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座管高度调整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182306 阅读:1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12 08:54
一种自行车座管高度调整机构,主要在该自行车座管高度调整机构的油路交换,皆位于一升降调整单元内,而且油路交换的阀口与挡油板之间是以上下贴合方式接合阻塞。由此,维修时只须将该升降调整单元抽换即可,具有维修及组装方便的功效。而且,该阀口与挡油板之间以上下设置关系作面的贴合,挡油效果佳,而且该挡油板在人坐在座垫上的瞬间,不会承受习知案般的剪应力,因此使用寿命提高。

Bicycle seat pipe height regulating mechanism

A bicycle seat tube height adjustment mechanism, the main oil pipe height adjusting mechanism for bicycle seat in the exchange, are located in a lift adjusting unit, and valve oil exchange and the oil baffle plate is above bonding junction obstruction. When the utility model is maintained, the lifting adjusting unit is only required to change, and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convenient maintenance and assembly. Moreover, between the valve port and the oil baffle plate arranged under the above relation fitting, oil blocking effect, and the oil baffle plate in the person sitting on the seat cushion of the moment, will not bear the known case of a shear stress, thus increasing service lif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行车座管高度调整机构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自行车座管高度调整机构,尤指具有组装、维修方便,零组件简化及加工容易,且结构具新颖性的自行车座管高度调整机构。
技术介绍
习知自行车座管高度调整机构,大多是由一内管、一外管、一升降调整单元及一升降控制单元所组成。其中,该内、外管一端相互插接。该升降调整单元位于该内、外管内,一端与外管固接,另一端与内管固定,用以带动该内管上升或下降。该升降控制单元供用户操作,用以控制该升降调整单元动作或停止。如中国台湾专利申请案号:104205140、099137166等(以下简称习知案),皆是用来作自行车座管高度调整。该等习知案的座管高度调整机构,位于管内的升降调整单元的油路,有应用到内、外管的空间,因此在应用上习知案具有下列缺失存在:1.组件的组装及维修不便。因该升降调整单元的油路交换有应用到内、外管内部空间,因此,零组件故障更换时,整支座管内部零组件都需要拆解,造成维修不便,相对的于组装上亦不便。2.挡油用的油路环易断裂或磨损。习知案以中空油环穿套在一轴心外,又该油环外壁与管内壁接触来进行挡油,避免油由油环分隔的第一油室流到第二油室。但调整座垫下降高度时,人坐在座垫上的瞬间对座管会有一极大的瞬间下压力,该油环承受该下压的剪应力,很容易造成断裂;或者该油环外壁与管内壁间长时间的剪应力式磨擦,很容易造成厚度变薄而衍生渗油失灵现象。3.习知案的油路因应用到内、外管内部空间,因此顶推油路阀门的撞针需加长,如此造成撞针成本高,而且,习知案零件多,各零件所累积的标准误差大,以致各零件被要求的精密性高,如此造成零件加工成本高。上述缺陷,显然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在提供一种组装及维修方便,零件简化、加工容易,及结构具新颖性的自行车座管高度调整机构。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特征在于:自行车座管高度调整机构的油路交换皆位于升降调整单元内,而且油路交换的阀口与挡油板之间是以上下贴合方式接合。由此,维修时只须将该升降调整单元抽换即可,具有维修及组装方便的功效。