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型多绕组式扁平线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007244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15 21: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薄型多绕组式扁平线圈,包括由同一扁平线卷绕而成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及第五绕组部;扁平线具有内部导线芯及第一、第二及第三绝缘层,第三绝缘层的外表面设置有自粘着层;五个绕组部自左往右依次交错叠置,且右侧绕组部叠搭于其相邻左侧绕组部的上侧;第一绕组部自第一末端部自内往外顺时针方向卷绕有若干匝线圈,若干匝线圈沿水平叠绕布置为一层;第二、第三、第四绕组部均具有上下叠置的上、下层线圈组;第五绕组部自外往内顺时针方向卷绕设置,第五绕组部的卷绕末端连接于第二末端部。藉此,其整体厚度小,占用空间小,散热性能好,磁场效率好,绝缘强度高,尤其适用于小型化开关电源的高频变压器绕组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薄型多绕组式扁平线圈
本技术涉及扁平线圈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薄型多绕组式扁平线圈。
技术介绍
目前,开关电源中应用到的线圈绕组,越来越多采用扁平线卷绕而成,一般称为扁平线圈,相比一般线圈而言,其具有重量轻、效率高、可以承受较大的电流、线圈内外部温差较小、高压下噪音小等优点。随着电子产品的微型化设计,产品内各功能模块的设计空间也要求越小越好,现有技术中的小型化开关电源所用到的线圈绕组,在散热性能、整体体积等方面难以满足设计要求,影响了小型化开关电源的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薄型多绕组式扁平线圈,其整体厚度小,占用空间小,散热性能好,磁场效率好,绝缘强度高,尤其适用于小型化开关电源的高频变压器绕组等。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一种薄型多绕组式扁平线圈,包括有由同一扁平线卷绕而成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及第五绕组部;其中,所述扁平线具有内部导线芯及自内往外依次包覆的第一绝缘层、第二绝缘层及第三绝缘层,所述第三绝缘层的外表面设置有自粘着层;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及第五绕组部自左往右依次交错叠置,且右侧绕组部叠搭固定于其相邻左侧绕组部的上侧;所述第一绕组部自第一末端部自内往外顺时针方向卷绕有若干匝线圈,所述若干匝线圈沿水平叠绕布置为一层;所述第一绕组部的卷绕末端与第二绕组部的卷绕始端之间连接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绕组部的卷绕末端与第三绕组部的卷绕始端之间连接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三绕组部的卷绕末端与第四绕组部的卷绕始端之间连接有第三连接部;所述第四绕组部的卷绕末端与第五绕组部的卷绕始端之间连接有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二、第三、第四绕组部均具有上下叠置的上层线圈组、下层线圈组;所述下层线圈组自相应的第一、第二或第三连接部自外往内顺时针方向卷绕设置;所述上层线圈组自相应下层线圈组的卷绕末端斜向上延伸并自内往外顺时针方向卷绕设置,所述上层线圈组的卷绕末端连接于相应的第二、第三或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五绕组部自第四连接部自外往内顺时针方向卷绕设置,所述第五绕组部的卷绕末端连接于第二末端部。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末端部、第二末端部均左右延伸设置,所述第一末端部往左伸出第一绕组部外侧,所述第二末端部往右伸出第五绕组部外侧,所述第一末端部、第二末端部位于同一直线上。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连接部均左右延伸设置,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连接部位于同一直线上。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绕组部、第五绕组部、上层线圈组、下层线圈组的线圈匝数相同。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及第五绕组部均呈圆环形结构,五者的圆心位于同一左右延伸的直线上;所述第一、第二绕组部的圆心间距定义为第一圆心间距,所述第二、第三绕组部的圆心间距定义为第二圆心间距,所述第三、第四绕组部的圆心间距定义为第三圆心间距,所述第四、第五绕组部的圆心间距定义为第四圆心间距,所述第一圆心间距与第四圆心间距相等,所述第二圆心间距与第三圆心间距相等,而且,所述第一圆心间距大于第二圆心间距。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绝缘层为聚酰胺薄膜层;所述第三绝缘层为透明的玻璃纤维层,所述第一绝缘层、第二绝缘层及和第三绝缘层的总厚度小于100μm。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连接部、第四连接部均包括有左侧连接段、右侧连接段及连接于左、右侧连接段之间的定位环形段,所述定位环形段自左侧连接段的右端卷绕一圈半后再连接于右侧连接段的左端。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是通过将扁平线圈设计成多个绕组自左往右依次交错叠置,各绕组部之间定位简单稳固,形成整体厚度较小的扁平线圈产品,其占用空间小,交错叠置式设计,进一步提高了扁平线圈的散热性能,同时,其磁场效率好,绝缘强度高;本技术之薄型多绕组式扁平线圈尤其适用于小型化开关电源的高频变压器绕组等。为更清楚地阐述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之实施例一的组装结构示图;图2是本技术之实施例一中第一绕组部或第五绕组部的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之实施例一中第一绕组部或第五绕组部的主视图;图4是本技术之实施例一中第二、第三或第四绕组部的俯视图;图5是本技术之实施例一中第二、第三或第四绕组部的主视图;图6是本技术之实施例二的组装结构示图。附图标识说明:10、第一绕组部20、第二绕组部30、第三绕组部40、第四绕组部50、第五绕组部61、第一连接部62、第二连接部63、第三连接部64、第四连接部71、第一末端部72、第二末端部81、上层线圈组82、下层线圈组91、左侧连接段92、右侧连接段93定位环形段61′、第一连接部64′、第四连接部。