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纤智慧小区微电网的互联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6177335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09 04:44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光纤智慧小区微电网的互联系统,涉及微电网技术领域,为解决多个微电网之间稳定性差的问题而发明专利技术。本系统包括:第一微电网、第二微电网、断路器、外网和负载;第一微电网的输出端与断路器的输入端连接;断路器的输出端与外网连接;第一微电网的输出端与第二微电网的输出端连接;第二微电网的输出端与负载连接;第一微电网包括:第一直流微源、第一逆变器和第一滤波电路;第一直流微源与第一逆变器的输入端连接;第一逆变器的输出端与第一滤波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第一滤波电路的输出端与断路器的输入端连接。通过应用本系统能够保证光纤智慧小区微电网运行的可靠性与稳态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光纤智慧小区微电网的互联系统
本申请涉及微电网
,尤其涉及一种光纤智慧小区微电网的互联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电力光纤到户技术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光纤复合低压电缆能够集光缆、电力输电缆于一体,支持多种传输技术。借助光纤到表提供的通讯链路以何种方式与用户建立双向互动,成为光纤到表建设的关键点。随着环境和能源压力的不断增大,光纤智慧小区微电网技术越来越受重视。而现有技术中多个光纤智慧小区微电网控制结构一般采用分布式控制。在分布式控制中,各个微电源采用相同的控制方案,各个微电源的地位相同。在并网时都采用PQ控制,输出功率;在孤岛时,都采用VF控制,给光纤智慧小区微电网提供电压和频率的支撑。这种控制方式相比于主从控制而言,一旦某个站点出现故障,还有其他的站点可以提供电压和频率的支撑,冗余度较高,可靠性得到了较大的保证。对于分布式控制为了控制多个微电源使系统稳定,比较普遍采用的下垂控制。其中频率-有功下垂和幅值-无功下垂是比较常用的方式,适当的控制下垂系数能够在微电源之间实现合理的功率分担。现有技术中,提出了类似PID结构的下垂控制方案,能够针对下垂控制动态性能不好,提高动态特性和稳态性能。下垂控制方案会带来频率损失,具体的控制方案不同,频率偏差有大有小,且在稳定状态下频率总会下小范围内快速波动。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光纤智慧小区微电网的互联系统,以解决多个微电网之间稳定性差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光纤智慧小区微电网的互联系统,该系统包括:第一微电网、第二微电网、断路器、外网和负载;所述第一微电网的输出端与所述断路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断路器的输出端与所述外网连接;所述第一微电网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微电网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微电网的输出端与所述负载连接;所述第一微电网包括:第一直流微源、第一逆变器和第一滤波电路;所述第一直流微源与所述第一逆变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逆变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滤波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滤波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断路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微电网包括:第二直流微源、第二逆变器和第二滤波器;所述第二直流微源与所述第二逆变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逆变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滤波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滤波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断路器的输入端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微电网还包括第一稳压电路;所述第一稳压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直流微源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稳压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逆变器的输入端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二微电网还包括第二稳压电路;所述第二稳压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直流微源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稳压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逆变器的输入端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逆变器输出的三相交流电,包括第一相输出端、第二相输出端和第三相输出端。优选地,所述第一滤波电路包括:第一逆变器侧电感,第一逆变器侧寄生电阻,第一滤波电容,第一外网侧电感,第一外网侧寄生电阻,第二逆变器侧电感,第二逆变器侧寄生电阻,第二滤波电容,第二外网侧电感,第二外网侧寄生电阻,第三逆变器侧电感,第三逆变器侧寄生电阻,第三滤波电容,第三外网侧电感,第三外网侧寄生电阻;所述第一相输出端与所述第一逆变器侧电感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逆变器侧电感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逆变器侧寄生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逆变器侧寄生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外网侧电感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外网侧电感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外网侧寄生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外网侧寄生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断路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相输出端与所述第二逆变器侧电感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逆变器侧电感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逆变器侧寄生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逆变器侧寄生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外网侧电感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外网侧电感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外网侧寄生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外网侧寄生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断路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相输出端与所述第三逆变器侧电感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逆变器侧电感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逆变器侧寄生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逆变器侧寄生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外网侧电感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外网侧电感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外网侧寄生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外网侧寄生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断路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逆变器侧寄生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滤波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滤波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滤波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滤波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逆变器侧寄生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滤波电容的另一端还与所述第三滤波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逆变器侧寄生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滤波电容的另一端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二逆变器输出的三相交流电,包括第四相输出端、第五相输出端和第六相输出端。优选地,所述所述第二滤波电路包括:第四逆变器侧电感,第四逆变器侧寄生电阻,第四滤波电容,第四外网侧电感,第四外网侧寄生电阻,第五逆变器侧电感,第五逆变器侧寄生电阻,第五滤波电容,第五外网侧电感,第五外网侧寄生电阻,第六逆变器侧电感,第六逆变器侧寄生电阻,第六滤波电容,第六外网侧电感,第六外网侧寄生电阻;所述第四相输出端与所述第四逆变器侧电感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逆变器侧电感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逆变器侧寄生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逆变器侧寄生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外网侧电感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外网侧电感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外网侧寄生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外网侧寄生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断路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五相输出端与所述第五逆变器侧电感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五逆变器侧电感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五逆变器侧寄生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五逆变器侧寄生