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卧式垃圾焚烧余热回收锅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064105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22 16: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卧式垃圾焚烧余热回收锅炉,其包括炉体,炉体的顶部沿水平方向设有锅筒,所述锅筒上设有进水口和饱和蒸汽出口;炉体的侧壁的下部设有烟气进口,炉体的侧壁的上部设有烟气出口,所述炉体的左右两侧对称设有第一集箱及第二集箱;所述锅筒与所述第一集箱通过第一对流管束连通以形成第一对流热交换回路,所述第一对流管束贯穿所述炉体的内腔;所述锅筒与所述第二集箱通过第二对流管束连通以形成第二对流热交换回路,所述第二对流管束贯穿所述炉体的内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卧式垃圾焚烧余热回收锅炉通过在锅炉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集箱和第二集箱,其一方面提升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回收锅炉的余热回收效率,另一方面避免了烟气中的灰尘沉积在集箱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卧式垃圾焚烧余热回收锅炉
本技术涉及余热锅炉,具体地说是一种回收垃圾焚烧后的烟气中的余热的卧式垃圾焚烧余热回收锅炉。
技术介绍
垃圾焚烧余热回收锅炉能够有效回收垃圾焚烧烟气中的余热。现有技术中的垃圾焚烧余热回收锅炉一般包括锅炉本体、设置在锅炉本体顶部的锅筒及设置在锅炉本体的内腔底部的集箱,锅筒与集箱之间通过对流管束连接以形成热交换回路,对流管束内的水与锅炉本体内部的高温烟气产生对流热交换后气化为水蒸气,最终通过锅筒上的蒸汽出口输送至外部的蒸汽用汽装置(例如蒸汽发电机),以实现余热回收利用。现有的卧式垃圾焚烧余热回收锅炉存在如下技术缺陷:垃圾焚烧烟气中含有大量的固态灰尘,集箱直接设置在锅炉本体的内腔内,其表面容易积灰,如果不及时进行清理,容易凝结成坚硬的灰垢,从而影响集箱的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卧式垃圾焚烧余热回收锅炉,其详细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卧式垃圾焚烧余热回收锅炉,其包括炉体,炉体的顶部沿水平方向设有锅筒,所述锅筒上设有进水口和饱和蒸汽出口;炉体的侧壁的下部设有烟气进口,炉体的侧壁的上部设有烟气出口,所述炉体底部的左右两侧对称设有第一集箱及第二集箱;所述锅筒与所述第一集箱通过第一对流管束连通以形成第一对流热交换回路,所述第一对流管束贯穿所述炉体的内腔;所述锅筒与所述第二集箱通过第二对流管束连通以形成第二对流热交换回路,所述第二对流管束贯穿所述炉体的内腔。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对流管束包括若干根第一下沉对流管及若干根第一上升对流管,所述锅筒中的水经过所述第一下沉对流管进入所述第一集箱内,所述第一集箱内的水蒸气经所述第一上升对流管进入所述锅筒内;所述第二对流管束包括若干根第二下沉对流管及若干根第二上升对流管,所述锅筒中的水经过所述第二下沉对流管进入所述第二集箱内,所述第二集箱内的水蒸气经所述第二上升对流管进入所述锅筒内。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炉体的侧壁包括耐火砖层及蛭石保温层。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炉体的侧壁的下部设有若干个清灰口。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集箱及所述第二集箱的两端均设有椭圆封头和手孔。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锅筒上设有压力表、水位计、安全阀及排汽口。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锅筒内部设有汽水分离装置。本技术的卧式垃圾焚烧余热回收锅炉通过在锅炉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集箱和第二集箱,与现有技术相比,其一方面提升了本技术的回收锅炉的余热回收效率,另一方面避免了烟气中的灰尘沉积对集箱的污染。附图说明图1为一具体实施例中本技术的卧式垃圾焚烧余热回收锅炉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左视图;图1及图2中包括锅炉本体1、锅筒2、第一集箱3、第二集箱4、第一对流管束5、第二对流管束6、清灰口7、进水口8、饱和蒸汽出口9。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1、图2所示,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本技术的卧式垃圾焚烧余热回收锅炉,包括炉体1,炉体1的顶部的正中间沿水平方向设有锅筒2,锅筒2上设有进水口8和饱和蒸汽出口9。炉体1的侧壁的下部设有烟气进口(未图示),炉体1的侧壁的上部设有烟气出口(未图示)。所述烟气进口通过管道与外部的垃圾焚烧装置连通,垃圾焚烧装置产生的高温烟气通过烟气进口进入炉体的内腔内,经过热交换后的烟气通过烟气出口从炉体的内腔排出。