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继平专利>正文

一种多体鱼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136424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06 09:58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多体鱼漂,包括依次连接的漂脚、固定漂身、漂尾,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滑动漂身,所述滑动漂身中间有通孔,所述通孔的直径大于所述漂尾的直径,所述滑动漂身可套装在所述漂尾上并能沿着所述漂尾滑动。本申请,达到了如下效果:1)具有多体漂身的鱼漂,使鱼漂在水中保证灵敏性的同时更稳定,传递更准确的鱼上钩的信息;2)设置固定漂身的平均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滑动漂身的平均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或者固定漂身的平均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滑动漂身的平均密度大于水的密度,可看漂尾上窜或者下沉来判断鱼咬钩的信号,配合不同的垂钓方式中;3)结构简单,水域适用性强。

A multi body float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multi body float, comprising a float foot, fixed float body and a float tail,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sliding the sliding body floating, floating body intermediate through hole, the through hole is larger than the drift diameter, the sliding body can float the suit in the bleach and can drift along the tail slide. In this application, achieved the following results: 1) a multi body floating body, the float ensure sensitivity also more stable in water, a more accurate transfer of fish bait information; 2) the average density of the fixed floating body is greater than the density of water, the average density of the sliding of floating body is less than the density of water; or the average density of fixed floating body is less than the density of water, the average density of the sliding of floating body is greater than the density of water, can see the bleach or sink channeling to judge signal bite, with different way of fishing in the waters; 3)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 strong applicabili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体鱼漂
本实用新涉及渔具
,具体涉及一种多体鱼漂。
技术介绍
垂钓是一种备受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鱼漂是垂钓时必不可少的配件。鱼漂是垂钓时鱼儿咬钩的讯息反应的工具。人们通过鱼漂的动作,不但可以判断鱼儿吃食的情况,从而决定提竿的时机,还可以通过鱼漂的动作判断出是什么鱼在咬钩。所以鱼漂是钓鱼收获好坏的重要环节。目前,现有技术中的鱼漂,漂身大多为单体,这样如果要增加鱼漂灵敏度需要减少漂身重量,在垂钓过程中由于水面的波动会使鱼漂随着水面的波动而产生较大的飘动甚至是倾倒,导致鱼漂不稳定,以至于向垂钓者传达错误的讯息;如果减少漂身重量,就会降低鱼漂灵敏度,使垂钓者错过起钓时机。因此,如何研发一种结构简单,既能保证灵敏度又能保持稳定,从而向垂钓者传达更加准确的讯息的鱼漂,便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提供一种多体鱼漂,以解决研发一种结构简单,既能保证灵敏度又能保持稳定,从而向垂钓者传达更加准确的讯息的鱼漂的技术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多体鱼漂,包括依次连接的漂脚、固定漂身、漂尾,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滑动漂身,所述滑动漂身中间有通孔,所述通孔的直径大于所述漂尾的直径,所述滑动漂身可套装在所述漂尾上并能沿着所述漂尾滑动。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漂脚、固定漂身及滑动漂身位于水面下,固定漂身与滑动漂身共同起到稳定鱼漂的作用,在水面的波动时使鱼漂不产生较大的飘动或倾倒;设置滑动漂身,滑动漂身套装在漂尾上并能沿着漂尾滑动,当鱼咬钩时带动漂脚,依次连接的漂脚、固定漂身及漂尾发生移动,露出水面的漂尾的移动传递给垂钓者鱼上钩的信号。进一步地,所述漂尾上固定设置有限位环,所述限位环可阻挡所述滑动漂身滑出所述漂尾。进一步地,所述限位环置于所述漂尾中间偏向远离所述固定漂身的一端。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漂身的平均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所述滑动漂身的平均密度小于水的密度。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漂身的平均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所述滑动漂身的平均密度大于水的密度。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漂身包括一个或多个子漂身,和/或所述滑动漂身包括一个或多个子漂身。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所述的多体鱼漂,达到了如下效果:1)具有多体漂身的鱼漂,使鱼漂在水中保证灵敏性的同时更稳定,传递更准确的鱼上钩的信息;2)设置固定漂身的平均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滑动漂身的平均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或者固定漂身的平均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滑动漂身的平均密度大于水的密度,可看漂尾上窜或者下沉来判断鱼咬钩的信号,配合不同的垂钓方式中;3)结构简单,水域适用性强。