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蜻蜓栖息的水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962143 阅读:1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11 19: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蜻蜓栖息的水塘,包括SBC120聚乙烯丙纶复合防水层,设置在防水层上方的缓冲层,设置在缓冲层上方的蜻蜓活动区域,以及将四分之三以上的蜻蜓活动区域淹没的水层;所述蜻蜓活动区域包括植物区、卵石区、砂石区和自然石区;所述植物区和自然石区被水层部分覆盖,所述卵石区和砂石区被水层完全覆盖;所述植物区至少有两个;所述卵石区包含多块粒径

A pond used by dragonflies to inhabit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dragonfly for nest pool, including the SBC120 polyethylene polypropylene fiber composite waterproof layer, waterproof layer arranged on the buffer layer above the buffer layer is arranged in the area at the top of the dragonfly, dragonfly and activities in the region more than 3/4 flooded layer; the active region including Dragonfly flora, pebble, District sand area and natural stone area; the plant area and natural stone aquifer area is partially covered, the pebble and gravel area area is completely covered by water; the plant area is at least two; the gravel area includes block siz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蜻蜓栖息的水塘
本技术涉及生态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蜻蜓栖息的水塘。
技术介绍
目前,伴随着乡村自然环境的污染破坏及城市水体的硬质化和水质污染,蜻蜓这一生态指示性物种在全球的数量锐减,蜻蜓的减少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了极大影响。在景观池体中,多采用硬质化的池岸和池底,形式规整,景观生硬,造成了水塘生态系统自净功能的丧失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对水体质量和蜻蜓栖息均造成了破坏性的影响;且为抑制水体进一步恶化,往往会需要高花费的后期维护。除此之外,蜻蜓生境单元中其他要素的缺失也造成了其他水生昆虫、鱼类、浮游生物等的栖息地受到破坏,进一步降低了城市生物多样性。因此,蜻蜓这一物种的生存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健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用于蜻蜓栖息的水塘,该水塘具有良好的生物多样性提升、雨水净化、局部小气候调节、景观美化等功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蜻蜓栖息的水塘,包括SBC120聚乙烯丙纶复合防水层,设置在防水层上方的缓冲层,设置在缓冲层上方的蜻蜓活动区域,以及将四分之三以上的蜻蜓活动区域淹没的水层;所述蜻蜓活动区域包括植物区、卵石区、砂石区和自然石区;所述植物区和自然石区被水层部分覆盖,所述卵石区和砂石区被水层完全覆盖;所述植物区至少有两个,用于给蜻蜓提供栖息场所;所述卵石区包含多块粒径的卵石;所述砂石区用于供蜻蜓产卵、且与自然石区相邻设置,所述自然石区则包括多块大小在50-300mm的自然石,用于为蜻蜓提供爬出水面翅化的场所;所述蜻蜓活动区域中还设有多根被水层部分覆盖的枯树枝。具体的说,所述挺水植物包括芦、蒲草、荸荠、水芹、茭白荀、睡莲和香蒲;所述沉水植物包括轮叶黑藻、狐尾藻和小茨藻;所述漂浮植物包括紫背萍、浮萍、槐叶萍、凤眼莲和满江红。优选的,所述蜻蜓活动区域内还设有景观石。优选的,所述水塘的水层边缘还可种植灌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技术方案是结合生态学和生态工程学、昆虫学及景观设计学等跨学科技术,开拓的一种有利于蜻蜓气息的水塘。该水塘整体采用可渗透多级池底构建、植物净水系统、蜻蜓生境结构等步骤进行构建,针对蜻蜓这一特殊的生态指示性物种,从多元生境空间营造的角度出发,营造蜻蜓栖息的生境空间。通过蜻蜓塘的营造,不仅使城市生物多样性得到明显提升,同时调节局部小气候、净化雨水,形成独特生境景观的同时为公众提供科普知识的载体,以低成本的营建、低后期维护成本和人工管理的方式,使我们的城市更加健康,优化城市景观效果,提升城市景观品位。(2)本技术的蜻蜓活动区域主要设置了植物区、卵石区、砂石区和自然石区这四个部分。