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黄智瑛专利>正文

高扭力快速驱动棘轮扳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993573 阅读:3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15 10: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棘轮扳手,包括一本体、一棘轮、一传动杆与一长销。该本体除了结合可转动的棘轮以外,还能引导传动杆沿直线来回移动。以长销限制传动杆位移的距离,透过一定齿数比的啮合关系,将传动杆的动能转换成棘轮的旋转动能。尤其是在狭窄的空间,单手操作棘轮扳手执行锁紧或拆卸作业,不必扭转手腕,就能用棘轮扳手输出高、低两扭矩,减少或降低工业伤害的发生率。

High torque quick drive ratchet wrench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ratchet wrench, which comprises a body, a ratchet wheel, a transmission rod and a long pin. In addition to a rotatable ratchet wheel, the body can guide the drive rod to move back and forth in a straight line. The kinetic energy of the drive rod is converted into the rotational kinetic energy of the ratchet wheel by means of the engagement relation of a certain gear number ratio by the distance of the displacement of the drive rod with a long pin. Especially in narrow spaces, one hand operated ratchet wrenches perform locking or dismounting operations. Without twisting the wrist, the high and low two torques can be output with a ratchet wrench to reduce or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industrial injur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扭力快速驱动棘轮扳手
本专利技术涉及手工具输出不同扭矩的技术,特别是指一种高扭力快速驱动棘轮扳手。
技术介绍
棘轮扳手的构造,譬如美国第6,070,499号专利案的手工具,可输出高、低二种扭力。在第'499号专利案中,该扳手是由一本体、一传动杆、一驱动件、二卡掣块、一作动件及一环形齿轮组成。其中,该本体有一环形的头,并沿轴向在头的内环面形成一些连续的齿。该头外表沿半径方向延伸一支持部,顺着支持部的长度方向形成一通往头的内环面的长孔。该驱动件是阶级形状,其周围形成二收纳卡掣块的容置槽,用一插长销通过驱动件与卡掣块,使卡掣块可相对驱动件摆动。该作动件有一转盘与一轴,该转盘底面中心处与轴设计成一体,该轴外表形成二盲孔,每个盲孔容纳一弹簧和一推动件。在作动件通过驱动件中心位置时,每个盲孔正对容置槽,藉由弹簧的作用力,支持推动件顶住卡掣块二端之一偏摆。当驱动件通过头与环形齿轮的轴心位置,该驱动件超出环形齿轮处被一C形扣卡住,限制驱动件与环形齿轮不得离开本体,环形齿轮却能绕着驱动件旋转。此刻,二卡掣块之一啮合头环绕驱动件周围任一齿,另一卡掣块啮合环形齿轮内面突出若干齿之一。所述的传动杆前端形成一斜齿轮,尾端与一握把维持同向转动的联结关系。在传动杆通过支持部的长孔时,该斜齿轮进入头的内环面且咬住环形齿轮外部若干斜齿之一。当握把带动传动杆相对支持部旋转,该斜齿轮经由环形齿轮驱使二卡掣块之一维持单向空转不作功、反向连带驱动件相对头转动,输出低扭矩执行锁紧或旋松的前置作业。当支持部带动头旋转,该握把连带传动杆不相对支持部转动,使支持部的作用力经由头的齿传递至另一卡掣块,以致驱动件随着头同向转动且输出高扭矩,完成锁紧或旋松的后续工作。另外,中国台湾第494828号与第I468261号等专利案也公开类似的构造。但是,这些扳手拥有下列共同的缺点是:一、在低扭矩输出时,手腕依顺、逆时钟方向来回转动,旋转幅度大约是半圈(亦即180°),是造成低扭矩输出缓慢的主因之一。