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柱保护装置及汽车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969579 阅读: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11 22: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B柱保护装置及汽车,B柱保护装置设置在B柱上内饰板与B柱下内饰板的拼接处,包括缓冲层、缓冲气袋、充气气袋及压力阀,通过缓冲气袋与一内部充有气体的充气气袋连通,并在缓冲气袋与充气气袋之间设置有压力阀,当汽车发生侧面碰撞时,充气气袋受到挤压,且压力达到预设阈值时,压力阀导通,充气气袋内气体通过压力阀流向缓冲气袋,使缓冲气袋膨胀展开,增大了对乘员胸部的保护面积。本发明专利技术的B柱保护装置常设于B柱上内饰板与B柱下内饰板的拼接处和乘员胸部之间,对于侧向碰撞事故反应迅速,可作为侧向气囊的补充,避免侧向气囊响应慢,或因故障而无法弹出,无法第一时间保护乘员胸部的情况,从而有效的保护乘员安全。

B column protection device and automobile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B column protection device and car B column protection device is arranged in the B column and B column interior trim plate splicing, including buffer layer, air bag, air bag and air pressure valve, through the air bag gas filled with a pneumatic bag and connected between the buffer the air bag and the air bag is provided with a pressure valve, when the car side collision happens, the inflatable air bag is extruded, and the pressure reaches a preset threshold, the pressure valve is turned on, the inflatable air bag gas through the pressure valve to buffer air bag, the airbag expansion, increasing the area of the occupant protection. The invention of the B column between the protection device in permanent trim and B column lower trim panel on B column joint and occupant, lateral collision accident for rapid response, can be used as side airbags, side airbags to avoid slow response, or due to a failure to pop up, not the first time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protect the occupant safe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B柱保护装置及汽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
,尤其涉及一种B柱保护装置及汽车。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日益增加,汽车交通事故也不断发生,据交通局统计,在交通事故中,碰撞造成的损伤占据首位。其中,B柱内饰板对乘员造成的损伤占有很大比例。尤其是传统的汽车B柱内饰板分为上内饰板和下内饰板,在上下内饰板拼接处由螺栓连接,这样在拼接处硬度较大,在汽车发生侧面碰撞时,乘员的肋骨直接碰到上下内饰板的拼接处,很容易造成肋骨的损伤。现有技术中,通常在汽车中安装侧向气囊,侧向气囊设置于座椅骨架上或B柱内部,在发生侧向碰撞过程中,侧向气囊通常响应较慢,或者可能由于碰撞导致故障而无法弹出,存在无法第一时间避免上下内饰板拼接处对乘员胸部的损伤的情况,不能有效的保护乘员的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B柱保护装置及汽车,以有效对保护乘员的胸部,降低侧面碰撞过程中汽车B柱上下内饰板拼接处对乘员的伤害。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B柱保护装置,设置于B柱上内饰板与B柱下内饰板的拼接处,所述B柱保护装置包括:缓冲层,固定设置于所述B柱上内饰板与B柱下内饰板的拼接处;与所述缓冲层固定连接的缓冲气袋,所述缓冲气袋背离缓冲层的一侧开设有气孔,所述气孔与一内部充有气体的充气气袋连通,所述气孔处设置有压力阀,当所述充气气袋受到挤压,且压力达到预设阈值时,所述压力阀导通,以使所述充气气袋内气体通过所述压力阀流向所述缓冲气袋,使所述缓冲气袋膨胀展开。进一步的,所述缓冲层为缓冲泡沫塑料。进一步的,所述缓冲泡沫塑料的厚度为2-5mm,泡沫倍率为200-300N/mm。进一步的,所述B柱保护装置还包括,粘接层,用于将所述缓冲层固定于所述B柱上内饰板与B柱下内饰板的拼接处,所述粘接层的第一表面和所述B柱上内饰板与B柱下内饰板的拼接处相贴合,所述粘接层的第二表面与所述缓冲层相贴合。进一步的,所述粘接层为塑料材料,所述粘接层的第一表面和所述粘接层的第二表面设置有胶粘剂。进一步的,所述粘接层的厚度为1-2mm。进一步的,所述充气气袋为圆形气袋,其内部填充有空气。进一步的,所述缓冲层为矩形,所述缓冲气袋为矩形气袋,且所述缓冲气袋的面积小于等于所述缓冲层的面积。进一步的,所述气孔为圆形孔。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B柱保护装置以及相互拼接的B柱上内饰板和B柱下内饰板,所述B柱保护装置设置于所述B柱上内饰板与所述B柱下内饰板的拼接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B柱保护装置及汽车,B柱保护装置设置在B柱上内饰板与B柱下内饰板的拼接处,通过缓冲气袋与一内部充有气体的充气气袋连通,并在缓冲气袋与充气气袋之间设置有压力阀,当汽车发生侧面碰撞时,充气气袋受到挤压,且压力达到预设阈值时,压力阀导通,充气气袋内气体通过压力阀流向缓冲气袋,使缓冲气袋膨胀展开,增大了对乘员胸部的保护面积,从而起到对乘员的保护作用,缓冲层缓冲由B柱上内饰板与B柱下内饰板的拼接处传递至缓冲气袋的冲击,可防止缓冲气袋的直接损伤。