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浮栅忆阻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040374 阅读:4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19 22: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浮栅忆阻器,其基本结构依次包括前电极,前介质层,前浮栅层,纳米电池阳极,纳米电池电解质,纳米电池阴极,后浮栅层,后介质层,后电极;其中前电极、前介质层、前浮栅层和纳米电池阳极模拟了突触前膜,利用电子隧穿和场效应将电子信号转化为离子信号,纳米电池电解质作为离子通道模拟了突触间隙,纳米电池阴极、后浮栅、后介质层和后电极模拟了突触后膜,将离子信号转化为电子信号。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浮栅忆阻器读写稳定,可控性好,且其结构简单,兼容CMOS,易于集成,可大规模生产和商业化,可促进神经形态计算和类脑计算发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浮栅忆阻器
本专利技术一种浮栅忆阻器,涉及基于忆阻器的神经形态计算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纳米电池和晶体管浮栅的离子型突触忆阻器。
技术介绍
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学习系统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诸如谷歌DeepMind公司的围棋人工智能AlphaGo,卡耐基梅隆大学的德州扑克程序,斯坦福大学的皮肤癌识别程序。基于神经网络的人工智能系统已经涉及金融、医疗、交通和环境领域中的方方面面。神经网络的基本构建单元是神经突触和神经元,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尝试开发电子突触,1971年,加州伯克利大学电子工程系蔡少棠教授首先提出忆阻器模型,2008年HP公司发现了忆阻器,并且测试器件表现出了突触行为,这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忆阻器的研究。目前,不同材料和结构的忆阻器已被广泛研究。从忆阻材料看,主要分为氧化物忆阻器、固体电解质忆阻器、有机和聚合物材料忆阻器、氮化物忆阻器等。从结构看,主要有二端金属-氧化物-金属构型忆阻器和三端场效应构型忆阻神经突触。其中,二端忆阻器,是最早被开发出来的忆阻器,不仅具有开关速度快、能耗低、尺寸小、非易失性存储等优点,更重要的是具备非线性记忆等特征,已被广泛研究。然而,随着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浮栅忆阻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浮栅忆阻器,其特征在于:该浮栅忆阻器的基本结构依次包括前电极,前介质层,前浮栅层,纳米电池阳极,纳米电池电解质,纳米电池阴极,后浮栅层,后介质层,后电极;其中前电极、前介质层、前浮栅层和纳米电池阳极模拟了突触前膜,利用电子隧穿和场效应将电子信号转化为离子信号,纳米电池电解质作为离子通道模拟了突触间隙,纳米电池阴极、后浮栅、后介质层和后电极模拟了突触后膜,将离子信号转化为电子信号。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浮栅忆阻器,其特征在于:该浮栅忆阻器的基本结构依次包括前电极,前介质层,前浮栅层,纳米电池阳极,纳米电池电解质,纳米电池阴极,后浮栅层,后介质层,后电极;其中前电极、前介质层、前浮栅层和纳米电池阳极模拟了突触前膜,利用电子隧穿和场效应将电子信号转化为离子信号,纳米电池电解质作为离子通道模拟了突触间隙,纳米电池阴极、后浮栅、后介质层和后电极模拟了突触后膜,将离子信号转化为电子信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浮栅忆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电极、后电极用于连接外部电源,厚度分别为20纳米~40纳米;所述前、后浮栅层厚度分别为4纳米~10纳米;所述前、后介质层均可分为电子隧穿层和电子阻挡层,靠近前、后电极部分是电子隧穿层,电子隧穿层厚度为2纳米~8纳米,靠近电池阴阳极部分是电子阻挡层,电子阻挡层厚度为6纳米~12纳米;前介质层加前浮栅层总厚度为12纳米~30纳米,后介质层加后浮栅层总厚度为12纳米~30纳米;所述纳米电池阳极厚度为4纳米~10纳米;所述纳米电池电解质厚度为6纳米~20纳米;所述纳米电池阴极厚度为4纳米~12纳米。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浮栅忆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后电极,采用惰性电极,包括但不限于铂(Pt)或者金(Au)。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浮栅忆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后浮栅层的材料为惰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安平张新江胡琪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