二、时常扭转手腕,不仅会伤害筋骨,造成关节部位的过度磨损,衍生一些工业伤害等相关的疾病。因此,如何改善高扭力棘轮扳手使用上的弊端,就成为本专利技术亟待解决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扭力棘轮扳手,其主要目的在于:采用沿棘轮扳手长度方向直线运动的构造,既能快速地输出低扭矩,又能消弭手腕旋转的弊端,兼具工业伤害发生率的降低等优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扭力快速驱动棘轮扳手,包括:一本体,包括一支持部,其有一形成于支持部轴心处的长孔;一头,其与支持部12设计成为一体,该头有一容室,该容室与长孔彼此相通;一棘轮,其与头相连而可在容室转动,并依圆周方向在棘轮40外部形成若干连续的齿;一从动轮,其与棘轮维持同步作动关系;一卡掣块,其连接于头而可在容室往复运动,该卡掣块啮合棘轮周围任一齿44,决定棘轮单向空转、反向可随头同步作动;一传动杆,其有一排齿;在传动杆置入支持部的长孔时,该支持部限制传动杆直线位移,引导排齿出入头的容室,该排齿与从动轮维持啮合关系,将传动杆直线位移的动能转换成棘轮旋转的动能。所述的高扭力快速驱动棘轮扳手,该支持部有一通往长孔的限制孔;该传动杆有一销槽;一长销,其通过支持部的限制孔且插入传动杆的销槽中,以限制孔对长销产生限制作用,决定传动杆连同于排齿相对支持部直线位移的行程。所述的高扭力快速驱动棘轮扳手,还包括一操作件,其套于支持部而可往复运动,该操作件有一允许长销插入的穿孔,使操作件与传动杆成为连动关系。所述的高扭力快速驱动棘轮扳手,该传动杆还有一容纳部,该容纳部与排齿位于传动杆的不同端;一握把,其有一凹部,该凹部区分一活动段与一固定段,该活动段的直径大于固定段的直径,该固定段牢固于支持部的末端,允许操作件局部出入活动段;一弹性件,其两端分别抵住容纳部与固定段,提供传动杆相对支持部运动所需的作用力。所述高扭力快速驱动棘轮扳手,还包括有:一主动轮与一第一传动轮,两者被一第一杆联结在一起,该第一杆枢接于头,连带主动轮与第一传动轮可在容室转动;一第二传动轮与一第三传动轮,两者被一第二杆联结在一起,该第二杆枢接于头,连带主动轮与第一传动轮可在容室转动,支持第二传动轮啮合第一传动轮、第三传动轮啮合从动轮。所述的高扭力快速驱动棘轮扳手,该第一杆与主动轮设计成为一体,该第一杆穿过且直接带动第一传动轮同向转动;该传动杆有一结合部,该结合部有一联结件,当联结件通过一形成于排齿的长形孔,该排齿组装于传动杆而可相对结合部运动。所述的高扭力快速驱动棘轮扳手,该头有一固定在容室的限制件,该限制件有一横孔,用以容纳一珠体和一压缩弹簧,限制压缩弹簧一端抵住头的壁,另端推动珠体顶着排齿,使排齿啮合主动轮为常态。所述的高扭力快速驱动棘轮扳手,该第一杆与主动轮设计成为一体,并透过一单向轴承使第一杆联结且间接带动第一传动轮转动;该传动杆与排齿设计成为一体,决定主动轮空转不作功、反转驱使第一传动轮同步运动。所述的高扭力快速驱动棘轮扳手,该头还有一设在容室的滚轮,该滚轮套在一轴套外部,该轴套被一牢固于头的支柱穿过,支持滚轮滚动接触排齿,使排齿啮合主动轮为常态。所述的高扭力快速驱动棘轮扳手,该卡掣块有一孔,在第二杆通过孔时,该卡掣块绕着第二杆摆动;一设在卡掣块与头的壁之间的弹簧,其提供卡掣块朝向棘轮偏摆所需的作用力。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本专利技术的棘轮扳手包括:一本体,包括一支持部,其有一形成于支持部轴心处的长孔;一头,其与支持部设计成为一体,该头有一容室,该容室与长孔彼此相通;一棘轮,其与头相连而可在容室转动,并依圆周方向在棘轮外部形成若干连续的齿;一从动轮,其与棘轮维持同步作动关系;一卡掣块,其连接于头而可在容室往复运动,该卡掣块啮合棘轮周围任一齿,决定棘轮单向空转、反向可随头同步作动;一传动杆,其有一排齿。在传动杆置入支持部的长孔时,该支持部限制传动杆直线位移,引导排齿出入头的容室,该排齿与从动轮维持啮合关系,将传动杆直线位移的动能转换成棘轮旋转的动能。其中,该支持部有一通往长孔的限制孔。该传动杆有一销槽。一长销,其通过支持部的限制孔且插入传动杆的销槽中。以限制孔对长销产生限制作用,决定传动杆连同于排齿相对支持部直线位移的行程。本专利技术的棘轮扳手还包括一操作件,其套于支持部而可往复运动。该操作件有一允许长销插入的穿孔,使操作件与传动杆成为连动关系。其次,该传动杆还有一容纳部,该容纳部与排齿位于传动杆的不同端。一握把,其有一凹部,该凹部区分一活动段与一固定段,该活动段的直径大于固定段的直径,该固定段牢固于支持部的末端,允许操作件局部出入活动段。一弹性件,其二端分别抵住容纳部与固定段,提供传动杆相对支持部运动所需的作用力。本专利技术的棘轮扳手还包括:一主动轮与一第一传动轮,二者被一第一杆联结在一起,该第一杆枢接于头,连带主动轮与第一传动轮可在容室转动;一第二传动轮与一第三传动轮,二者被一第二杆联结在一起,该第二杆枢接于头,连带主动轮与第一传动轮可在容室转动,支持第二传动轮啮合第一传动轮、第三传动轮啮合从动轮。