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负反馈分立电源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041891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20 00:1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负反馈分立电源电路,它涉及电源技术领域。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基极分别连接第三二极管、第四电容至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接输出电压端,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分别连接第一二极管、第三电阻至第二三极管的基极、发射极,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反接第二二极管至地端,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三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一条反馈线接至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第四三极管的基极分别连接第二电阻与第九电容的并联电路、第一电阻与第十电容的并联电路至地端、输出电压端,输出电压端与地端之间接有第一电容。本发明专利技术成本低廉,性能优越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负反馈分立电源电路
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是电源
,具体涉及一种负反馈分立电源电路。
技术介绍
目前,现在大部分领域的开关电源都采用集成芯片,这样有效减少器件数量和PCB尺寸,但是高度集成化导致其稳定性和散热功能较之分立器件组成的电源较差,且成本不可小觑,所以介于成本考虑,分立器件方案是非常可取的,由于通用分立器件的大批量生产,分立器件方案的成本最低,基于此,设计一种负反馈分立电源电路还是很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负反馈分立电源电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成本低廉,性能优越可靠,易于推广使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负反馈分立电源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一三极管-第四三极管,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输入电压端,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的并联电路至地端,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基极分别连接第三二极管、第四电容至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接输出电压端,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五电容至地端,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分别连接第一二极管、第三电阻至第二三极管的基极、发射极,第二三极管的基极、发射极分别连接第四电阻、第六电容至地端,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反接第二二极管至地端,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还连接第七电容与第八电容的并联电路至地端,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三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一条反馈线接至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五电阻至地端,第四三极管的基极分别连接第二电阻与第九电容的并联电路、第一电阻与第十电容的并联电路至地端、输出电压端,输出电压端与地端之间接有第一电容。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一三极管采用同极型达林顿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四三极管采用PNP型三极管,第三三极管采用NPN型三极管。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一二极管采用稳压二极管,第二二极管采用齐纳二极管。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该开关电源电路性能优越可靠,将输入电压的纹波实时负反馈到输入端,有效降低了输出电源纹波,且有效降低成本。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参照图1,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负反馈分立电源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一三极管T1-第四三极管T4,第一三极管T1的发射极连接输入电压端V_IN,第一三极管T1的发射极连接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的并联电路至地端,第一三极管T1的发射极、基极分别连接第三二极管D3、第四电容C4至第一三极管T1的集电极,第一三极管T1的集电极接输出电压端V_OUT,第一三极管T1的集电极连接第五电容C5至地端,第一三极管T1的发射极分别连接第一二极管D1、第三电阻R3至第二三极管T2的基极、发射极,第二三极管T2的基极、发射极分别连接第四电阻R4、第六电容C6至地端,第二三极管T2的集电极反接第二二极管D2至地端,第二三极管T2的集电极还连接第七电容C7与第八电容C8的并联电路至地端,第二三极管T2的集电极与第三三极管T3的基极连接,第三三极管T3的集电极通过一条反馈线接至第一三极管T1的基极,第三三极管T3的发射极连接第四三极管T4的发射极,第四三极管T4的集电极连接第五电阻R5至地端,第四三极管T4的基极分别连接第二电阻R2与第九电容C9的并联电路、第一电阻R1与第十电容C10的并联电路至地端、输出电压端V_OUT,输出电压端V_OUT与地端之间接有第一电容C1。