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复位的线性震动致动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958972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08 09:57
一种可复位的线性震动致动器,包括磁石模块、第一线圈及第一导磁件。磁石模块包括第一、第二磁铁,第一磁铁的第一侧面抵靠于第二磁铁的第二侧面,第一磁铁的顶、底面分别与第二磁铁的顶、底面位于同一水平面,第一磁铁的顶面为N极,底面为S极,第二磁铁的顶面为S极,底面为N极。第一线圈设于磁石模块上或下一段距离且对应第一、第二磁铁的侧面相接处。第一导磁件设于第一线圈且对应第一、第二磁铁的侧面相接处。借此,线圈通电时,可动部通过劳伦兹力作简谐运动,线圈断电后,可动部通过回复力自动回到机械原点不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复位的线性震动致动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线性震动致动器,尤指一种通过电磁效应产生震动的可复位的线性震动致动器。
技术介绍
手机或平板计算机等可携式电子产品的震动功能是通过其内部的震动装置所产生的。早期的常用的震动装置以利用偏心旋转马达(EccentricRotatingMass)来提供震动来源的方式最为广泛。近年来,以线性震动致动器(LinearResonantActuator)取代偏心旋转马达作为可携式电子产品的震动装置渐渐成为一种趋势,其原因在于,线性震动致动器是运用电磁效应所产生的劳伦兹力(Lorentzforce)驱动可动部作简谐运动以产生震动,反应快速,也更省电。常用的线性震动致动器的问题在于,线圈断电之后,立即丧失劳伦兹力,可动部会因此马上停止不动,无法回到最初的位置(也即,机械原点)。有鉴于此,如何提供一种线性震动致动器,在线圈断电之后,可动部能够自动移回到最初的位置,是为本领域的人士亟待克服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复位的线性震动致动器,在线圈断电之后,利用回复力自动将可动部移回到最初的位置。为了达成前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将提供一种可复位的线性震动致动器,包含:一磁石模块,包括一第一磁铁及一第二磁铁,该第一磁铁具有一顶面、一底面、一第一侧面及一第二侧面,该第一磁铁的第一、第二侧面彼此相对,该第二磁铁具有一顶面、一底面、一第一侧面及一第二侧面,该第二磁铁的第一、第二侧面彼此相对,该第一磁铁的第一侧面抵靠于该第二磁铁的第二侧面,该第一磁铁的顶面与该第二磁铁的顶面位于同一水平面,该第一磁铁的底面与该第二磁铁的底面位于同一水平面,其中该第一磁铁的顶面为N极,底面为S极,该第二磁铁的顶面为S极,底面为N极;至少一第一线圈,设于该磁石模块的上方或下方,与该磁石模块保持一段距离,且对应该第一磁铁的第一侧面与该第二磁铁的第二侧面的相接处;以及至少一第二导磁件,设于该第一线圈,且对应该第一磁铁的第一侧面与该第二磁铁的第二侧面的相接处。根据一较佳实施例,该第一线圈具有一轴线,该第一线圈的轴线分别垂直于该第一、第二磁铁的排列方向且通过该第一磁铁的第一侧面与该第二磁铁的第二侧面的相接处的正中央以及该第一导磁件的轴心。其中该磁石模块的长度方向平行于该第一、第二磁铁的排列方向,该磁石模块的宽度方向垂直于该第一、第二磁铁的排列方向,该第一线圈的轴线垂直于该磁石模块的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该第一线圈的长度及宽度小于该磁石模块的长度及宽度。其中该第一导磁件的长度及宽度小于该第一线圈的长度及宽度。其中该第一线圈具有一顶面及一底面,该第一线圈的底面朝向该磁石模块,该第一导磁件设于该第一线圈的顶面。该可复位的线性震动致动器还包括一内滑轨组及一外滑轨组,该内滑轨组包括两个座体及多个滚珠,该两个座体分别设于该第一、第二磁铁,且分别形成多个内侧轨道,该多个滚珠可转动地设于该多个内侧轨道,该外滑轨组包括两个外侧轨道,该第一导磁件的顶面固定于该外滑轨组,该多个滚珠分别接触于该两个外侧轨道。根据一较佳实施例,该可复位的线性震动致动器包括两个第一线圈及两个第一导磁件,该两个第一线圈分别设于该磁石模块的上方及下方,分别与该磁石模块保持一段距离,且分别对应该第一磁铁的第一侧面与该第二磁铁的第二侧面的相接处,该两个第一导磁件分别设于该两个第一线圈,且对应该第一磁铁的第一侧面与该第二磁铁的第二侧面的相接处。其中该两个第一线圈与该磁石模块的间距相等。其中每个第一线圈具有一轴线,该两个第一线圈的轴线分别垂直于该第一、第二磁铁的排列方向且通过该第一磁铁的第一侧面与该第二磁铁的第二侧面的相接处的正中央以及该两个第一导磁件的轴心。