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6045322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20 04:10
一种制造系统(10),具备底座(20)和沿排列方向排列在该底座(20)上且能够相对于该底座(20)进行拆装的多个作业机模块(30),其中,将作业机模块(30)具有的一对车轮中的一个车轮(46R)以禁止排列方向上的位置偏移的状态与设置在底座(20)上的一对轨道中的一个轨道(44)卡合,并且将一对车轮中的另一个车轮(46L)以允许排列方向上的位置偏移的状态与一对轨道中的另一个轨道(44)卡合,从而规定作业机模块(30)的底座(20)上的排列方向的位置,通过设于底座(20)的模块固定机构(180)将作业机模块(30)以朝向底座(20)拉近的方式进行限制,而固定于底座(20)上的设定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制造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配置有多个作业机的制造系统。
技术介绍
作为包含机床的作业机以成为一条线的方式配置且多个作业机对一个工件依次进行作业的制造系统,研究了下述专利文献记载的系统。在该系统中,排列多个在一个底座上载置一个机械主体部而成的机床,各机械主体部能够相对于各底座进行拆装。因此,该系统对于机械主体部的维修、更换等而言便利性较高。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6889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机床多进行比较精密的作业,在上述那样的能够更换多个作业机的制造系统中,需要将机械主体部准确地载置在底座上的确定的位置。本专利技术根据这样的观点而作出,课题是提供一种在具备底座和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载置在该底座上的多个作业机模块的制造系统中,能够将这多个作业机模块载置在底座上的确定的位置的制造系统。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制造系统构成为,底座具有多个轨道对,上述多个轨道对与上述多个作业机模块对应地设置,上述多个轨道对的每一个轨道对由以沿着与上述排列方向交叉的方向即交叉方向延伸的方式铺设的一对轨道构成,上述多个作业机模块的每一个作业机模块具有一对车轮,上述多个作业机模块的每一个作业机模块构成为,上述一对车轮中的一个车轮以禁止上述排列方向上的位置偏移的状态与构成自身所对应的上述轨道对的上述一对轨道中的一个轨道卡合,并且上述一对车轮中的另一个车轮以允许上述排列方向上的位置偏移的状态与构成自身所对应的上述轨道对的上述一对轨道中的另一个轨道卡合,从而规定上述多个作业机模块的每一个作业机模块在上述底座上的上述排列方向的位置,上述底座还具有多个模块固定机构,上述多个模块固定机构的每一个模块固定机构将上述多个作业机模块中的任一个作业机模块以向上述底座拉近的方式进行限制而固定在上述底座上的预定的位置即设定位置。专利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的制造系统中,以排列方向上的位置偏移被禁止的状态卡合的一对车轮中的一个车轮及一对轨道中的一个轨道成为基准,各作业模块的底座上的排列方向的位置确定,通过模块固定机构固定于该位置。因此,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制造系统,能够将可拆装的多个作业机模块分别准确地载置在底座上的确定的位置。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制造系统的主视图。图2是从来自右前方的视点表示图1所示的制造系统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构成底座的一个底座单元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作业机模块的床身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将图1所示的作业机模块在底座上向前方拉出的情况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将图1所示的作业机模块从底座向后方拉出的情况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系统中制造的产品的加工过程的剖视图。