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型输尿管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223524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19 10:0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囊型输尿管导管,包括进液管,所述进液管的底部连通有第一气囊,所述第一气囊的底部连通有第一输液管,所述第一输液管表面的底部套设有止回管,所述止回管内腔的顶部且位于第一输液管的底部环向设置有密封块,所述止回管内腔两侧的底部均开设有活动槽。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止回管、密封圆球、第二定位块、活动板、活动槽、第一定位块、复位弹簧和密封块的配合使用,可对输尿管导管起到止回的作用,这样输尿管导管的使用效果更好,解决了输尿管导管在使用的过程中,因输尿管导管缺乏止回装置,造成尿液从患者的膀胱,沿着输尿管导管进入患者的肾脏内,从而出现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产生较大伤害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囊型输尿管导管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用品
,具体为囊型输尿管导管。
技术介绍
输尿管上接肾盂,下连膀胱,是一对细长的管道,呈扁圆柱状,管径平均为0.5~0.7厘米,成人输尿管全长25~35厘米,位于腹膜后,沿腰大肌内侧的前方重直下降进入骨盆,输尿管有三个狭窄部:一个在肾盂与输尿管移行处(输尿管起始处);一个在越过小骨盆入口处;最后一个在进入膀胱壁的内部,这些狭窄是结石、血块及坏死组织容易停留的部位,女性输尿管则越过子宫颈外侧至膀胱,输尿管——膀胱连接处有一种特殊结构,即瓦耳代尔鞘,它能有效地防止膀胱内尿液返流到输尿管。医学上在治疗尿道结石和输尿管结石时,都会使用到输尿管导管,它主要是将患有尿道结石和输尿管结石的患者在进行手术时,将患者肾脏内的尿液排入患者的膀胱内,而目前现有的输尿管导管在使用时,输尿管导管不能对尿液起到有效的止回作用,这样当膀胱内的尿液会沿输尿管导管进入患者的肾脏内,从而出现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产生较大伤害的问题,不利于手术的后续开展,给患者的后续恢复带来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囊型输尿管导管,具备对输尿管导管起到止回作用的优点,解决了对患者的身体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囊型输尿管导管

【技术保护点】
囊型输尿管导管,包括进液管(1),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管(1)的底部连通有第一气囊(2),所述第一气囊(2)的底部连通有第一输液管(3),所述第一输液管(3)表面的底部套设有止回管(4),所述止回管(4)内腔的顶部且位于第一输液管(3)的底部环向设置有密封块(17),所述止回管(4)内腔两侧的底部均开设有活动槽(14),且两个活动槽(14)相对应的一侧横向滑动连接有活动板(13),所述活动板(13)顶部的中心处固定连接有第一定位块(15),所述第一定位块(15)内腔底部的中心处固定连接有复位弹簧(16),所述复位弹簧(16)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定位块(12),所述第二定位块(12)的顶部固定连...

【技术特征摘要】
1.囊型输尿管导管,包括进液管(1),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管(1)的底部连通有第一气囊(2),所述第一气囊(2)的底部连通有第一输液管(3),所述第一输液管(3)表面的底部套设有止回管(4),所述止回管(4)内腔的顶部且位于第一输液管(3)的底部环向设置有密封块(17),所述止回管(4)内腔两侧的底部均开设有活动槽(14),且两个活动槽(14)相对应的一侧横向滑动连接有活动板(13),所述活动板(13)顶部的中心处固定连接有第一定位块(15),所述第一定位块(15)内腔底部的中心处固定连接有复位弹簧(16),所述复位弹簧(16)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定位块(12),所述第二定位块(1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与密封块(17)配合使用的密封圆球(11),所述止回管(4)内腔的底部设置有第二输液管(5),所述第二输液管(5)的底部贯穿止回管(4)并延伸至止回管(4)的底部,所述第二输液管(5)的底部连通有第二气囊(10),所述第二气囊(10)的底部连通有出液管(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囊型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广源倪山张国庆谢海凤
申请(专利权)人:张家港市沙工医疗器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