部12收束呈尖锥状的整体,引流管本体的头部1沿通道前进直至进入血肿腔8。进入血肿腔8后脑组织侧壁约束力消失,引流管本体的头部1的各条状部12变为分散状态,工作液通过冲洗腔4进入血肿腔8,然后混合脑出血后,从渗液缝隙11进入引流腔5并流出,完成完整的清洗过程。引流管本体头部1的各条状部12呈分撒状态时,相互间的渗液缝隙增大,从而增加了引流液的通过面积,提高了引流效率。拔出引流管时,上述变化过程逆序发生。本专利技术中未述及的部分采用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专利技术的精神所作的举例说明。本专利技术所属
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引流管

【技术保护点】
引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引流管本体,引流管本体内设置有引流腔,引流腔包括引流液入口段,且引流液入口段位于引流管本体的头部,引流管本体的头部包括若干条相互分离的条状部,相邻两条条状部之间存在渗液缝隙,各渗液缝隙均与引流液入口段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引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引流管本体,引流管本体内设置有引流腔,引流腔包括引流液入口段,且引流液入口段位于引流管本体的头部,引流管本体的头部包括若干条相互分离的条状部,相邻两条条状部之间存在渗液缝隙,各渗液缝隙均与引流液入口段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本体内还设置有冲洗腔,冲洗腔包括工作液出口段,且工作液出口段位于引流管本体的头部,且引流管本体的头部设置有一个或多个与工作液出口段相连通的渗液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冲洗腔还包括工作液入口段,且工作液入口段位于引流管本体的尾部;引流腔还包括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广成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梅德厚普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