图8是在图1所示的系统中制造的产品的立体图。图9是图1所示的系统具备的工件移送装置的立体图。图10是图1所示的系统具备的工件投入模块的立体图。图11是图1所示的系统具备的车床模块的立体图。图12是图1所示的系统具备的检测模块的立体图。图13是图1所示的系统具备的钻铣模块的立体图。图14是图1所示的系统具备的滚齿模块的立体图。图15是图1所示的系统具备的贮存模块的立体图。图16是表示单区域模块与底座卡合的部分的主视图。图17是表示配置于底座的模块固定机构的侧视图(一部分为剖视图)。图18是表示多区域模块与底座卡合的部分的主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制造系统的一例。另外,本专利技术除了下述实施方式之外,还可以以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实施了各种变更的形态实施。<制造系统的整体结构>如图1、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制造系统10具备底座20和排列在该底座20上的七个作业机模块30。本实施方式的制造系统10的图1所示的一侧面侧由外装板32覆盖。另外,该外装板32构成为包含上部板34和下部板36,上部板34与七个作业机模块30分别对应地设置,各作业机模块30成为包含该上部板34而模块化的结构。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由该外装板32覆盖的一侧面侧称为正面侧,将关于该系统10的“前后”、“左右”、“上下”作为从系统10的正面侧观察时的前后、左右、上下来处理。即,七个作业机模块30排列的左右方向是排列方向,前后方向是与排列方向交叉(正交)的方向即交叉方向。七个作业机模块30中的除了两端之外的五个作业机模块载置在底座20上,两端的作业机模块配置在底座20的旁边,七个作业机模块30以成为一条线的方式相互接近地排列。另外,七个作业机模块30包括后文详细说明的六种作业机模块30A、30B、30C、30D、30E、30F。与这六种作业机模块30中的除了作业机模块30E之外的作业机模块对应的上部板34具有彼此大致相等的形状、尺寸、构造。而且,与作业机模块30E对应的上部板34的排列方向的尺寸成为其他作业机模块30A、30B、30C、30D、30F的上部板34的尺寸的二倍,但是其形状、构造相同。因此,本制造系统10看起来具有统一感。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系统中,关于模块30向底座20上的配置,采用了“配置区域”这样的概念。如图1所示,该配置区域R是在底座20上划分设定出的假想空间,可以认为是用于对配置各模块30的空间进行规定的单位空间。由图1可知,配置区域R不空出间隔而以彼此相接的方式沿排列方向并列,各配置区域R的宽度即区域宽度WR彼此相等。另一方面,载置在底座40上的作业机模块30中的三种作业机模块30B、30C、30D的模块宽度WM与配置区域R的区域宽度WR几乎相等(严格来说,模块宽度WM稍小于区域宽度WR),仅占有一个配置区域R。即,这三种作业机模块30B、30C、30D可认为是单区域模块。而且,载置在底座40上的作业机模块30中的剩余一种作业机模块30E的模块宽度WM-E等于配置区域R的区域宽度WR的二倍,占有两个配置区域R。即,作业机模块30E可以认为是占有两个以上的配置区域的多区域模块。另外,配置区域R的区域宽度R远小于前后方向的尺寸。并且,底座20的左右方向的尺寸WB与载置了六个作业机模块30的状态下的六个作业机模块30的左右方向的尺寸几乎相等。即,底座20在左右方向上是可正好载置六个作业机模块30的大小。根据以上那样的结构,本制造系统10虽然配置有七个作业机模块30,但排列方向上的该系统10的整体的长度比较短。底座20是将图3所示的底座单元40并列三个而相互固定的结构。底座单元40分别是设定有两个配置区域R的结构,能够载置两个单区域模块。这三个底座单元40分别被规格化,而成为彼此相同的形状、尺寸、构造。并且,如图3所示,在各底座单元40上对应于两个配置区域R而分别设有两组空出间隔而沿交叉方向(前后方向)延伸地铺设的两条轨道44。另外,本制造系统10的底座20由多个底座单元构成,但也可以是在作为单一物体的一个底座上载置而排列有多个作业机模块30的系统。另一方面,载置在底座20上的作业机模块30中的上述单区域模块30B、30C、30D构成为包括:后文详细说明的作业机主体部、前后分别设置的一对车轮46即两对车轮46、将作业机主体部固定并保持两对车轮46的床身48。如图4(a)所示,这两对车轮46及床身48被规格化,为彼此相同的形状、尺寸、构造。