而且,该阀口与挡油板之间以上下设置关系作面的贴合,挡油效果佳,而且该挡油板在人坐在座垫上的瞬间,不会承受习知案般的剪应力,因此使用寿命提高。下面将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详述如下:一种自行车座管高度调整机构,包含有一外管、一内管、一升降调整单元,及一升降控制单元;其中,该内管的底端由该外管的顶端穿入该外管内部;该升降调整单元穿设在该内、外管结合后的二者内部;该升降控制单元用以控制该升降调整单元作动或停止,其特征在于:该升降调整单元,包含有一第一管及穿设在该第一管管内的一第二管,该第一、二管二者的顶端管口之间以一上结合座结合,该第一管的底端管口固定有一下结合座,该上、下结合座分别将该第一管的顶端管口及底端管口封住,而且该下结合座的外壁与该外管的底端内壁固接;该上、下结合座的中间分别具有一上通口及一下通口;该第二管的底端固定有一阀座,该阀座将该第二管的底端管口封住,该阀座偏心位置具有轴向配置的复数个阀口,该阀座中心具有轴向设置的一中心通口;该升降调整单元,又包含有一轴心杆及一撞针,该轴心杆的底端固接有一活塞,而位于该第二管内,该活塞的外壁与该第二管的内壁接触;该轴心杆的顶端穿过该上通口后位于该内管内,该轴心杆的顶端固接有一底座与上述固定座固接,该轴心杆与该内管同时轴向位移;该撞针的顶端穿过该阀座的该中心通口后于外侧固接有一挡油板,该挡油板位于该阀座上方,与该阀口成上下配置关系,该挡油板的外径超过该阀口设置位置,将该阀口堵住;该撞针受一设置在该阀座内的一弹性体往下顶推,该挡油板具有一堵塞阀口的力量;该撞针的底端具一顶撞面经由该下通口穿出至下结合座下方;该撞针位于该第一管内的中段,外侧穿套有受顶推后在该撞针上进行轴向位移的一浮动活塞,该浮动活塞的外壁与该第一管的管内壁触接;上述第二管的内部,位于该活塞与该上结合座之间区隔有一内部充填油液的一第一油室;位于该活塞与该阀座之间区隔有内部充填油液的一第二油室;该第一管内部位于该阀座与该浮动活塞与该第二管管外壁三者之间所构成的空间,区隔有一充填油液的一第三油室;位于该浮动活塞与下结合座之间的第一管内部,区隔有内部具有空气的一气室;上述第二管的顶端外壁设置有复数个油通孔,该第三油室内的油液被挤压时,经该油通孔流入该第一油室内。其中,该升降控制单元,设置于该顶撞面下方,具有一控制臂,该控制臂的一端具有一轴孔,该轴孔供一枢轴穿过后,该枢轴与位于该下结合座的一偏心位置处的一固定孔枢接;该控制臂位于该轴孔的相对端具一嵌槽,该嵌槽具一槽口,该槽口背向该顶撞面;该嵌槽的中心具一线孔,对应该线孔位置的该下结合座外壁,内凹有一线头孔;上述嵌槽供一控制线外侧所设置的一护管端部嵌入,该线孔供该控制线的一端穿过后,该控制线端部所设置的控制线头嵌入该线头孔内固定;该控制臂面向该顶撞面侧对应该顶撞面位置外突有一顶块;控制该控制线,该控制臂被驱动以该枢轴为轴心而偏向该撞针端偏移,使该顶块顶推该顶撞面往上,使撞针同步往上轴向位移,进而使该挡油板离开该阀口。其中,该挡油板由一金属板及一橡胶板二者胶合固定,该橡胶板装设位置面向该阀口。其中,该内管于顶端设置有一固定座,该固定座用以固定一座垫。其中,该外管的底端内壁具有一结合牙面,该下结合座的外壁设置有一固定牙面,该固定牙面与前述结合牙面螺接,使该下结合座的外壁与该外管的底端内壁固接。本专利技术优点及功效在于:自行车座管高度调整机构的油路交换皆位于升降调整单元内,而且油路交换的阀口与挡油板之间是以上下贴合方式接合。由此,维修时只须将该升降调整单元抽换即可,具有维修及组装方便的功效。而且,该阀口与挡油板之间以上下设置关系作面的贴合,挡油效果佳,而且该挡油板在人坐在座垫上的瞬间,不会承受习知案般的剪应力,因此使用寿命提高。【附图说明】图1所示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所示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分解图。图3所示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图4-8所示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操作动作图,主要是在说明如何调整座管高低位置及固定。图中标号说明如下:座管高度调整机构1外管10内管20升降调整单元30升降控制单元40结合牙面11头部12固定座21第一管31第二管32上结合座33下结合座34上通口330下通口340固定牙面341阀座35阀口350中心通口351轴心杆36撞针37活塞360底座361挡油板370金属板370a橡胶板370b弹性体371顶撞面372浮动活塞373第一油室374第二油室375第三油室376气室377油通孔320控制臂41轴孔42枢轴43固定孔342嵌槽44线孔440线头孔343控制线50护管51控制线头52顶块45固定孔34【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3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自行车座管高度调整机构1,包含有一外管10、一内管20、一升降调整单元30,及一升降控制单元40。