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可挠式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可挠式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在光学显示装置中,膜取代了玻璃基底或高硬度基底,所述光学显示装置譬如液晶显示装置、有机发光二极体显示装置及其类似装置。因此,已发展具有可挠性(flexible),即可折叠及可展开的可挠式显示装置。当膜在可挠式显示装置中作为基底,其具有薄且轻以及具有高抗冲击性且可折叠及可展开的优点,因此其可以各种形式被制造。可挠式显示装置具有在显示元件上层压视窗膜的结构。光学透明胶(opticalclearadhesive)膜插入于显示元件及视窗膜之间。光学显示装置的使用环境、储存环境和/或制备环境等近来变得严峻。另外,在可挠式显示装置上需要考虑的各种物理性质已逐渐增加。特别是,为了将其应用在可挠式装置,需要可在宽的温度范围内维持黏弹性质以及可具有极佳的恢复性质的光学透明胶膜。日本早期公开专利第2007-176542号揭示本专利技术的背景。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挠式显示装置,其藉由使用具有极佳的黏弹性质及恢复性质的黏合膜而具有极佳的品质。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挠式显示装置,其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挠式显示装置,包括:光电组件部分;第一黏合膜,在所述光电组件部分上形成;触控功能部分,在所述第一黏合膜上形成;第二黏合膜,在所述触控功能部分上形成;以及视窗膜,在所述第二黏合膜上形成;其中在x轴为温度(℃)且y轴为储能模量(KPa)的函数中,对于储能模量对温度的分布的x轴的所述第一黏合膜或所述第二黏合膜具有在‑20℃至80℃下‑9.9至0的平均斜率,以及其中,所述第一黏合膜或所述第二黏合膜具有在80℃下10KPa或更多的储能模量。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11.01 KR 10-2014-0153211;2014.11.01 KR 10-2011.一种可挠式显示装置,包括:光电组件部分;第一黏合膜,在所述光电组件部分上形成;触控功能部分,在所述第一黏合膜上形成;第二黏合膜,在所述触控功能部分上形成;以及视窗膜,在所述第二黏合膜上形成;其中在x轴为温度(℃)且y轴为储能模量(KPa)的函数中,对于储能模量对温度的分布的x轴的所述第一黏合膜或所述第二黏合膜具有在-20℃至80℃下-9.9至0的平均斜率,以及其中,所述第一黏合膜或所述第二黏合膜具有在80℃下10KPa或更多的储能模量。2.一种可挠式显示装置,包括:光电组件部分;第一黏合膜,在所述光电组件部分上形成;触控功能部分,在所述第一黏合膜上形成;第二黏合膜,在所述触控功能部分上形成;以及视窗膜,在所述第二黏合膜上形成;其中所述第一黏合膜或所述第二黏合膜由感压黏合组成物形成,所述感压黏合组成物包括形成具有羟基的(甲基)丙烯酸共聚物的单体混合物以及有机粒子,且所述有机粒子具有10nm至400nm的平均粒径。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挠式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可挠式显示装置还包括偏光片,所述偏光片在所述触控功能部分上或所述第一黏合膜上形成。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挠式显示装置,其中所述触控功能部分包括基底层,且所述基底层包括偏光片。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挠式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光电组件部分为有机发光二极体、发光二极体或包含光源的液晶显示器。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挠式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黏合膜具有大于所述第二黏合膜的厚度的厚度。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挠式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黏合膜或所述第二黏合膜对于经电晕处理的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PET)膜的T剥离(T-peel)强度在25℃为400gf/in至5,000gf/in。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挠式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黏合膜或所述第二黏合膜对于经电晕处理的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PET)膜的T剥离(T-peel)强度在60℃为200gf/in至3,000gf/in。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挠式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黏合膜或所述第二黏合膜的储能模量在80℃为10KPa至1000KPa。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挠式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黏合膜或所述第二黏合膜的储能模量在-20℃为10KPa至1000KPa。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挠式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黏合膜或所述第二黏合膜在厚度为100μm下在伸展200%后具有5%或更少的雾度。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挠式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黏合膜或所述第二黏合膜根据公式1在厚度为100μm时的恢复率为30%至98%:[公式1]恢复率(%)=(1-(Xf/X0))×100(其中在公式1中,当每一大小为长×宽(50mm×20mm)的PET(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膜(厚度:75μm)的两个末端分别定义为第一末端及第二末端时,通过如下制备样本:经由大小为长度×宽度(20mm×20mm)的黏合膜将所述PET膜的两个所述末端以第一PET膜的所述第一末端/所述黏合膜(长度×宽度:20mm×20mm)/第二PET膜的所述第二末端的顺序彼此黏合;接着,将夹具分别固定在所述样本的所述PET膜的未黏合的所述末端;接下来,保持一侧的所述夹具固定,并且以300mm/min的速率将另一侧的所述夹具拉到长度为所述黏合膜厚度(单位:μm)的1000%(约10倍的厚度,X0),然后维持10秒钟;当通过以与拉动速率相同的速率(约300mm/min)使所述黏合膜恢复,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文炯朗,金志浩,金一鎭,郭炳都,金智熙,文星现,辛善喜,李光奂,李雨晋,李垠和,赵益晥,韩在铉,
申请(专利权)人:三星SDI株式会社,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