并且,通过使两对车轮46在铺设于单一的配置区域R的两条轨道44上滚动,而单区域模块30B、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制造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制造系统,具备:底座;及多个作业机模块,沿排列方向排列在该底座上且能够相对于该底座进行拆装,所述底座具有多个轨道对,所述多个轨道对与所述多个作业机模块对应地设置,所述多个轨道对的每一个轨道对由以沿着与所述排列方向交叉的方向即交叉方向延伸的方式铺设的一对轨道构成,所述多个作业机模块的每一个作业机模块具有一对车轮,所述多个作业机模块的每一个作业机模块构成为,所述一对车轮中的一个车轮以禁止所述排列方向上的位置偏移的状态与构成自身所对应的所述轨道对的所述一对轨道中的一个轨道卡合,并且所述一对车轮中的另一个车轮以允许所述排列方向上的位置偏移的状态与构成自身所对应的所述轨道对的所述一对轨道中的另一个轨道卡合,从而规定所述多个作业机模块的每一个作业机模块在所述底座上的所述排列方向的位置,所述底座还具有多个模块固定机构,所述多个模块固定机构的每一个模块固定机构将所述多个作业机模块中的任一个作业机模块以向所述底座拉近的方式进行限制而固定在所述底座上的预定的位置即设定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制造系统,具备:底座;及多个作业机模块,沿排列方向排列在该底座上且能够相对于该底座进行拆装,所述底座具有多个轨道对,所述多个轨道对与所述多个作业机模块对应地设置,所述多个轨道对的每一个轨道对由以沿着与所述排列方向交叉的方向即交叉方向延伸的方式铺设的一对轨道构成,所述多个作业机模块的每一个作业机模块具有一对车轮,所述多个作业机模块的每一个作业机模块构成为,所述一对车轮中的一个车轮以禁止所述排列方向上的位置偏移的状态与构成自身所对应的所述轨道对的所述一对轨道中的一个轨道卡合,并且所述一对车轮中的另一个车轮以允许所述排列方向上的位置偏移的状态与构成自身所对应的所述轨道对的所述一对轨道中的另一个轨道卡合,从而规定所述多个作业机模块的每一个作业机模块在所述底座上的所述排列方向的位置,所述底座还具有多个模块固定机构,所述多个模块固定机构的每一个模块固定机构将所述多个作业机模块中的任一个作业机模块以向所述底座拉近的方式进行限制而固定在所述底座上的预定的位置即设定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系统,其中,所述一对轨道的每一个轨道设定为山型的截面形状,并且,在所述一对车轮中的一个车轮上形成V字型的截面形状的槽,在所述一对车轮中的另一个车轮上形成具有平坦的底面的截面形状的槽,从而将所述制造系统构成为,所述一对车轮中的一个车轮以禁止所述排列方向上的位置偏移的状态与所述一对轨道中的一个轨道卡合,并且所述一对车轮中的另一个车轮以允许所述排列方向上的位置偏移的状态与所述一对轨道中的另一个轨道卡合。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造系统,其中,按照以禁止所述排列方向上的位置偏移的状态卡合的所述一对车轮中的一个车轮及所述一对轨道中的一个轨道相对于以允许所述排列方向上的位置偏移的状态卡合的所述一对车轮中的另一个车轮及所述一对轨道中的另一个轨道位于同侧的方式,在所述多个作业机模块的每一个作业机模块上设置所述一对车轮,并且在所述底座上设置所述多个轨道对。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造系统,其中,所述多个模块固定机构的每一个模块固定机构包括:卡定部,能够对形成于所述作业机模块的被卡定部进行卡定;及卡定部工作装置,以切换该卡定部卡定所述被卡定部的状态和该卡定部不卡定所述被卡定部的状态的方式使该卡定部动作,在所述卡定部卡定所述被卡定部的状态下,所述卡定部工作装置对所述卡定部朝向所述被卡定部施力,从而能够对所述作业机模块以向所述底座拉近的状态进行固定。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制造系统,其中,在所述底座上设定有在所述排列方向上宽度彼此相等的多个配置区域,在所述底座的所述多个配置区域的每一个配置区域,将沿所述排列方向空出间隔的两个轨道及所述多个模块固定机构的一个模块固定机构设定为在该配置区域内成为彼此相同的位置关系,在所述多个作业机模块是占有所述多个配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铃山惠史平田周一水田贤治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