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浅水区域重建芦苇湿地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6166727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08 21:1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在浅水区域重建芦苇湿地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首先对芦苇湿地土壤进行机械翻耕,在芦苇播种前的20‑30天,采用土壤改性剂进行芦苇湿地的土壤改良,土壤改良剂按照重量百分比组成如下:秸秆10‑20%,石膏5‑15%,牛粪45‑55%,保水剂0.2‑1%,竹炭粉10‑20%,每公顷芦苇湿地土壤施用土壤改良剂的用量为40‑80kg;2、在春季白天室外气温稳定在20±5℃时,将播种用的芦苇种子播种至淹有浅水的湖滨或未淹水湖滨的湿地土壤上,芦苇种子的掩埋深度为5cm,播种后始终保持土壤表层淹水,待芦苇种子萌发恢复湿地植被。本发明专利技术简便、易行且成本低廉,尤其适于盐碱退化的芦苇湿地的修复。

Method for reconstructing reed wetland in shallow water area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method for reconstruction in the shallow area of reed wetland, which comprises the following steps: 1, first of reed wetland soil mechanical tillage before sowing in the reed of 20 30 days, soil improvement by soil of reed wetland modifier, soil improvement agent comprises the following components according to weight percentage: 10 straw 20%, gypsum 5 15%, 45 cow dung 55%, water 0.2 1%, 10 bamboo charcoal powder 20%, per hectare of reed wetland soil soil ameliorants dosage was 40 80kg; 2, in the spring day outdoor temperature stability in 20 + 5 degrees, will be used for sowing seeds to reed a shallow lake flooded wetland soil or non flooded lake, buried depth of reed seed is 5cm, keep the soil surface after planting waterlogging, seed germination to reed wetland vegetation recovery. The invention is simple, convenient and low cost, and is especially suitable for the restoration of saline alkali degraded reed wetla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在浅水区域重建芦苇湿地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环境生态修复
,更具体的涉及一种在浅水区域重建芦苇湿地的方法。
技术介绍
湿地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和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上与森林生态系统、海洋并列的三大自然生态系统之一。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补充地下水、降解环境污染、控制土壤侵蚀、美化环境、维持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湖滨、河滨湿地是水生和陆地生态系统间的过渡带或生态交错区,不仅对水陆生态系统间的物流、能流、信息流和生物流发挥着廊道、过滤器和屏障作用功能,而且对提高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生产力、净化水体及减少污染、消浪护岸、调节微气候、美化环境和开展旅游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潜在价值。因此湖滨湿地在一定程度上是湖泊的一道保护屏障,也是健全的湖泊、河流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与全国许多地区面临着湿地的自净能力下降、水体富营养化、水质下降、蓝藻水华爆发、生物多样性丧失等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湖滨湿地的生态恢复建设受到高度重视,已经应用在太湖、滇池、青海湖等湖泊和河流的生态恢复建设中,并取得了净化水质和美化环境的显著效果。常用的湿地植物包括芦苇、灯心草、宽叶香蒲、水葱、菖蒲、香根草、象草、美人蕉、风车草、纸莎草、水竹芋等。其中,芦苇是最常见、覆盖率最高的一种湿地植物。现有芦苇湿地植被繁殖恢复方式多以根状茎移植、扦插地上茎、压青或种子撒播等为主,甚至有诱导愈伤组织等方式进行植被恢复,积极推动了退化湿地植被的恢复。种子撒播的有性繁殖技术实施难度小,易操作,然而由于湿地通常位于淹水的区域,生态环境比较复杂,种子生长对土壤生境要求高,因此往往造成种子萌发率、成活率低,无法有效的进行芦苇湿地的恢复重建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
技术介绍
