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送风机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本申请以2015年1月1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编号2015-7923号为基础,并将其记载内容作为参照编入本申请。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由外转子型的电动机对风扇进行驱动的送风机。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这种送风机,已知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送风机。为了将冷却风导入至外转子内而对电动机进行冷却,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送风机具有排出冷却风的排出口及使外转子内产生空气流的送风突起。该排出口及送风突起形成于有底圆筒状的磁轭的底部。另外,送风突起是通过将磁轭的底部的排出口部分切割并大致直角地折起而形成的。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10130号公报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送风机中,在通过将磁轭的底部的排出口部分切割并折起而在例如磁轭内侧形成送风突起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外转子内的定子线圈等与送风突起不发生干涉,电动机的体型在轴向上扩大。与之相反地,在专利文献1的送风机中,在通过将磁轭的底部的排出口部分切割并折起而在例如磁轭外侧形成送风突起的情况下,该送风突起从磁轭向轴向突出,果然,电动机的体型在轴向上扩大。这样一来,专利文献1的送风机通过送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送风机,其特征在于,具备:风扇(20),该风扇具有有底筒状的风扇毂(21)和设于该风扇毂的外侧的多个叶片(22),且该风扇以风扇轴心(CLf)为中心旋转;以及电动机(10),该电动机由外转子(14)及定子(15)构成,其中,所述外转子包含配置于所述风扇毂的内侧且与该风扇毂一体地旋转的有底筒状的有底转子部件(141),所述定子是配置于所述有底转子部件的内侧的非旋转部件,所述有底转子部件具有构成该有底转子部件的底部分的转子部件底部(141a),在该转子部件底部形成有在所述风扇轴心的轴向上贯通的开口孔(141c),所述风扇毂具有:风扇毂底部(211),该风扇毂底部相对于所述转 ...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01.19 JP 2015-0079231.一种送风机,其特征在于,具备:风扇(20),该风扇具有有底筒状的风扇毂(21)和设于该风扇毂的外侧的多个叶片(22),且该风扇以风扇轴心(CLf)为中心旋转;以及电动机(10),该电动机由外转子(14)及定子(15)构成,其中,所述外转子包含配置于所述风扇毂的内侧且与该风扇毂一体地旋转的有底筒状的有底转子部件(141),所述定子是配置于所述有底转子部件的内侧的非旋转部件,所述有底转子部件具有构成该有底转子部件的底部分的转子部件底部(141a),在该转子部件底部形成有在所述风扇轴心的轴向上贯通的开口孔(141c),所述风扇毂具有:风扇毂底部(211),该风扇毂底部相对于所述转子部件底部在所述轴向上层叠配置且构成所述风扇毂的底部分;以及底部肋(213),在该风扇毂底部中的相对于所述开口孔在所述轴向上重叠的位置,该底部肋从所述风扇毂底部向所述转子部件底部侧突出,促进空气随着所述风扇的旋转从所述有底转子部件的内侧通过所述开口孔而排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肋形成为该底部肋中的至少一部分插入至所述开口孔内。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肋形成为不从所述开口孔向所述定子侧突出。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在该风扇毂底部中的相对于所述开口孔在所述轴向上重叠的位置,所述风扇毂底部具有连结所述底部肋的基端(213a)的肋连结部(211c),所述肋连结部相对于所述转子部件底部向所述轴向空开间隔地配置。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肋在绕所述风扇轴心的周向上排列地设有多个,多个所述底部肋在所述底部肋的彼此之间形成空气流路(211d),该空气通路将从所述开口孔排出的所述空气向所述风扇轴心的径向外侧引导。6....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