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模扼流线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984777 阅读: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12 06:1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赋予良好的模式变换特性的卷线型的共模扼流线圈。第一卷绕区域(A)和第二卷绕区域(B)沿卷芯部(35)的轴线方向分布,第一卷绕区域使第一线(33)的匝与第二线(34)的和其相同序数的匝相比,第一线的匝位于第一端部(38)侧,第二卷绕区域使第一线的匝与第二线的和其相同序数的匝相比,第一线(33)的匝位于第二端部(39)侧。在第一卷绕区域的第一线和第二线各线的匝数与在第二卷绕区域的第一线和第二线各线的匝数,采用一者为另一者的1.5倍以上,或者,采用一者比另一者面少5匝以上。通过像这样采用非对称的卷绕构造,与具有对称的卷绕构造的线圈相比,能够使从某方向观察的模式变换特性更加良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共模扼流线圈
本专利技术涉及共模扼流线圈,尤其涉及具有在具有两个端部的卷芯部上卷绕两根线的构造的卷线型的共模扼流线圈。
技术介绍
参照图11及图12对成为本专利技术的对象的共模扼流线圈31的一般的构成进行说明。如图11所示那样,共模扼流线圈31具备磁芯32、分别构成电感器的第一线33和第二线34。磁芯32由电气绝缘性材料、更加具体而言是作为电介质的铝构成,或者由作为磁性体的Ni-Zn系铁氧体构成,亦或由树脂等构成。磁芯32作为整体呈截面四边形状。线33和线34例如由被绝缘覆盖的铜线构成。磁芯32具有卷芯部35和分别设置于卷芯部35各端部的第一凸缘部36、第二凸缘部37。第一线33和第二线34在卷芯部35上从第一凸缘部36侧的第一端部38起朝向第二凸缘部37侧的第二端部39相互以实质相同的匝数并行并且以螺旋状卷绕。在第一凸缘部36设置第一端子电极41和第二端子电极42,在第二凸缘部37设置第三端子电极43和第四端子电极44。端子电极41~44例如通过导电膏的烧结、导电性金属的镀敷等形成。应予说明,由端子电极41~44的位置可知,图11以使朝向安装基板侧的安装面朝向上方的姿势图示共模扼流线圈31。第一线33的各端部分别与第一端子电极41和第三端子电极43连接,第二线34的各端部分别与第二端子电极42和第四端子电极44连接。对这些连接例如应用热压接。共模扼流线圈31还具备顶板45。顶板45与磁芯32相同,例如由作为非磁性体的铝、作为磁性体的Ni-Zn系铁氧体、或者树脂等构成。在磁芯32和顶板45由磁性体构成时,通过以连结第一凸缘部36和第二凸缘部37间的方式设置顶板45,磁芯32与顶板45配合构成闭磁路。对于具有以上那样的构成的共模扼流线圈31,提供图12所示那样的等效电路。在图12中,对与图11所示的要素相当的要素标注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参照图12,共模扼流线圈31具备由连接于第一端子电极41和第三端子电极43间的第一线33构成的第一电感器46、以及由连接于第二端子电极42和第四端子电极44间的第二线34构成的第二电感器47。这些第一电感器46和第二电感器47相互磁耦合。在图11中虽未明确表示,但第一线33以构成与卷芯部35的周面相接的第一层的状态卷绕,第二线34以使其截面上的一部分嵌入至在第一线33的相邻的匝间形成的凹部,并且构成第一层的外侧的第二层的状态卷绕。在以上说明的共模扼流线圈31中,存在遭遇如下问题的情况:若对其输入的信号频率较高,则被输入的差分信号成分中,被转换为共模噪声输出的比例即模式变换特性较大地出现。例如在日本特开2014-120730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列举了将在第一线33和第二线34的不同的匝间产生的杂散电容(分布电容)的平衡破坏作为该问题的原因。因此,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例如采用图13所示那样的线33和线34的卷绕状态。应予说明,在图13中,对表示第一线33的截面实施图案填涂,使其与第二线34的区别变得明确。另外,在图13所示的第一线33和第二线34各线的截面内标记从卷芯部35的第一端部38侧起开始计数的匝数“1”~“12”。在图13中,以实线示意性地表示卷绕于卷芯部35的四周的第一线33和第二线34的各部分中、位于卷芯部35的近前侧的部分,以虚线示意性地表示被卷芯部35隐藏的部分。应予说明,在图13中,并非图示线33和线34中位于卷芯部35的近前侧的部分和被卷芯部35隐藏的部分各部分的全部。参照图13,在基于第一线33和第二线34的卷绕状态分类时,存在如下的区域:(1)第一卷绕区域A:在该区域,第一线33和第二线34各线的相同序数的匝彼此邻接,并且第一线33的匝与第二线34的和其相同序数的匝相比,第一线33的匝位于第一端部38侧;(2)第二卷绕区域B:在该区域,第一线33和第二线34各线的相同序数的匝彼此邻接,并且第一线33的匝与第二线34的和其相同序数的匝相比,第一线33的匝位于第二端部39侧;(3)切换区域C:该区域位于第一卷绕区域A与第二卷绕区域B之间,在该区域通过第一线33和第二线34交叉来切换第一线33的匝与第二线34的匝的位置关系。并且,该第一卷绕区域A、切换区域C以及第二卷绕区域B以该顺序沿卷芯部35的轴线方向分布。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在解决模式变换特性较大地出现这样的问题时,为了使在第一线33和第二线34的不同的匝间产生的杂散电容(分布电容)平衡,使第一卷绕区域A中的线33和线34的卷绕构造与第二卷绕区域B中的线33和线34的卷绕构造关于切换区域C的中心线C1对称。