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方强林专利>正文

鱼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833324 阅读:1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18 13: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鱼漂,包括上漂身、下漂身、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第三连接件;其中,第一连接件,用于将上漂身和下漂身相连;第二连接件,设于上漂身,用于固定漂尾;第三连接件,设于下漂身,用于固定漂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鱼漂,结构简单,通过更换第一连接件,能够日夜两用;当更换第二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还可以在一个鱼漂上使用不同规格的漂尾、漂脚,鱼漂兼容性强,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在生产上大大的节省了成本。

Float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float, including floating body, floating body, a first connector, second connector, third connector; wherein, the first connector for floating body is connected with the lower float body; second connecting piece is arranged on the floating body, for fixing the bleach; third connector at under the floating body, for fixing the float foot. The float, provided by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 by replacing the first connector, can day and night; when replacing the second connector and a third connector, you can also use different specifications in a float on the floating, floating feet, a strong compatibility, can meet the needs of different users, greatly save in production the cost of.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鱼漂
本技术涉及垂钓工具
,尤其涉及鱼漂。
技术介绍
鱼漂上的漂脚、漂尾有着各种各样的规格,而不同规格的漂脚、漂尾,对垂钓有着不同的影响,垂钓者需要根据自己的要求来选择鱼漂。而现有的鱼漂,出厂时漂身、漂尾、漂脚均做成一体,而垂钓者很难找到符合自己要求的鱼漂。又或者,鱼漂仅能白天使用或者夜间使用,产品功能单一,提高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的鱼漂,解决了现有技术问题中的一个或者多个。本技术提供的鱼漂,包括上漂身、下漂身、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第三连接件;其中,第一连接件,用于将上漂身和下漂身相连;第二连接件,设于上漂身,用于固定漂尾;第三连接件,设于下漂身,用于固定漂脚。本技术提供的鱼漂,结构简单,通过更换第一连接件,能够日夜两用;当更换第二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还可以在一个鱼漂上使用不同规格的漂尾、漂脚,鱼漂兼容性强,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在生产上大大的节省了成本。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漂身、下漂身均为内部中空结构,第一连接件置于上漂身和下漂身连接处的内部并且固定;第二连接件设有第一通孔,漂尾固定于第一通孔并且一端延伸至上漂身内与第一连接件相连。如此,能够保持漂身的外部完整性;漂尾能够更稳固的与漂身相连,并且更换第二连接件,可以更换不同规格的漂尾。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件内设有发光装置,第一连接件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连接块,连接块均设有第二通孔,第二通孔共轴设置;发光装置包括第一安装管、第二安装管,第一安装管设有发光元件,第二安装管设有电池,发光元件与电池电连接,第一安装管、第二安装管分别固定于两个连接块的第二通孔内,第一安装管与第二安装管可拆卸连接。如此,发光装置能够安装在第一连接件的同一直线上,保持鱼漂的平和,同时能够拆开上漂身和下漂身,以在使用中查看发光装置是否故障。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安装管的一端设有外螺纹,第二安装管的内部设有与外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第一安装管的中部设有第一限位部,第二安装管的一端设有第二限位部,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分别与第二通孔内壁紧密接触并固定,第二安装管通过外螺纹、内螺纹与第一安装管连接固定,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抵接。如此,能使第一安装管和第二安装管更便捷的连接,同时通过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的抵接对外螺纹和内螺纹的配合进行限位,将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设于第二通孔内,可以使得第一连接件与上漂身和下漂身之间连接的紧密性,不破坏漂身的完整性。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安装管和第二安装管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圈。如此,可对第一安装管和第二安装管的连接处防止进水。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安装管内设有第三安装管,发光元件置于第三安装管内,漂尾的一端与第三安装管连接固定。如此,发光元件能够照亮漂尾。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漂尾为光纤。如此,漂尾与第三安装管连接的一端能够将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线沿漂尾传递到另一端,整个漂尾均能够发光。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三连接件设有第一圆孔,漂脚固定于第一圆孔内。如此,将漂脚仅固定于第三连接件上,使得下漂身预留有多余空间来放置电池。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件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圆孔、第三圆孔,第二圆孔和第三圆孔共轴设置。如此,分别与第一连接件相连的漂脚、漂尾能够处于同一直线,使得鱼漂能够在水中保持平衡。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三连接件设有第三通孔,漂脚固定于第三通孔并且一端延伸至下漂身内与第三圆孔固定,漂尾的一端固定于第二圆孔。如此,漂尾通过第三通孔直接与第一连接件连接,使得鱼漂平衡性更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鱼漂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鱼漂的一种第一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鱼漂的发光装置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鱼漂的第一连接件和发光装置的组装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鱼漂的一种第三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鱼漂的另一种第一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鱼漂的另一种第三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参见图1,鱼漂包括上漂身1、下漂身2、第一连接件3、第二连接件4、第三连接件5;其中,第一连接件3用于将上漂身1和下漂身2相连,第二连接件4设于上漂身1,用于固定漂尾,第三连接件5设于下漂身2,用于固定漂脚。本技术提供的鱼漂,通过更换第一连接件3,鱼漂能够日夜两用,当更换第二连接件4和第三连接件5,还可以在一个鱼漂上使用不同规格的漂尾、漂脚,鱼漂兼容性强,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在生产上大大的节省了成本。具体的,上漂身1和下漂身2均为内部中空结构,第一连接件3设于上漂身1和下漂身2的连接处的内部,这样则可以使得上漂身1和下漂身2保持完整的一致性。其中,第二连接件4设有第一通孔41,漂尾固定于第一通孔41并且一端延伸至上漂身1内与第一连接件相连。参见图2-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用不同的第一连接件3,则能够使得鱼漂在夜间使用。具体的,第一连接件3设有发光装置6。第一连接件3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连接块31,连接块31上均设有第二通孔311,第二通孔311共轴设置,这样使得设置在第一连接件3上的发光装置6保持在同一直线上,促使漂身在水中能够保持平衡。发光装置6包括第一安装管61和第二安装管62,第一安装管61内设置有发光元件,第二安装管62内设置有电池,发光元件和电池(图中未画出)电连接。第一安装管61和第二安装分别固定两个连接块31在第二通孔311内,第一安装管61和第二安装管62能够可拆卸连接,这样,使得上漂身1和下漂身2可卸,在使用中能够对漂身内的发光装置6进行查看故障。进一步的,第一安装管61的一端设有外螺纹611,中间设有第一限位部612,第二安装管62内设有与外螺纹611相匹配的内螺纹621,第一安装管62的一端还设有第二限位部622。第二安装管62通过外螺纹611和内螺纹621的配合和第一安装管61连接固定,安装拆卸极为方便。同时,第一限位部612和第二限位部622相抵接,给外螺纹611和内螺纹621进行限位。其中,第一限位部612和第二限位部622分别与两个连接块31上的第二通孔311紧密接触并且固定,这样,通过第一安装管61和第二安装管62,则可以实现对上漂身1和下漂身2的拆卸和组装。其中,为了避免水从第一安装管61和第二安装管62连接处的缝隙进入漂身内,损坏漂身和发光装置6,在第一安装管61和第二安装管62之间设有密封圈7,达到防止水进入漂身的目的。具体的,第一安装管61内还设有第三安装管63,第三安装管63用于放置发光元件,同时,漂尾的一端与第三安装管63连接固定,使得发光元件能够照明漂尾从而使漂尾发光,如此鱼漂在夜间也能够使用。需要说明的是,夜用的漂尾采用光纤,如此,漂尾与第三安装管63连接的一端能够将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线沿漂尾传递到另一端,整个漂尾均能够发光,不需要另外涂荧光物质,即可达到漂尾发光的目的,操作极为简便。具体的,为了使得下漂身2预留出放置电池的空间,第三连接件5上设有第一圆孔51,漂脚能够固定在第一圆孔51中。如此,漂脚不与第一连接件3连接则可以使得下漂身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鱼漂