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至图5所示,其显示出了本技术之实施例一的具体结构;所述薄型多绕组式扁平线圈,包括有由同一扁平线卷绕而成的第一绕组部10、第二绕组部20、第三绕组部30、第四绕组部40及第五绕组部50。其中,所述扁平线具有内部导线芯及自内往外依次包覆的第一绝缘层、第二绝缘层及第三绝缘层,所述第三绝缘层的外表面设置有自粘着层;所述第一绝缘层为聚酰胺薄膜层;所述第三绝缘层为透明的玻璃纤维层,所述第一绝缘层、第二绝缘层及和第三绝缘层的总厚度小于100μm。所述扁平线具有绝缘强度高、层间电压耐受性佳等优势。从图1可以看出,所述第一绕组部10、第二绕组部20、第三绕组部30、第四绕组部40及第五绕组部50自左往右依次交错叠置,且右侧绕组部叠搭粘接固定于其相邻左侧绕组部的上侧,各绕组之间定位简单稳固。具体而言:所述第一绕组部10自第一末端部71自内往外顺时针方向卷绕有若干匝线圈,所述若干匝线圈沿水平叠绕布置为一层;所述第一绕组部10的卷绕末端与第二绕组部20的卷绕始端之间连接有第一连接部61;所述第二绕组部20的卷绕末端与第三绕组部30的卷绕始端之间连接有第二连接部62;所述第三绕组部30的卷绕末端与第四绕组部40的卷绕始端之间连接有第三连接部63;所述第四绕组部40的卷绕末端与第五绕组部50的卷绕始端之间连接有第四连接部64;此处,所述第一连接部61、第二连接部62、第三连接部63及第四连接部64均左右延伸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部61、第二连接部62、第三连接部63及第四连接部64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二、第三、第四绕组部40均具有上下叠置的上层线圈组81、下层线圈组82;所述下层线圈组82自相应的第一连接部61、第二连接部62或第三连接部63自外往内顺时针方向卷绕设置;所述上层线圈组81自相应下层线圈组82的卷绕末端斜向上延伸并自内往外顺时针方向卷绕设置,所述上层线圈组81的卷绕末端连接于相应的第二连接部62、第三连接部63或第四连接部64;所述第五绕组部50自第四连接部64自外往内顺时针方向卷绕设置,所述第五绕组部的卷绕末端连接于第二末端部72。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末端部71、第二末端部72均左右延伸设置,所述第一末端部71往左伸出第一绕组部10外侧,所述第二末端部72往右伸出第五绕组部50外侧,所述第一末端部71、第二末端部72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一绕组部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薄型多绕组式扁平线圈

【技术保护点】
一种薄型多绕组式扁平线圈,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由同一扁平线卷绕而成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及第五绕组部;其中,所述扁平线具有内部导线芯及自内往外依次包覆的第一绝缘层、第二绝缘层及第三绝缘层,所述第三绝缘层的外表面设置有自粘着层;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及第五绕组部自左往右依次交错叠置,且右侧绕组部叠搭固定于其相邻左侧绕组部的上侧;所述第一绕组部自第一末端部自内往外顺时针方向卷绕有若干匝线圈,所述若干匝线圈沿水平叠绕布置为一层;所述第一绕组部的卷绕末端与第二绕组部的卷绕始端之间连接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绕组部的卷绕末端与第三绕组部的卷绕始端之间连接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三绕组部的卷绕末端与第四绕组部的卷绕始端之间连接有第三连接部;所述第四绕组部的卷绕末端与第五绕组部的卷绕始端之间连接有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二、第三、第四绕组部均具有上下叠置的上层线圈组、下层线圈组;所述下层线圈组自相应的第一、第二或第三连接部自外往内顺时针方向卷绕设置;所述上层线圈组自相应下层线圈组的卷绕末端斜向上延伸并自内往外顺时针方向卷绕设置,所述上层线圈组的卷绕末端连接于相应的第二、第三或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五绕组部自第四连接部自外往内顺时针方向卷绕设置,所述第五绕组部的卷绕末端连接于第二末端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薄型多绕组式扁平线圈,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由同一扁平线卷绕而成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及第五绕组部;其中,所述扁平线具有内部导线芯及自内往外依次包覆的第一绝缘层、第二绝缘层及第三绝缘层,所述第三绝缘层的外表面设置有自粘着层;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及第五绕组部自左往右依次交错叠置,且右侧绕组部叠搭固定于其相邻左侧绕组部的上侧;所述第一绕组部自第一末端部自内往外顺时针方向卷绕有若干匝线圈,所述若干匝线圈沿水平叠绕布置为一层;所述第一绕组部的卷绕末端与第二绕组部的卷绕始端之间连接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绕组部的卷绕末端与第三绕组部的卷绕始端之间连接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三绕组部的卷绕末端与第四绕组部的卷绕始端之间连接有第三连接部;所述第四绕组部的卷绕末端与第五绕组部的卷绕始端之间连接有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二、第三、第四绕组部均具有上下叠置的上层线圈组、下层线圈组;所述下层线圈组自相应的第一、第二或第三连接部自外往内顺时针方向卷绕设置;所述上层线圈组自相应下层线圈组的卷绕末端斜向上延伸并自内往外顺时针方向卷绕设置,所述上层线圈组的卷绕末端连接于相应的第二、第三或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五绕组部自第四连接部自外往内顺时针方向卷绕设置,所述第五绕组部的卷绕末端连接于第二末端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多绕组式扁平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末端部、第二末端部均左右延伸设置,所述第一末端部往左伸出第一绕组部外侧,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皓
申请(专利权)人:佰力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