其中,植物区中的优选为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漂浮植物,且沉水植物主要是为若虫提供了重要栖息地,有利于其休息,寻找食物和躲避掠食性鱼类;而挺水植物如灯芯草和其他植物则主要是为成年蜻蜓提供栖息地,为蜻蜓的停驻、隐蔽提供了场所;漂浮植物能吸收水里的矿物质,同时又能遮蔽射入水中的阳光,抑制水体中藻类的生长,具有净化水质的功能。砂石区则是为蜻蜓产暖提供了场所。自然石区,如浅褐色岩石区被水层部分覆盖,则是为蜻蜓提供爬出水面翅化的场所。除此之外,在水边还种植一些灌木,也能增加蜻蜓及其他生物的栖息空间;在池内放置一些倒木或插入一些枯树枝,则可为蜻蜓提供栖息的生境。本技术最终形成了一个具有蜻蜓栖息、生物多样性提升、雨水净化、调节局部小气候、景观美化提升等作用的蜻蜓水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对应的名称为:1-防水层,2-缓冲层,3-水层,4-植物区,5-卵石区,6-砂石区,7-自然石区,8-枯树枝,9-景观石。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方式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实施例。本实施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个具有蜻蜓栖息、生物多样性提升、雨水净化、调节局部小气候、景观美化提升等作用的蜻蜓水塘。一种用于蜻蜓栖息的水塘,包括SBC120聚乙烯丙纶复合防水层1,设置在防水层上方的缓冲层2,设置在缓冲层上方的蜻蜓活动区域,以及将四分之三以上的蜻蜓活动区域淹没的水层3。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水塘整体呈一个W形,其中间部分的防水层1和缓冲层2被水层3完全覆盖,并且,将其分为左边的深水区和右边的浅水区,水塘的两边则露出水面。所述蜻蜓活动区域包括植物区4、卵石区5、砂石区6和自然石区7。其中,所述卵石区5设置在深水区部分的缓冲层3上方,主要目的是起到景观美化作用,该卵石区5包含了多块粒径的卵石,自成一片区域,或填充到植物区4、砂石区6和自然石区7之间也可。所述砂石区6设置在浅水区部分的缓冲层3上方,离水面较近,主要是为蜻蜓产卵提供场所。所述自然石区7包括了多块大小在50-300mm的自然石,散铺在局部水层边缘,提供了一个蜻蜓爬出水面翅化的场所,有利于蜻蜓的繁衍;而该自然石区7与砂石区6相邻设置,更加有利于蜻蜓的繁衍。所述植物区4内可种植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其中,所述挺水植物包括芦、灯芯草、蒲草、荸荠、水芹、茭白荀、睡莲和香蒲等,主要是为成年蜻蜓提供栖息地,为蜻蜓的停驻、隐蔽提供了场所;所述沉水植物包括轮叶黑藻、狐尾藻和小茨藻等,为若虫提供了重要栖息地,有利于其休息,寻找食物和躲避掠食性鱼类;所述漂浮植物包括紫背萍、浮萍、槐叶萍、凤眼莲和满江红等,可用于吸收水里的矿物质,同时又能遮蔽射入水中的阳光,抑制水体中藻类的生长,具有净化水质的功能。为了达到以上目的,以及达到美观效果,所述植物区4共设置了三个,分别位于水塘的左右水层边缘、以及水塘中部,且水塘左边的植物区内种植了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水塘中部的植物区则主要是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水塘右边的植物区则主要种植灌木,便于蜻蜓幼虫栖息。此外,所述蜻蜓活动区域内还设置有景观石9,以及多根被水层部分覆盖的枯树枝8,主要也是为蜻蜓提供栖息的生境。上述实施例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不应当用于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但凡在本技术的主体设计思想和精神上作出的毫无实质意义的改动或润色,其所解决的技术问题仍然与本技术一致的,均应当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用于蜻蜓栖息的水塘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蜻蜓栖息的水塘,其特征在于,包括SBC120聚乙烯丙纶复合防水层(1),设置在防水层上方的缓冲层(2),设置在缓冲层上方的蜻蜓活动区域,以及将四分之三以上的蜻蜓活动区域淹没的水层(3);所述蜻蜓活动区域包括植物区(4)、卵石区(5)、砂石区(6)和自然石区(7);所述植物区(4)和自然石区(7)被水层(3)部分覆盖,所述卵石区和砂石区被水层完全覆盖;所述植物区(4)至少有两个,用于给蜻蜓提供栖息场所;所述卵石区(5)包含多块粒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蜻蜓栖息的水塘,其特征在于,包括SBC120聚乙烯丙纶复合防水层(1),设置在防水层上方的缓冲层(2),设置在缓冲层上方的蜻蜓活动区域,以及将四分之三以上的蜻蜓活动区域淹没的水层(3);所述蜻蜓活动区域包括植物区(4)、卵石区(5)、砂石区(6)和自然石区(7);所述植物区(4)和自然石区(7)被水层(3)部分覆盖,所述卵石区和砂石区被水层完全覆盖;所述植物区(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兴中邓无畏高磊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野趣生境园林景观设计有限公司成都野趣生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