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载路径控制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026135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19 08:09
一种负载路径控制机构被固定到车架梁并且包括连接支架、间隔件支架和车架横梁。车架纵梁在其中限定内部腔室。车架横梁被固定到车架横梁。连接支架设置在内部腔室中并且被固定到与车架横梁平行的车架纵梁。连接支架在垂直于横向轴线的平面上具有第一投影区域。设置在车架纵梁的外侧上的间隔件支架在垂直于横向轴线的平面上具有第二投影区域。投影区域至少部分重叠。间隔件支架具有响应于第一负载的变形模式,在该第一负载下,间隔件支架偏转抵靠车架纵梁的第一侧,该车架纵梁偏转抵靠连接支架。

Load path control mechanism

A load path control mechanism is fixed to the frame beam and includes a connecting bracket, a spacer support and a frame beam. The frame stringer defines an inner chamber therein. The frame cross member is secured to the frame cross member. The connecting bracket is arranged in the inner chamber and is fixed to the frame longitudinal beam parallel to the frame beam. The connecting bracket has a first projection area on a plane perpendicular to the transverse axis. A spacer bracket disposed on the outer side of the longitudinal beam of the frame has a second projection region on the plane perpendicular to the transverse axis. The projection area overlaps at least partially. The spacer bracket has a deformation mode in response to the first load, and the spacer bracket deflects against the first side of the frame longitudinal beam when the first load is deflected against the connecting bracke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负载路径控制机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机动车辆设备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负载路径控制机构。
技术介绍
对于典型的非承载式车身(body-on-frame)的车辆,车身比车架更宽。在侧面或横向碰撞时,车身承受初始碰撞以及相关联的变形。车身的地板横梁在碰撞的第一阶段是用于侧面碰撞保护的主要负载路径。随着足够的车身变形,车架结构参与并提供额外的横向负载转移。由于在典型的非承载式车身车辆中存在的位于车身的一侧和车架纵梁之间的显著缝隙,上述地板横梁独自承受最初的碰撞力。这需要显著的车身结构以实现适当的结构强度,进而减少由于地板变形而发生的不希望的座椅位置偏移。目前,车架结构在变形的车身接合邻近的车架纵梁前不承受任何显著的碰撞负载。直到变形的车身接合邻近的纵梁,无显著横向负载经由车架横梁转移到或穿过车架。当非承载式车身支承部确实在车身和车架之间转移一定的负载时,通过支承部承受的预期和主要负载转移方向是在垂直方向上。车身支承部并非旨在将横向碰撞负载从车身传递到车架并且使车身相对于车架进行有限的横向侧面间移动。目前,支架可以被直接设置在门槛板和侧梁之间以将碰撞负载传递到车架进而实现较少的车身偏转,但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负载路径控制机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实现负载从车身到车架的可控分布的负载路径控制机构,包含:车架纵梁,所述车架纵梁大体上平行于第一轴线并且在所述车架纵梁中限定轴向延伸的内部腔室;车架横梁,所述车架横梁大体上平行于与所述第一轴线垂直的第二轴线并且在所述第一轴线上的座椅位置处被固定到所述车架纵梁的内侧;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设置在所述内部腔室中并且被固定到所述车架纵梁以及与所述车架横梁平行地对齐,并且所述连接支架在垂直于所述第二轴线的平面上具有第一投影区域;以及间隔件支架,所述间隔件支架设置在所述车架纵梁上与所述连接支架相对的第一侧并且在垂直于所述第二轴线的所述平面上具有与所述第一投影区域至少部分地重叠的第二投影区域,并且所述间...