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在浅水区域重建芦苇湿地的方法。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在浅水区域重建芦苇湿地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对欲重建的芦苇湿地进行土壤改良修复:首先对芦苇湿地土壤进行机械翻耕,在芦苇播种前的20-30天,采用土壤改性剂进行芦苇湿地的土壤改良,土壤改良剂按照重量百分比组成如下:秸秆10-20%,石膏5-15%,牛粪45-55%,保水剂0.2-1%,竹炭粉10-20%,每公顷芦苇湿地土壤施用土壤改良剂的用量为40-80kg;步骤2、在春季白天室外气温稳定在20±5℃时,将播种用的芦苇种子播种至淹有浅水的湖滨或未淹水湖滨的湿地土壤上,芦苇种子的掩埋深度为5cm,播种后始终保持土壤表层淹水,待芦苇种子萌发恢复湿地植被。优选地,在步骤1中,机械翻耕的深度为12-18cm。优选地,在步骤1中,土壤改良剂按照重量百分比组成如下:秸秆15%,石膏11.5%,牛粪55%,保水剂0.5%,竹炭粉18%,每公顷芦苇湿地土壤施用土壤改良剂的用量为50kg。优选地,在步骤1中,秸秆为小麦秸秆,粉碎成1cm使用。优选地,保水剂为聚丙烯酰胺、聚丙烯酸钠、聚丙烯酸钾、羧甲基纤维素和羟丙基瓜尔胶中的任一种。优选地,在步骤1中,土壤改性剂采用如下方式制备得到:先按土壤改良剂组成的重量配比称取粉碎后的秸秆,以及石膏、牛粪、保水剂和竹炭粉,然后将混合好的物料在22-28℃下熟化30-42天,晾干后即得。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在浅水区域重建芦苇湿地的方法,简便、易行且成本低廉,尤其适于盐碱退化的芦苇湿地的修复,通过制备的土壤改性剂来对对欲重建的芦苇湿地进行土壤改良修复,能够显著提高芦苇种子的萌发率和成活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的在浅水区域重建芦苇湿地的方法,具体是按照以下步骤完成的:在进行芦苇湿地修复前,需制备欲对芦苇湿地土壤进行改良所用土壤改性剂,具体采用如下方式进行土壤改性剂的制备:将小麦秸秆粉碎成1cm,然后按照如下重量百分比称取小麦秸秆、石膏、牛粪、保水剂和竹炭粉:秆15%,石膏11.5%,牛粪55%,保水剂0.5%,竹炭粉18%。然后将所称取的各物料混合均匀,再在22-28℃下熟化30-42天,得到土壤改性剂,在本实施例中,所用保水剂为聚丙烯酰胺。对欲重建的芦苇湿地进行土壤改良修复:首先对芦苇湿地土壤进行机械翻耕,翻耕深度12-18cm,在芦苇播种前的20-30天,采用上述制备的土壤改性剂进行芦苇湿地的土壤改良,每公顷芦苇湿地土壤施用土壤改良剂的用量为50kg;然后在春季白天室外气温稳定在20±5℃时,将播种用的芦苇种子播种至淹有浅水的湖滨或未淹水湖滨的湿地土壤上,芦苇种子的掩埋深度为5cm,播种后始终保持土壤表层淹水,待芦苇种子萌发恢复湿地植被。本实施例1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实施例2本实施例提供的在浅水区域重建芦苇湿地的方法,具体是按照以下步骤完成的:在进行芦苇湿地修复前,需制备欲对芦苇湿地土壤进行改良所用土壤改性剂,具体采用如下方式进行土壤改性剂的制备:将小麦秸秆粉碎成1cm,然后按照如下重量百分比称取小麦秸秆、石膏、牛粪、保水剂和竹炭粉:秸秆19.7%,石膏15%,牛粪50%,保水剂0.3%,竹炭粉15%。然后将所称取的各物料混合均匀,再在22-28℃下熟化30-42天,得到土壤改性剂,在本实施例中,所用保水剂为聚丙烯酸钠。对欲重建的芦苇湿地进行土壤改良修复:首先对芦苇湿地土壤进行机械翻耕,翻耕深度12-18cm,在芦苇播种前的20-30天,采用上述制备的土壤改性剂进行芦苇湿地的土壤改良,每公顷芦苇湿地土壤施用土壤改良剂的用量为80kg;然后在春季白天室外气温稳定在20±5℃时,将播种用的芦苇种子播种至淹有浅水的湖滨或未淹水湖滨的湿地土壤上,芦苇种子的掩埋深度为5cm,播种后始终保持土壤表层淹水,待芦苇种子萌发恢复湿地植被。实施例3本实施例提供的在浅水区域重建芦苇湿地的方法,具体是按照以下步骤完成的:在进行芦苇湿地修复前,需制备欲对芦苇湿地土壤进行改良所用土壤改性剂,具体采用如下方式进行土壤改性剂的制备:将小麦秸秆粉碎成1cm,然后按照如下重量百分比称取小麦秸秆、石膏、牛粪、保水剂和竹炭粉:秸秆12%,石膏13%,牛粪55%,保水剂0.8%,竹炭粉19.2%。然后将所称取的各物料混合均匀,再在22-28℃下熟化30-42天,得到土壤改性剂,在本实施例中,所用保水剂为羧甲基纤维素。对欲重建的芦苇湿地进行土壤改良修复:首先对芦苇湿地土壤进行机械翻耕,翻耕深度12-18cm,在芦苇播种前的20-30天,采用上述制备的土壤改性剂进行芦苇湿地的土壤改良,每公顷芦苇湿地土壤施用土壤改良剂的用量为40kg;然后在春季白天室外气温稳定在20±5℃时,将播种用的芦苇种子播种至淹有浅水的湖滨或未淹水湖滨的湿地土壤上,芦苇种子的掩埋深度为5cm,播种后始终保持土壤表层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在浅水区域重建芦苇湿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对欲重建的芦苇湿地进行土壤改良修复:首先对芦苇湿地土壤进行机械翻耕,在芦苇播种前的20‑30天,采用土壤改性剂进行芦苇湿地的土壤改良,土壤改良剂按照重量百分比组成如下:秸秆10‑20%,石膏5‑15%,牛粪45‑55%,保水剂0.2‑1%,竹炭粉10‑20%,每公顷芦苇湿地土壤施用土壤改良剂的用量为40‑80kg;步骤2、在春季白天室外气温稳定在20±5℃时,将播种用的芦苇种子播种至淹有浅水的湖滨或未淹水湖滨的湿地土壤上,芦苇种子的掩埋深度为5cm,播种后始终保持土壤表层淹水,待芦苇种子萌发恢复湿地植被。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在浅水区域重建芦苇湿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对欲重建的芦苇湿地进行土壤改良修复:首先对芦苇湿地土壤进行机械翻耕,在芦苇播种前的20-30天,采用土壤改性剂进行芦苇湿地的土壤改良,土壤改良剂按照重量百分比组成如下:秸秆10-20%,石膏5-15%,牛粪45-55%,保水剂0.2-1%,竹炭粉10-20%,每公顷芦苇湿地土壤施用土壤改良剂的用量为40-80kg;步骤2、在春季白天室外气温稳定在20±5℃时,将播种用的芦苇种子播种至淹有浅水的湖滨或未淹水湖滨的湿地土壤上,芦苇种子的掩埋深度为5cm,播种后始终保持土壤表层淹水,待芦苇种子萌发恢复湿地植被。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中,机械翻耕的深度为12-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丽静朱庆竖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科贸职业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