值得注意的是,所述的第一三极管T1采用同极型达林顿三极管,第二三极管T2、第四三极管T4采用PNP型三极管,第三三极管T3采用NPN型三极管;所述的第一二极管D1采用稳压二极管,第二二极管D2采用齐纳二极管。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分离器件搭建具有反馈回路的开关电源,第一二极管D1是给第二三极管T2提供一个合适的偏置电压,使得第二三极管T2导通并具有适当的发射极电流;第二二极管D2是给第三三极管T3、第四三极管T4提供一个偏置电压VB,导通后图1中的VB*的电压为(VB-VBE3-VBE4);从第三三极管T3的集电极引出一条反馈线到第一三极管T1的基极,如图箭头所示,由此控制第一三极管T1的导通和关闭,从而控制输出电压V_OUT的增大和减小;输出电压V_OUT经过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分压后得到电压值V_REF=V_OUT×(R1/R1+R2),V_REF的值决定了第三三极管T3、第四三极管T4的导通和关闭。本电路的具体电路原理如下:刚上电时,在偏置电路的作用下各三极管均导通,输入电压V_IN经过第一三极管T1给第一电容C1充电,输出电压V_OUT不断增大,所以V_REF不断增大。当V_REF增大到VB*的临界值时,大于VB*则第三三极管T3、第四三极管T4关闭,小于VB*则第三三极管T3、第四三极管T4导通。由于第三三极管T3和第四三极管交替关闭和导通,导致第一三极管T1的关闭和导通,从而维持输出电压V_OUT的值,具体动作如下:(1)当V_REF>VB*时,第三三极管T3、第四三极管T4关闭,第一三极管T1关闭,则输出电压V_OUT经过第一电容C1放电,V_OUT减小;(2)当V_REF<VB*时,第三三极管T3、第四三极管T4导通,第一三极管T1导通,则输入电压V_IN经过第一电容C1充电,则V_OUT增大;由此V_OUT维持在预期的值。本具体实施方式利用分立器件结构搭建一款成本低廉、性能优越可靠的开关电源电路,将输入电压的纹波实时负反馈到输入端,有效降低了输出电源纹波,该电路可使用不同种类的稳压管、二极管和晶体管,使用不同的分压电阻改变输出电压,电路可靠性高,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专利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专利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范围内。本专利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负反馈分立电源电路

【技术保护点】
一种负反馈分立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一三极管(T1)‑第四三极管(T4),第一三极管(T1)的发射极连接输入电压端(V_IN),第一三极管(T1)的发射极连接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的并联电路至地端,第一三极管(T1)的发射极、基极分别连接第三二极管(D3)、第四电容(C4)至第一三极管(T1)的集电极,第一三极管(T1)的集电极接输出电压端(V_OUT),第一三极管(T1)的集电极连接第五电容(C5)至地端,第一三极管(T1)的发射极分别连接第一二极管(D1)、第三电阻(R3)至第二三极管(T2)的基极、发射极,第二三极管(T2)的基极、发射极分别连接第四电阻(R4)、第六电容(C6)至地端,第二三极管(T2)的集电极反接第二二极管(D2)至地端,第二三极管(T2)的集电极还连接第七电容(C7)与第八电容(C8)的并联电路至地端,第二三极管(T2)的集电极与第三三极管(T3)的基极连接,第三三极管(T3)的集电极通过一条反馈线接至第一三极管(T1)的基极,第三三极管(T3)的发射极连接第四三极管(T4)的发射极,第四三极管(T4)的集电极连接第五电阻(R5)至地端,第四三极管(T4)的基极分别连接第二电阻(R2)与第九电容(C9)的并联电路、第一电阻(R1)与第十电容(C10)的并联电路至地端、输出电压端(V_OUT),输出电压端(V_OUT)与地端之间接有第一电容(C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负反馈分立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一三极管(T1)-第四三极管(T4),第一三极管(T1)的发射极连接输入电压端(V_IN),第一三极管(T1)的发射极连接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的并联电路至地端,第一三极管(T1)的发射极、基极分别连接第三二极管(D3)、第四电容(C4)至第一三极管(T1)的集电极,第一三极管(T1)的集电极接输出电压端(V_OUT),第一三极管(T1)的集电极连接第五电容(C5)至地端,第一三极管(T1)的发射极分别连接第一二极管(D1)、第三电阻(R3)至第二三极管(T2)的基极、发射极,第二三极管(T2)的基极、发射极分别连接第四电阻(R4)、第六电容(C6)至地端,第二三极管(T2)的集电极反接第二二极管(D2)至地端,第二三极管(T2)的集电极还连接第七电容(C7)与第八电容(C8)的并联电路至地端,第二三极管(T2)的集电极与第三三极管(T3)的基极连接,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茂峰章岳鹏伍洁慧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乐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