其中,该第一杆与主动轮设计成为一体,该第一杆穿过且直接带动第一传动轮同向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高扭力快速驱动棘轮扳手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扭力快速驱动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本体(10),包括一支持部(12),其有一形成于支持部(12)轴心处的长孔(14);一头(20),其与支持部(12)设计成为一体,该头(20)有一容室(21),该容室(21)与长孔(14)彼此相通;一棘轮(40),其与头(20)相连而可在容室(21)转动,并依圆周方向在棘轮(40)外部形成若干连续的齿(44);一从动轮(46),其与棘轮(40)维持同步作动关系;一卡掣块(70),其连接于头(20)而可在容室(21)往复运动,该卡掣块(70)啮合棘轮(40)周围任一齿(44),决定棘轮(40)单向空转、反向可随头(20)同步作动;一传动杆(80),其有一排齿(88);在传动杆(80)置入支持部(12)的长孔(14)时,该支持部(12)限制传动杆(80)直线位移,引导排齿(88)出入头(20)的容室(21),该排齿(88)与从动轮(46)维持啮合关系,将传动杆(80)直线位移的动能转换成棘轮(40)旋转的动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扭力快速驱动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本体(10),包括一支持部(12),其有一形成于支持部(12)轴心处的长孔(14);一头(20),其与支持部(12)设计成为一体,该头(20)有一容室(21),该容室(21)与长孔(14)彼此相通;一棘轮(40),其与头(20)相连而可在容室(21)转动,并依圆周方向在棘轮(40)外部形成若干连续的齿(44);一从动轮(46),其与棘轮(40)维持同步作动关系;一卡掣块(70),其连接于头(20)而可在容室(21)往复运动,该卡掣块(70)啮合棘轮(40)周围任一齿(44),决定棘轮(40)单向空转、反向可随头(20)同步作动;一传动杆(80),其有一排齿(88);在传动杆(80)置入支持部(12)的长孔(14)时,该支持部(12)限制传动杆(80)直线位移,引导排齿(88)出入头(20)的容室(21),该排齿(88)与从动轮(46)维持啮合关系,将传动杆(80)直线位移的动能转换成棘轮(40)旋转的动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扭力快速驱动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该支持部(12)有一通往长孔(14)的限制孔(16);该传动杆(80)有一销槽(84);一长销(86),其通过支持部(12)的限制孔(16)且插入传动杆(80)的销槽(84)中,以限制孔(16)对长销(86)产生限制作用,决定传动杆(80)连同于排齿(88)相对支持部(12)直线位移的行程。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扭力快速驱动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操作件(90),其套于支持部(12)而可往复运动,该操作件(90)有一允许长销(86)插入的穿孔(96),使操作件(90)与传动杆(80)成为连动关系。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扭力快速驱动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该传动杆(80)还有一容纳部(82),该容纳部(82)与排齿(88)位于传动杆(80)的不同端;一握把(98),其有一凹部(93),该凹部(93)区分一活动段(95)与一固定段(97),该活动段(95)的直径大于固定段(97)的直径,该固定段(97)牢固于支持部(12)的末端,允许操作件(90)局部出入活动段(95);一弹性件(81),其两端分别抵住容纳部(82)与固定段(97),提供传动杆(80)相对支持部(12)运动所需的作用力。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高扭力快速驱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智瑛刘咏亭
申请(专利权)人:黄智瑛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