【技术特征摘要】
2015.10.26 US 14/922,2771.一种实现负载从车身到车架的可控分布的负载路径控制机构,包含:车架纵梁,所述车架纵梁大体上平行于第一轴线并且在所述车架纵梁中限定轴向延伸的内部腔室;车架横梁,所述车架横梁大体上平行于与所述第一轴线垂直的第二轴线并且在所述第一轴线上的座椅位置处被固定到所述车架纵梁的内侧;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设置在所述内部腔室中并且被固定到所述车架纵梁以及与所述车架横梁平行地对齐,并且所述连接支架在垂直于所述第二轴线的平面上具有第一投影区域;以及间隔件支架,所述间隔件支架设置在所述车架纵梁上与所述连接支架相对的第一侧并且在垂直于所述第二轴线的所述平面上具有与所述第一投影区域至少部分地重叠的第二投影区域,并且所述间隔件支架定向成当下边梁在平行于所述第二轴线的第二轴向方向上变形时由所述下边梁接合,并且所述车架纵梁具有如下变形模式,即响应于针对所述间隔件支架在所述第二轴向方向上的第一负载而使所述间隔件支架在所述第二轴向方向上偏转以及所述车架纵梁的所述第一侧偏转抵靠所述连接支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载路径控制机构,其中所述间隔件支架具有C-形横截面并且被固定到位于所述车架纵梁的外侧上的车身支承部以及被固定到所述车架纵梁的所述外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载路径控制机构,其中所述间隔件支架具有截头圆锥形状并且被固定到所述车架纵梁的所述外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载路径控制机构,其中所述连接支架具有C-形横截面并且具有朝向所述车架横梁设置的开口侧以及具有被固定到所述车架横梁的邻近所述开口侧的边缘。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载路径控制机构,其中所述连接支架具有端部开口的箱式形状。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载路径控制机构,其中所述车架横梁具有接近所述车架纵梁的第一弯曲刚度,并且所述车架横梁在与所述车架纵梁间隔开短距离的第一位置处具有第二弯曲刚度,所述第二弯曲刚度大于所述第一弯曲刚度,并且所述第二弯曲刚度在远离所述车架纵梁的方向上沿着所述车架横梁的长度延伸,使得所述车架横梁响应于在平行于所述第二轴线的方向上针对所述车架的负载而进行的偏转在接近所述车架纵梁的位置处比在远离所述车架纵梁的位置处更明显。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负载路径控制机构,其中所述间隔件支架具有C-形横截面并且被固定到位于所述车架纵梁的外侧的车身支承部以及被固定到所述车架纵梁的所述外侧。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负载路径控制机构,其中所述间隔件支架具有截头圆锥形状并且被固定到所述车架纵梁的所述外侧。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负载路径控制机构,其中所述连接支架具有C-形横截面并且具有朝向所述车架横梁设置的开口侧以及具有被固定到所述车架横梁的邻接所述开口侧的边缘。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负载路径控制机构,其中所述连接支架具有端部开口的箱式形状。11.一种实现负载从车身到车架的可控分布的负载路径控制机构,包含:车架纵梁,所述车架纵梁大体上平行于第一轴线并且在所述车架纵梁中限定轴向延伸的内部腔室;车架横梁,所述车架横梁大体上平行于与所述第一轴线垂直的第二轴线并且在所述第一轴线上的座椅位置处被固定到所述车架纵梁的内侧;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设置在所述内部腔室中并且被固定到所述车架纵梁以及与所述车架横梁平行地对齐,并且所述连接支架在垂直于所述第二轴线的平面上具有第一投影区域;以及间隔件支架,所述间隔件支架设置在所述车架纵梁上与所述连接支架相对的第一侧并且在垂直于所述第二轴线的所述平面上具有与所述第一投影区域至少部分地重叠的第二投影区域,并且所述间隔件支架定向成当下边梁在平行于所述第二轴线的第二轴向方向上变形时由所述下边梁接合,并且所述车架纵梁具有如下变形模式,即响应于针对所述间隔件支架在所述第二轴向方向上的第一负载而使所述间隔件支架在所述第二轴向方向上偏转以及所述车架纵梁的所述第一侧偏转抵靠所述连接支架;并且其中在所述车架纵梁上为座椅位置设置仅一个间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东尼奥·D·达里奥·加拉伊·塞拉诺邓志兵贾米尔·M·阿勒万马克·弗洛特科夫斯基
申请(专利权)人: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美国,US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