其中,该外管10,底端穿入一自行车车架的立管内及与该立管固定。于底端内壁具有一结合牙面11,顶端外壁连接有一头部12。该内管20,底端由该外管10的顶端穿入该外管10内部,于顶端设置有一固定座21,该固定座21用以固定一座垫,以供骑乘自行车者乘坐。该升降调整单元30,穿设在该内、外管20、10结合后的内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自行车座管高度调整机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行车座管高度调整机构,包含有一外管、一内管、一升降调整单元,及一升降控制单元;其中,该内管的底端由该外管的顶端穿入该外管内部;该升降调整单元穿设在该内、外管结合后的二者内部;该升降控制单元用以控制该升降调整单元作动或停止,其特征在于:该升降调整单元,包含有一第一管及穿设在该第一管管内的一第二管,该第一、二管二者的顶端管口之间以一上结合座结合,该第一管的底端管口固定有一下结合座,该上、下结合座分别将该第一管的顶端管口及底端管口封住,而且该下结合座的外壁与该外管的底端内壁固接;该上、下结合座的中间分别具有一上通口及一下通口;该第二管的底端固定有一阀座,该阀座将该第二管的底端管口封住,该阀座偏心位置具有轴向配置的复数个阀口,该阀座中心具有轴向设置的一中心通口;该升降调整单元,又包含有一轴心杆及一撞针,该轴心杆的底端固接有一活塞,而位于该第二管内,该活塞的外壁与该第二管的内壁接触;该轴心杆的顶端穿过该上通口后位于该内管内,该轴心杆的顶端固接有一底座与上述固定座固接,该轴心杆与该内管同时轴向位移;该撞针的顶端穿过该阀座的该中心通口后于外侧固接有一挡油板,该挡油板位于该阀座上方,与该阀口成上下配置关系,该挡油板的外径超过该阀口设置位置,将该阀口堵住;该撞针受一设置在该阀座内的一弹性体往下顶推,该挡油板具有一堵塞阀口的力量;该撞针的底端具一顶撞面经由该下通口穿出至下结合座下方;该撞针位于该第一管内的中段,外侧穿套有受顶推后在该撞针上进行轴向位移的一浮动活塞,该浮动活塞的外壁与该第一管的管内壁触接;上述第二管的内部,位于该活塞与该上结合座之间区隔有一内部充填油液的一第一油室;位于该活塞与该阀座之间区隔有内部充填油液的一第二油室;该第一管内部位于该阀座与该浮动活塞与该第二管管外壁三者之间所构成的空间,区隔有一充填油液的一第三油室;位于该浮动活塞与下结合座之间的第一管内部,区隔有内部具有空气的一气室;上述第二管的顶端外壁设置有复数个油通孔,该第三油室内的油液被挤压时,经该油通孔流入该第一油室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行车座管高度调整机构,包含有一外管、一内管、一升降调整单元,及一升降控制单元;其中,该内管的底端由该外管的顶端穿入该外管内部;该升降调整单元穿设在该内、外管结合后的二者内部;该升降控制单元用以控制该升降调整单元作动或停止,其特征在于:该升降调整单元,包含有一第一管及穿设在该第一管管内的一第二管,该第一、二管二者的顶端管口之间以一上结合座结合,该第一管的底端管口固定有一下结合座,该上、下结合座分别将该第一管的顶端管口及底端管口封住,而且该下结合座的外壁与该外管的底端内壁固接;该上、下结合座的中间分别具有一上通口及一下通口;该第二管的底端固定有一阀座,该阀座将该第二管的底端管口封住,该阀座偏心位置具有轴向配置的复数个阀口,该阀座中心具有轴向设置的一中心通口;该升降调整单元,又包含有一轴心杆及一撞针,该轴心杆的底端固接有一活塞,而位于该第二管内,该活塞的外壁与该第二管的内壁接触;该轴心杆的顶端穿过该上通口后位于该内管内,该轴心杆的顶端固接有一底座与上述固定座固接,该轴心杆与该内管同时轴向位移;该撞针的顶端穿过该阀座的该中心通口后于外侧固接有一挡油板,该挡油板位于该阀座上方,与该阀口成上下配置关系,该挡油板的外径超过该阀口设置位置,将该阀口堵住;该撞针受一设置在该阀座内的一弹性体往下顶推,该挡油板具有一堵塞阀口的力量;该撞针的底端具一顶撞面经由该下通口穿出至下结合座下方;该撞针位于该第一管内的中段,外侧穿套有受顶推后在该撞针上进行轴向位移的一浮动活塞,该浮动活塞的外壁与该第一管的管内壁触接;上述第二管的内部,位于该活塞与该上结合座之间区隔有一内部充填油液的一第一油室;位于该活塞与该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英信
申请(专利权)人:台湾穗高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