所述锅筒2上设置的所述进水口8通过管道与外部的水箱连接,外部的水泵将水箱内的水直接泵入所述锅筒2中。所述锅筒2上设置的所述饱和蒸汽出口9与外部的蒸汽转化装置(如蒸汽发电机)连通,锅筒2内的饱和蒸汽通过蒸汽出口9最终进入蒸汽转化装置以实现垃圾焚烧烟气中的余热的再利用。炉体1的底部的左右两侧对称设有第一集箱3及第二集箱4。所述锅筒2与所述第一集箱3通过第一对流管束5连通以形成第一对流热交换回路,所述第一对流管束5贯穿所述炉体1的内腔。具体的,所述第一对流管束5包括若干根第一下沉对流管及若干根第一上升对流管,所述锅筒2中的水经过所述第一下沉对流管进入所述第一集箱3内,所述第一集箱3内的水蒸汽经所述第一上升对流管进入所述锅筒2内。所述锅筒3与所述第二集箱4通过第二对流管束6连通以形成第二对流热交换回路,所述第二对流管束6贯穿所述炉体1的内腔。具体的,所述第二对流管束6包括若干根第二下沉对流管及若干根第二上升对流管,所述锅筒2中的水经过所述第二下沉对流管进入所述第二集箱4内,所述第二集箱4内的水蒸汽经所述第二上升对流管进入所述锅筒2内。下面,以所述第一对流热交换回路为例,详细介绍本技术中的对流热交换原理:锅筒2中的水经所述第一下沉对流管向下流入所述第一集箱3,流动过程中与炉体1内的高温烟气气流进行热交换并被加热蒸发;所述第一集箱3中的汽水混合物经所述第一上升管向上流入所述锅筒2,流动过程中再次与炉体1内的高温烟气气流进行热交换并被进一步加热蒸发;汽水混合物进入所述锅筒2后,被锅筒内的汽水分离装置分离成水和饱和蒸汽,其中的饱和蒸汽被导入外部的蒸汽转化装置(如蒸汽发电机)。由于第二对流热交换回路的对流热交换原理与所述第一对流热交换回路的对流热交换原理相同,此处不再赘述。可见,本技术的卧式垃圾焚烧余热回收锅炉通过在锅炉1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集箱3和第二集箱4,锅筒2、第一集箱3及第二集箱4呈“A”字形布局,其一方面提升了本技术的回收锅炉的余热回收效率,另一方面避免了烟气中的灰尘沉积在集箱上。所述炉体1的侧壁包括耐火砖层及设置在所述耐火砖层外部的蛭石保温层,所述耐火砖层能经受高温烟气的炙烤,所述蛭石保温层能够防止高温烟气中的热量从侧壁流式,从而提升余热的利用效率。所述炉体1的侧壁的下部设有两个清灰口7,通过清灰口7可以定期清除炉体1的内腔底部沉积的灰尘。所述第一集箱3及所述第二集箱4的两端均设有椭圆封头和手孔,通过椭圆封头和手孔方便了用户对第一集箱3及第二集箱4内部零部件的检修。所述锅筒2上设有压力表、水位计、安全阀及排汽口,通过压力表能够获知锅筒2的气压,当气压过高时,可以打开排汽口释放部分蒸汽,防止安全事故。通过水位计能够获知锅筒2内的水位,当水位过低时,启动外部的水泵,将水箱内的水泵入锅筒2。上文对本技术进行了足够详细的具有一定特殊性的描述。所属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实施例中的描述仅仅是示例性的,在不偏离本技术的真实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做出所有改变都应该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技术所要求保护的范围是由所述的权利要求书进行限定的,而不是由实施例中的上述描述来限定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卧式垃圾焚烧余热回收锅炉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卧式垃圾焚烧余热回收锅炉,其包括炉体,炉体的顶部沿水平方向设有锅筒,所述锅筒上设有进水口和饱和蒸汽出口;炉体的侧壁的下部设有烟气进口,炉体的侧壁的上部设有烟气出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底部的左右两侧对称设有第一集箱及第二集箱;所述锅筒与所述第一集箱通过第一对流管束连通以形成第一对流热交换回路,所述第一对流管束贯穿所述炉体的内腔;所述锅筒与所述第二集箱通过第二对流管束连通以形成第二对流热交换回路,所述第二对流管束贯穿所述炉体的内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卧式垃圾焚烧余热回收锅炉,其包括炉体,炉体的顶部沿水平方向设有锅筒,所述锅筒上设有进水口和饱和蒸汽出口;炉体的侧壁的下部设有烟气进口,炉体的侧壁的上部设有烟气出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底部的左右两侧对称设有第一集箱及第二集箱;所述锅筒与所述第一集箱通过第一对流管束连通以形成第一对流热交换回路,所述第一对流管束贯穿所述炉体的内腔;所述锅筒与所述第二集箱通过第二对流管束连通以形成第二对流热交换回路,所述第二对流管束贯穿所述炉体的内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垃圾焚烧余热回收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流管束包括若干根第一下沉对流管及若干根第一上升对流管,所述锅筒中的水经过所述第一下沉对流管进入所述第一集箱内,所述第一集箱内的水蒸气经所述第一上升对流管进入所述锅筒内;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若华陈卫荣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博勒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