换句话说,使第一卷绕区域A中的线33和线34各线的匝数与第二卷绕区域B中的线33和线34的匝数相互相等。根据专利文献1中的记载,如上述那样,通过使线33和线34的卷绕构造对称,第一卷绕区域A中的分布电容和第二卷绕区域B中的分布电容分别以与第一电感器46和第二电感器47(参照图12)并联的方式产生,由此,虽然由第一线33的LC电路形成的谐振点与由第二线34的LC电路形成的谐振点的这两者发生变化,但是两个谐振点的平衡不发生变化,由此,能够降低模式变换特性。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20730号公报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为了降低模式变换特性,如上述那样,采用使线33和线34的卷绕构造对称的构造,但即使采用这样的构造,实际上,在共模扼流线圈31中,使卷绕构造完全对称几近不可能。例如,由于线33和线34以螺旋状卷绕,因此,即使要将线33和线34物理性地以左右对称的方式配置,也不能够成为完全的对称。另外,由于在两根线33和线34的卷绕状态下,大体维持第一线33始终在内侧,第二线34始终在外侧这样的位置关系,因此,在由第一线33形成的第一电感器46与由第二线34形成的第二电感器47之间产生电感值的偏差。因此,在第一电感器46和第二电感器47中共振频率不一致。另外,芯片型的共模扼流线圈31在被安装于安装基板时,被经由端子电极41~44焊接,但由于赋予至端子电极41~44各电极的焊料的形态受到端子电极41~44的形状、安装基板侧的导电焊环的形状等影响,而容易不一致,能带来非对称性。如上所述可知,若在卷线构造中、或者在卷线构造以外的部分带来非对称性,则在电感、电容等电特性上也产生非对称性即方向性,其结果,模式变换特性不能如理论那样减少。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不追求对称性而降低模式变换特性的共模扼流线圈。本专利技术着眼于一种共模扼流线圈,该共模扼流线圈具备:磁芯,其具有卷芯部和分别设置于卷芯部的相互相反的第一端部、第二端部的第一凸缘部、第二凸缘部;第一线和第二线,其在卷芯部上以实质相互相同的匝数并行,并且以螺旋状卷绕;第一端子电极和第二端子电极,其设置于第一凸缘部,分别连接第一线的一端和第二线的一端;以及第三端子电极和第四端子电极,其设置于第二凸缘部,分别连接第一线的另一端和第二线的另一端。在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共模扼流线圈,在基于第一卷绕状态和第二线的卷绕状态分类时,存在如下的区域:(1)第一卷绕区域,在该区域,第一线和第二线各线的相同序数的匝彼此邻接,并且第一线的匝与第二线的和其相同序数的匝相比,第一线的匝位于第一端部侧;(2)第二卷绕区域,在该区域,第一线和第二线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共模扼流线圈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共模扼流线圈,其特征在于,具备:磁芯,其具有卷芯部和分别设置于上述卷芯部的相互相反的第一端部、第二端部的第一凸缘部、第二凸缘部;第一线和第二线,其在上述卷芯部上以实质相互相同的匝数并行,并且以螺旋状卷绕;第一端子电极和第二端子电极,其设置于上述第一凸缘部,在其上分别连接上述第一线的一端和上述第二线的一端;以及第三端子电极和第四端子电极,其设置于上述第二凸缘部,在其上分别连接上述第一线的另一端和上述第二线的另一端,在基于上述第一线和第二线的卷绕状态分类时,存在如下区域:(1)第一卷绕区域,在该区域,上述第一线和第二线各线的相同序数的匝彼此邻接,并且上述第一线的匝与上述第二线的和其相同序数的匝相比,上述第一线的匝位于上述第一端部侧;(2)第二卷绕区域,在该区域,上述第一线和第二线各线的相同序数的匝彼此邻接,并且上述第一线的匝与上述第二线的和其相同序数的匝相比,上述第一线的匝位于上述第二端部侧;(3)切换区域,该区域位于上述第一卷绕区域与上述第二卷绕区域之间,在该区域通过上述第一线和上述第二线交叉来切换上述第一线的匝与上述第二线的匝的位置关系,上述第一卷绕区域、上述切换区域以及上述第二卷绕区域以该顺序沿上述卷芯部的轴线方向分布,上述第一线和上述第二线各线的匝数在上述第一卷绕区域和上述第二卷绕区域不同。...

【技术特征摘要】
2015.12.15 JP 2015-2436921.一种共模扼流线圈,其特征在于,具备:磁芯,其具有卷芯部和分别设置于上述卷芯部的相互相反的第一端部、第二端部的第一凸缘部、第二凸缘部;第一线和第二线,其在上述卷芯部上以实质相互相同的匝数并行,并且以螺旋状卷绕;第一端子电极和第二端子电极,其设置于上述第一凸缘部,在其上分别连接上述第一线的一端和上述第二线的一端;以及第三端子电极和第四端子电极,其设置于上述第二凸缘部,在其上分别连接上述第一线的另一端和上述第二线的另一端,在基于上述第一线和第二线的卷绕状态分类时,存在如下区域:(1)第一卷绕区域,在该区域,上述第一线和第二线各线的相同序数的匝彼此邻接,并且上述第一线的匝与上述第二线的和其相同序数的匝相比,上述第一线的匝位于上述第一端部侧;(2)第二卷绕区域,在该区域,上述第一线和第二线各线的相同序数的匝彼此邻接,并且上述第一线的匝与上述第二线的和其相同序数的匝相比,上述第一线的匝位于上述第二端部侧;(3)切换区域,该区域位于上述第一卷绕区域与上述第二卷绕区域之间,在该区域通过上述第一线和上述第二线交叉来切换上述第一线的匝与上述第二线的匝的位置关系,上述第一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宫本昌史山本滋人山口健太郎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