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五外网侧电感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五外网侧电感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五外网侧寄生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五外网侧寄生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断路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六相输出端与所述第六逆变器侧电感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六逆变器侧电感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六逆变器侧寄生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六逆变器侧寄生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六外网侧电感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六外网侧电感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六外网侧寄生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六外网侧寄生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断路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四逆变器侧寄生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滤波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滤波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五滤波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五滤波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五逆变器侧寄生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四滤波电容的另一端还与所述第六滤波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六逆变器侧寄生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六滤波电容的另一端连接。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光纤智慧小区微电网的互联系统,能够保证关系智慧小区微电网具有较快的动态性能,使各个光纤智慧小区电网在孤岛运行时都能提供电压和频率支撑,而且能够维持较小的频率波动和电压损失,同时各个光纤智慧小区之间没有直接的互联信息交换,降低安装成本,且便于施工。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申请的一种光纤智慧小区微电网的互联系统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第一微电网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第二微电网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光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光纤智慧小区微电网的互联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纤智慧小区微电网的互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第一微电网(11)、第二微电网(12)、断路器(13)、外网(14)和负载(15);所述第一微电网(11)的输出端与所述断路器(13)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断路器(13)的输出端与所述外网(14)连接;所述第一微电网(11)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微电网(12)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微电网(12)的输出端与所述负载(15)连接;所述第一微电网(11)包括:第一直流微源(21)、第一逆变器(22)和第一滤波电路(23);所述第一直流微源(21)与所述第一逆变器(22)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逆变器(22)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滤波电路(23)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滤波电路(23)的输出端与所述断路器(13)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微电网(12)包括:第二直流微源(31)、第二逆变器(32)和第二滤波器;所述第二直流微源(31)与所述第二逆变器(32)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逆变器(32)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滤波电路(33)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滤波电路(33)的输出端与所述断路器(13)的输入端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纤智慧小区微电网的互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第一微电网(11)、第二微电网(12)、断路器(13)、外网(14)和负载(15);所述第一微电网(11)的输出端与所述断路器(13)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断路器(13)的输出端与所述外网(14)连接;所述第一微电网(11)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微电网(12)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微电网(12)的输出端与所述负载(15)连接;所述第一微电网(11)包括:第一直流微源(21)、第一逆变器(22)和第一滤波电路(23);所述第一直流微源(21)与所述第一逆变器(22)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逆变器(22)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滤波电路(23)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滤波电路(23)的输出端与所述断路器(13)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微电网(12)包括:第二直流微源(31)、第二逆变器(32)和第二滤波器;所述第二直流微源(31)与所述第二逆变器(32)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逆变器(32)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滤波电路(33)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滤波电路(33)的输出端与所述断路器(13)的输入端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电网(11)还包括第一稳压电路(24);所述第一稳压电路(24)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直流微源(2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稳压电路(24)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逆变器(22)的输入端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微电网(12)还包括第二稳压电路(34);所述第二稳压电路(34)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直流微源(3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稳压电路(34)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逆变器(32)的输入端连接。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逆变器(22)输出的三相交流电,包括第一相输出端(221)、第二相输出端(222)和第三相输出端(223)。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滤波电路(23)包括:第一逆变器侧电感(401),第一逆变器侧寄生电阻(402),第一滤波电容(403),第一外网侧电感(404),第一外网侧寄生电阻(405),第二逆变器侧电感(406),第二逆变器侧寄生电阻(407),第二滤波电容(408),第二外网侧电感(409),第二外网侧寄生电阻(410),第三逆变器侧电感(411),第三逆变器侧寄生电阻(412),第三滤波电容(413),第三外网侧电感(414),第三外网侧寄生电阻(415);所述第一相输出端(221)与所述第一逆变器侧电感(401)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逆变器侧电感(40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逆变器侧寄生电阻(40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逆变器侧寄生电阻(40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外网侧电感(404)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外网侧电感(40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外网侧寄生电阻(405)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外网侧寄生电阻(405)的另一端与所述断路器(13)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相输出端(222)与所述第二逆变器侧电感(406)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逆变器侧电感(406)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逆变器侧寄生电阻(407)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逆变器侧寄生电阻(407)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外网侧电感(409)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外网侧电感(409)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外网侧寄生电阻(410)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外网侧寄生电阻(410)的另一端与所述断路器(13)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相输出端(223)与所述第三逆变器侧电感(411)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逆变器侧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鑫曹敏赵旭魏龄邹京希闫永梅周年荣张林山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