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软管管路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6033546 阅读: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19 14: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流体软管管路及其制造方法,该流体软管管路(200)包括支承层(101),用于防止流体扩散的第一阻挡层(103),以及第二阻挡层(105),其中,所述第一阻挡层(103)设于所述软管管路(200)的内侧(107),所述第二阻挡层(105)设于所述第一阻挡层(103)和所述支承层(101)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流体软管管路及其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流体软管管路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用于输导燃料的软管管路被人们广为熟知。这些管路包括支承层,用于实现所需机械强度,如抗拉伸载荷或抗燃料压力的强度,并用于保护该软管管路,以使其免受外部机械损坏。除所述支承层外,这些管路通常还包括阻挡层,当所述支承层本身不足以防止燃料扩散时,该阻挡层能防止燃料扩散出软管管壁。根据美国部分零排放车辆(PZEV)/极低排放车辆(SULEV)等监管标准的要求,须对机动车辆部件实施有效防护,以防止燃料从这些部件扩散至环境中,因此,尤其是,燃料输导软管管路也受此限制。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软管管路及其制造方法,该管路在不牺牲机械或动力特性的同时,可更好地防止流经该管路的流体的扩散。
技术实现思路
上述任务可由具有权利要求1技术特征的软管管路解决。该任务还可由一种具有权利要求14技术特征的软管管路制造方法解决。附图、说明书和从属权利要求的技术方案给出了本专利技术的有利实施方式。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该任务由一种流体软管管路解决,该软管管路包括:支承层;第一阻挡层,该第一阻挡层尤其由第一材料形成且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流体软管管路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流体软管管路(100,200),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承层(101);第一阻挡层(103),所述第一阻挡层用于防止流体扩散;第二阻挡层(105);其中,所述第一阻挡层(103)设于所述软管管路(100,200)的内侧(107),所述第二阻挡层(105)设于所述第一阻挡层(103)和所述支承层(101)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2.10 DE 102016102303.5;2016.02.10 DE 20201611.一种流体软管管路(100,200),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承层(101);第一阻挡层(103),所述第一阻挡层用于防止流体扩散;第二阻挡层(105);其中,所述第一阻挡层(103)设于所述软管管路(100,200)的内侧(107),所述第二阻挡层(105)设于所述第一阻挡层(103)和所述支承层(101)之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管管路(100,200),其特征在于,设于所述软管管路(100,200)的内侧(107)的所述第一阻挡层(103)是可导电的。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管管路(100,200),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管路(200)还包括导电带(201),所述导电带用于放电并设于所述软管管路(200)的所述内侧(107)。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软管管路(100,200),其特征在于,设于所述软管管路(200)的所述内侧(107)的所述第一阻挡层(103)包括用于容纳所述导电带(201)的凹槽。5.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软管管路(100,200),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管路(200)包括第一支承层(203),第二支承层(205)以及中间层(207),所述第二支承层(205)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承层(203)设于所述软管管路(200)的内侧,所述中间层(207)设于所述第一支承层(203)和所述第二支承层(205)之间。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软管管路(100,2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层(207)用作织物压力载层,并且含有对位芳族聚酰胺,对位芳族聚酰胺纤维,聚芳噁二唑纤维,聚酰胺纤维和/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纤维。7.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软管管路(100,200),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层(101,203,205)含有环氧氯丙烷弹性体,丙烯酸酯弹性体或乙烯丙烯酸酯弹性体。8.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软管管路(100,2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挡层(103)和所述第二阻挡层(105)中的一个主要由热塑性含氟硫化弹性体构成,所述第一阻挡层(103)和所述第二阻挡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克·万·胡恩威尔弗里德·崔西沃尔克·舒茨
申请(专利权)人:维利塔斯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