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二合一充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991226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12 08: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二合一充电器,包括有主体;所述主体设有USB插口、PCB板、用于与汽车母座进行插接的车载部以及用于与电源插座进行插接的插片部;所述USB插口、车载部以及插片部均与PCB板电性连接;所述车载部包括有正极头以及负极片;所述正极头与负极片均与PCB板电性连接;所述插片部包括有插片;所述插片与PCB板电性连接;所述充电器还包括有防水帽;所述防水帽套设于车载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充电器既可以充当车载充电器使用,也可以充当直充使用,实现车载充电器与直充二合一的功能,便于用户使用;另外,通过设置防水帽,在车载部空闲状态时,将防水帽套设在车载部上,能够对车载部进行保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二合一充电器
本技术涉及充电器
,具体涉及一种二合一充电器。
技术介绍
充电器,通过充电输出端口与被充电设备连接,给充电设备的电池进行充电,目前市场上充电器的品种繁多,其中,最为欢迎的充电器有两种,一种是直充,与电源插座插接后给充电设备充电;另一种是车载充电器,与汽车上的母座插接,利用汽车的电源给充电设备充电;而用户想同时拥有这两种功能的充电器,则需要携带两种充电器,给用户带来了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提供了一种二合一充电器。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二合一充电器,包括有主体;所述主体设有USB插口、PCB板、用于与汽车母座进行插接的车载部以及用于与电源插座进行插接的插片部;所述USB插口、车载部以及插片部均与PCB板电性连接;所述车载部包括有正极头以及负极片;所述正极头与负极片均与PCB板电性连接;所述插片部包括有插片;所述插片与PCB板电性连接;所述充电器还包括有防水帽;所述防水帽套设于车载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正极头与PCB板之间设有弹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负极片设有凸起。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负极片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负极片分别设于车载部的两侧;两个负极片之间连接形成有连接臂。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臂设有卡块;所述PCB板设有与卡块配合的卡槽;所述连接臂通过卡块和卡槽的配合与PCB板卡接。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主体设有第一连接件;所述防水帽设有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设有空腔;所述第二连接件卡设于空腔内。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与插片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另一端设有第一套环;所述第一套环套设于车载部的底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与空腔卡接;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套环;所述防水帽设有凹槽;所述第二套环设于凹槽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充电器既可以充当车载充电器使用,也可以充当直充使用,实现车载充电器与直充二合一的功能,便于用户使用;另外,通过设置防水帽,在车载部空闲状态时,将防水帽套设在车载部上,能够对车载部进行保护。附图说明利用附图对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主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车载部的内部结构图;图3是本技术主体与防水帽配合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防水帽的结构示意图;图1至图4中的附图标记说明:1-主体;11-第一连接件;111-空腔;112-第一套环;2-USB插口;3-PCB板;4-车载部;41-正极头;42-负极片;421-凸起;422-连接臂;423-卡块;43-弹簧;5-插片部;51-插片;6-防水帽;61-第二连接件;611-第二套环。具体实施方式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由图1至图4可知;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二合一充电器,包括有主体1;所述主体1设有USB插口2、PCB板3、用于与汽车母座进行插接的车载部4以及用于与电源插座进行插接的插片部5;所述USB插口2、车载部4以及插片部5均与PCB板3电性连接;所述车载部4包括有正极头41以及负极片42;所述正极头41与负极片42均与PCB板3电性连接;所述插片部5包括有插片51;所述插片51与PCB板3电性连接;所述充电器还包括有防水帽6;所述防水帽6套设于车载部4。具体地,本实施例通过在一个充电器上同时设置车载部4以及插片部5;使得该充电器能够在车载部4与汽车母座进行插接,USB插口2与外部设备连接,此时,正极头41与负极片42形成闭合回路,能够对外部设备进行充电,实现车载充电器的功能;其次,用户也可以利用插片部5与电源插座进行插接,USB插口2与外部设备连接,此时,两块插片51分别于电源插座的火线与零线电性连接,形成闭合回路,能够对外部设备充电,实现直充的功能;另外,通过设置防水帽6,在车载部4空闲状态时,将防水帽6套设在车载部4上,能够对车载部4进行保护。本实施例所述的充电器既可以充当车载充电器使用,也可以充当直充使用,实现车载充电器与直充二合一的功能,便于用户使用。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二合一充电器,所述正极头41与PCB板3之间设有弹簧43。具体地,通过在正极头41与PCB板3之间设置弹簧43能够减缓正极头41与汽车母座插接时的冲击力。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二合一充电器,所述负极片42设有凸起421。通过在负极片42设置凸起421,相应地在汽车母座中设置凹坑,使得车载部4与汽车母座插接稳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二合一充电器,所述负极片4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负极片42分别设于车载部4的两侧;两个负极片42之间连接形成有连接臂422。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二合一充电器,所述连接臂422设有卡块423;所述PCB板3设有与卡块423配合的卡槽;所述连接臂422通过卡块423和卡槽的配合与PCB板3卡接。通过设置连接臂422,只需要对连接臂422与PCB板3进行电性连接,既可以同时对两个负极片42与PCB板3进行电性连接;通过将连接臂422与PCB板3进行卡接,便于拆装。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二合一充电器,所述主体1设有第一连接件11;所述防水帽6设有第二连接件61;所述第一连接件11设有空腔111;所述第二连接件61卡设于空腔111内。具体地,当防水帽6套设于车载部4后,将第二连接件61插入空腔111中,使得第二连接件61与第一连接件11卡接,加强主体1与防水帽6的稳固力。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二合一充电器,所述第一连接件11的一端与插片部5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11的另一端设有第一套环112;所述第一套环112套设于车载部4的底部。具体地,通过设置第一套环112并将第一套环112套设于车载部4的底部,能够加强第一连接件11与主体1连接的稳定,并且便于将第一连接器从主体1上取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二合一充电器,所述第二连接件61的一端与空腔111卡接;所述第二连接件61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套环611;所述防水帽6设有凹槽;所述第二套环611设于凹槽上。通过设置第二套环611并将第二套环611设于凹槽上,能够加强第二连接件61与防水帽6连接的稳定,并且便于将第二连接器从防水帽6上取出。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二合一充电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二合一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主体(1);所述主体(1)设有USB插口(2)、PCB板(3)、用于与汽车母座进行插接的车载部(4)以及用于与电源插座进行插接的插片部(5);所述USB插口(2)、车载部(4)以及插片部(5)均与PCB板(3)电性连接;所述车载部(4)包括有正极头(41)以及负极片(42);所述正极头(41)与负极片(42)均与PCB板(3)电性连接;所述插片部(5)包括有插片(51);所述插片(51)与PCB板(3)电性连接;所述充电器还包括有防水帽(6);所述防水帽(6)套设于车载部(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二合一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主体(1);所述主体(1)设有USB插口(2)、PCB板(3)、用于与汽车母座进行插接的车载部(4)以及用于与电源插座进行插接的插片部(5);所述USB插口(2)、车载部(4)以及插片部(5)均与PCB板(3)电性连接;所述车载部(4)包括有正极头(41)以及负极片(42);所述正极头(41)与负极片(42)均与PCB板(3)电性连接;所述插片部(5)包括有插片(51);所述插片(51)与PCB板(3)电性连接;所述充电器还包括有防水帽(6);所述防水帽(6)套设于车载部(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二合一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头(41)与PCB板(3)之间设有弹簧(4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二合一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片(42)设有凸起(42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二合一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片(4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负极片(42)分别设于车载部(4)的两侧;两个负极片(42)之间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见华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汇冠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