当然,实施本技术的任一产品必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多体鱼漂在鱼咬钩前的结构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多体鱼漂在鱼咬钩后的结构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二所述的多体鱼漂在鱼咬钩前的结构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所述的多体鱼漂在鱼咬钩后的结构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三所述的多体鱼漂在鱼咬钩前的结构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三所述的多体鱼漂在鱼咬钩后的结构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四所述的多体鱼漂在鱼咬钩前的结构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四所述的多体鱼漂在鱼咬钩后的结构图。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五所述的多体鱼漂在鱼咬钩前的结构图。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五所述的多体鱼漂在鱼咬钩后的结构图。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六所述的多体鱼漂在鱼咬钩前的结构图。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六所述的多体鱼漂在鱼咬钩后的结构图。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七所述的多体鱼漂在鱼咬钩前的结构图。图14为本技术实施例七所述的多体鱼漂在鱼咬钩后的结构图。图15为本技术实施例八所述的多体鱼漂在鱼咬钩前的结构图。图16为本技术实施例八所述的多体鱼漂在鱼咬钩后的结构图。其中图1中:1漂脚;2固定漂身;3漂尾;4滑动漂身;5限位环。具体实施方式如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组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理解,硬件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名词来称呼同一个组件。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组件的方式,而是以组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的准则。如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括”为一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括但不限定于”。说明书后续描述为实施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然所述描述乃以说明本技术的一般原则为目的,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的范围。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为本实施例一提供的多体鱼漂,包括依次连接的漂脚1、固定漂身2、漂尾3,漂脚1、固定漂身2、漂尾3之间可采用一体连接,也可采用过盈配合紧固连接或螺纹连接等连接方式,并且还包括滑动漂身4,所述滑动漂身4中间有通孔,通孔连通所述滑动漂身4两个尖端,并且所述通孔的直径大于所述漂尾3的直径,这样,所述滑动漂身4可套装在所述漂尾3上并能沿着所述漂尾3滑动。其中,所述固定漂身2的平均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所述滑动漂身4的平均密度大于水的密度。这样当所述固定漂身2与所述滑动漂身4完全位于水下时,所述固定漂身2的重力小于所述固定漂身2处在水下时的自身浮力,所述滑动漂身4的重力大于所述滑动漂身4处在水下时的自身浮力。所述多体鱼漂处于水下时的整体浮力大于所述多体鱼漂的重力,以保证所述多体鱼漂在水中是浮起或浮出水面的状态。可知道的,文中水的密度可以是纯水的密度、海水的密度、一定温度下的水的密度或者添加有一定溶质的水的密度,针对不同水的密度,可对本方案进行适当调整来适应相应水密度的环境。在鱼咬钩前,所述滑动漂身4压着所述固定漂身2同时位于水面下,所述滑动漂身4与所述固定漂身2相接触,所述漂尾3大部分露出水面,作为提示信号。所述固定漂身2与所述滑动漂身4共同起到稳定鱼漂的作用,在水面的波动时使鱼漂不产生较大的飘动或倾倒。如图2所示的多体鱼漂,当鱼咬钩时,鱼带动鱼钩,并带动所述漂脚1、所述固定漂身2与所述漂尾3这一整体,所述漂尾3下沉跳动,传递鱼咬钩的信号给垂钓者,由于是带动所述固定漂身2传递信号而所述滑动漂身4无需被带动,而被带动的部分越少越轻则灵敏度越高,从而本多体鱼漂反应快,灵敏度高。进一步地,所述漂尾3上固定设置有限位环5,所述限位环5可阻挡所述滑动漂身4滑出所述漂尾3。限位环保证收起鱼漂时所述滑动漂身4不会脱落。优选地,所述限位环5置于所述漂尾3中间偏向远离所述固定漂身2的一端。其中,限位环的外边际线可以是圆形、椭圆或方形等,以上形状的最长对角线大于所述滑动漂身4中通孔的直径,保证所述滑动漂身4不从所述漂尾3上脱落。实施例二如图3所示,为本实施例一提供的多体鱼漂,包括依次连接的漂脚1、固定漂身2、漂尾3,漂脚1、固定漂身2、漂尾3之间可采用一体连接,也可采用过盈配合紧固连接或螺纹连接等连接方式,并且还包括滑动漂身4,所述滑动漂身4中间有通孔,通孔连通所述滑动漂身4两个尖端,并且所述通孔的直径大于所述漂尾3的直径,这样,所述滑动漂身4可套装在所述漂尾3上并能沿着所述漂尾3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多体鱼漂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体鱼漂,包括依次连接的漂脚(1)、固定漂身(2)、漂尾(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滑动漂身(4),所述滑动漂身(4)中间有通孔,所述通孔的直径大于所述漂尾(3)的直径,所述滑动漂身(4)可套装在所述漂尾(3)上并能沿着所述漂尾(3)滑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体鱼漂,包括依次连接的漂脚(1)、固定漂身(2)、漂尾(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滑动漂身(4),所述滑动漂身(4)中间有通孔,所述通孔的直径大于所述漂尾(3)的直径,所述滑动漂身(4)可套装在所述漂尾(3)上并能沿着所述漂尾(3)滑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体鱼漂,其特征在于:所述漂尾(3)上固定设置有限位环(5),所述限位环(5)可阻挡所述滑动漂身(4)滑出所述漂尾(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体鱼漂,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环(5)置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继平
申请(专利权)人:王继平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甘肃,6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