【技术保护点】
鱼漂,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漂身(1)、下漂身(2)、第一连接件(3)、第二连接件(4)、第三连接件(5);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3),用于将上漂身(1)和下漂身(2)相连;所述第二连接件(4),设于上漂身(1),用于固定漂尾;所述第三连接件(5),设于下漂身(2),用于固定漂脚。

【技术特征摘要】
1.鱼漂,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漂身(1)、下漂身(2)、第一连接件(3)、第二连接件(4)、第三连接件(5);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3),用于将上漂身(1)和下漂身(2)相连;所述第二连接件(4),设于上漂身(1),用于固定漂尾;所述第三连接件(5),设于下漂身(2),用于固定漂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漂,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漂身(1)、下漂身(2)均为内部中空结构,所述第一连接件(3)置于上漂身(1)和下漂身(2)连接处的内部并且固定;所述第二连接件(4)设有第一通孔(41),漂尾固定于所述第一通孔(41)并且一端延伸至上漂身(1)内与所述第一连接件(3)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鱼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3)内设有发光装置(6);所述第一连接件(3)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连接块(31),所述连接块(31)均设有第二通孔(311),所述第二通孔(311)共轴设置;所述发光装置(6)包括第一安装管(61)、第二安装管(62),所述第一安装管(61)设有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安装管(62)设有电池,所述发光元件与电池电连接,所述第一安装管(61)、第二安装管(62)分别固定于两个连接块的第二通孔(311)内,所述第一安装管(61)与第二安装管(62)可拆卸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鱼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管(61)的一端设有外螺纹(611),所述第二安装管(62)的内部设有与所述外螺纹(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强林
申请(专利权)人:方强林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