本专利技术的B柱保护装置常设于B柱上内饰板与B柱下内饰板的拼接处和乘员胸部之间,对于汽车侧向碰撞事故反应迅速,可作为侧向气囊的补充,避免了侧向气囊响应较慢,或者可能由于碰撞导致故障而无法弹出,无法第一时间避免上下内饰板拼接处对乘员胸部的损伤的情况,更加有效的保护了乘员的安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B柱保护装置的安装于B柱上内饰板与B柱下内饰板的拼接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B柱保护装置的爆炸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专利技术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宽度”、“厚度”、“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B柱保护装置安装于B柱上内饰板与B柱下内饰板的拼接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B柱保护装置的爆炸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B柱保护装置,设置于B柱上内饰板610与B柱下内饰板620的拼接处630,B柱保护装置包括:缓冲层100、缓冲气袋200、充气气袋400及压力阀300。缓冲层100固定设置于B柱上内饰板与B柱下内饰板的拼接处630;缓冲气袋200与缓冲层100固定连接,缓冲气袋200背离缓冲层100的一侧开设有气孔210,气孔210与一内部充有气体的充气气袋400连通,气孔210处设置有压力阀300,当充气气袋400受到挤压,且压力达到预设阈值时,压力阀300导通,以使充气气袋400内气体通过压力阀300流向缓冲气袋200,使缓冲气袋200膨胀展开。在本实施例中,缓冲层100设置于缓冲气袋200和B柱上内饰板与B柱下内饰板的拼接处630之间,起到缓冲作用,由于B柱上内饰板610与B柱下内饰板620的拼接处630由螺栓连接,硬度较大,缓冲层100可防止拼接处630直接与缓冲气袋200直接接触,对缓冲气袋200造成损伤,在汽车发生侧面碰撞时也可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其中,缓冲层100可以为缓冲泡沫塑料、海绵、织物等等材料。本实施例中缓冲层100采用缓冲泡沫塑料,缓冲泡沫塑料的厚度为2-5mm,泡沫倍率为200-300N/mm,其缓冲效果较好,且厚度较薄,不影响内饰板的美观度。本实施例中,缓冲层100可为矩形,缓冲气袋200为矩形气袋,且缓冲气袋200的面积小于等于缓冲层100的面积,缓冲层100与缓冲气袋200有较好的匹配性,且当缓冲气袋200展开时可以避免缓冲气袋200不与B柱上内饰板与B柱下内饰板的拼接处630直接接触。缓冲气袋200固定于缓冲层100之上,缓冲气袋200背离缓冲层100的一侧开设有气孔210,气孔210与一内部充有气体的充气气袋400连通,气孔210处设置有压力阀300。正常情况下,充气袋400内填充有气体,而缓冲气袋200不填充气体,当汽车发生侧面碰撞时,乘员的胸部与充气气袋400接触,挤压充气气袋400,从而施加压力给充气气袋400,使得充气气袋400内气压增加,压力达到预设阈值时,压力阀300导通,充气气袋400内气体通过压力阀300流向缓冲气袋200,使缓冲气袋200膨胀展开,增大了对乘员胸部的保护面积,从而起到对乘员保护作用。本实施例中,充气气袋400可为圆形气袋,其内部填充有空气。当然填充其他气体亦可。本实施例中,缓冲气袋200的气孔210为圆形孔,可便于与压力阀300、充气气袋400的连接,保证良好的密封性,不易漏气。本实施例提供的B柱保护装置,设置在B柱上内饰板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B柱保护装置及汽车

【技术保护点】
一种B柱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于B柱上内饰板与B柱下内饰板的拼接处,所述B柱保护装置包括:缓冲层,固定设置于所述B柱上内饰板与B柱下内饰板的拼接处;与所述缓冲层固定连接的缓冲气袋,所述缓冲气袋背离缓冲层的一侧开设有气孔,所述气孔与一内部充有气体的充气气袋连通,所述气孔处设置有压力阀,当所述充气气袋受到挤压,且压力达到预设阈值时,所述压力阀导通,以使所述充气气袋内气体通过所述压力阀流向所述缓冲气袋,使所述缓冲气袋膨胀展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B柱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于B柱上内饰板与B柱下内饰板的拼接处,所述B柱保护装置包括:缓冲层,固定设置于所述B柱上内饰板与B柱下内饰板的拼接处;与所述缓冲层固定连接的缓冲气袋,所述缓冲气袋背离缓冲层的一侧开设有气孔,所述气孔与一内部充有气体的充气气袋连通,所述气孔处设置有压力阀,当所述充气气袋受到挤压,且压力达到预设阈值时,所述压力阀导通,以使所述充气气袋内气体通过所述压力阀流向所述缓冲气袋,使所述缓冲气袋膨胀展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B柱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层为缓冲泡沫塑料。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B柱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泡沫塑料的厚度为2-5mm,泡沫倍率为200-300N/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B柱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粘接层,用于将所述缓冲层固定于所述B柱上内饰板与B柱下内饰板的拼接处,所述粘接层的第一表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向辉丁成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