其中该磁石模块的长度方向平行于该第一、第二磁铁的排列方向,该磁石模块的宽度方向垂直于该第一、第二磁铁的排列方向,该两个第一线圈的轴线分别垂直于该磁石模块的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该两个第一线圈的尺寸相等且长度及宽度小于该磁石模块的长度及宽度。其中该两个第一导磁件的尺寸相等且长度及宽度小于该两个第一线圈的长度及宽度。其中每个第一线圈具有一顶面及一底面,该两个第一线圈的底面分别朝向该磁石模块,该两个第一导磁件分别设于该两个第一线圈的顶面。该可复位的线性震动致动器还包括一内滑轨组及一外滑轨组,该内滑轨组包括两个座体及多个滚珠,该两个座体分别设于该第一、第二磁铁,且分别形成多个内侧轨道,该多个滚珠可转动地设于该多个内侧轨道,该外滑轨组包括两个外侧轨道,该两个第一导磁件的顶面固定于该外滑轨组,该多个滚珠分别接触于该两个外侧轨道。根据一较佳实施例,该磁石模块还包括一第三磁铁,该第三磁铁具有一顶面、一底面、一第一侧面及一第二侧面,该第三磁铁的第一、第二侧面彼此相对,该第二磁铁的第一侧面抵靠于该第三磁铁的第二侧面,该第二磁铁的顶面与该第三磁铁的顶面位于同一水平面,该第二磁铁的底面与该第三磁铁的底面位于同一水平面,其中该第三磁铁的顶面为N极,底面为S极;其中该可复位的线性震动致动器还包括两个第二线圈及两个第二导磁件,该两个第二线圈分别设于该磁石模块的上方及下方,分别与该磁石模块保持一段距离,且分别对应该第二磁铁的第一侧面与该第三磁铁的第二侧面的相接处,该两个第二导磁件分别设于该两个第二线圈,且对应该第二磁铁的第一侧面与该第三磁铁的第二侧面的相接处。其中该第一、第二线圈与该磁石模块的间距相等。其中该第一、第二线圈各具有一轴线,该第一、第二线圈的轴线分别垂直于该第一至第三磁铁的排列方向,该两个第一线圈的轴线分别通过该第一磁铁的第一侧面与该第二磁铁的第二侧面的相接处的正中央以及该两个第一导磁件的轴心,该两个第二线圈的轴线分别通过该第二磁铁的第一侧面与该第三磁铁的第二侧面的相接处的正中央以及该两个第二导磁件的轴心。其中该磁石模块的长度方向平行于该第一至第三磁铁的排列方向,该磁石模块的宽度方向垂直于该第一至第三磁铁的排列方向,该第一、第二线圈的轴线分别垂直于该磁石模块的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该第一、第二线圈的尺寸相等且长度及宽度小于该磁石模块的长度及宽度。其中该第一、第二导磁件的尺寸相等且长度及宽度小于该第一、第二线圈的长度及宽度。其中该第一、第二线圈各具有一顶面及一底面,该第一、第二线圈的底面分别朝向该磁石模块,该两个第一导磁件分别设于该两个第一线圈的顶面,该两个第二导磁件分别设于该两个第二线圈的顶面。该可复位的线性震动致动器还包括一内滑轨组及一外滑轨组,该内滑轨组包括两个座体及多个滚珠,该两个座体分别设于该第一、第三磁铁,且分别形成多个内侧轨道,该多个滚珠可转动地设于该多个内侧轨道,该外滑轨组包括两个外侧轨道,该两个第一导磁件的顶面固定于该外滑轨组,该两个第二导磁件的顶面固定于该外滑轨组,该多个滚珠分别接触于该两个外侧轨道。其中相邻的第一、第二线圈之间保持一段距离且其间距小于该第二磁铁的第一、第二侧面的间距。本专利技术的功效在于,线圈通电时,磁石模块及内滑轨组所组成的可动部能够通过稳定且平衡的劳伦兹力相对线圈、导磁件及外滑轨组所组成的固定部稳定地作简谐运动,线圈断电后,可动部能够通过稳定且平衡的回复力(磁恢复力及磁浮力的组合)自动移回到最初的位置(也即,机械原点),并保持不动。现配合下列图示、实施例的详细说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复位的线性震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包含:一磁石模块,包括一第一磁铁及一第二磁铁,该第一磁铁具有一顶面、一底面、一第一侧面及一第二侧面,该第一磁铁的第一、第二侧面彼此相对,该第二磁铁具有一顶面、一底面、一第一侧面及一第二侧面,该第二磁铁的第一、第二侧面彼此相对,该第一磁铁的第一侧面抵靠于该第二磁铁的第二侧面,该第一磁铁的顶面与该第二磁铁的顶面位于同一水平面,该第一磁铁的底面与该第二磁铁的底面位于同一水平面,其中该第一磁铁的顶面为N极,底面为S极,该第二磁铁的顶面为S极,底面为N极;至少一第一线圈,设于该磁石模块的上方或下方,与该磁石模块保持一段距离,且对应该第一磁铁的第一侧面与该第二磁铁的第二侧面的相接处;以及至少一第一导磁件,设于该第一线圈,且对应该第一磁铁的第一侧面与该第二磁铁的第二侧面的相接处。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1.29 TW 1052014801.一种可复位的线性震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包含:一磁石模块,包括一第一磁铁及一第二磁铁,该第一磁铁具有一顶面、一底面、一第一侧面及一第二侧面,该第一磁铁的第一、第二侧面彼此相对,该第二磁铁具有一顶面、一底面、一第一侧面及一第二侧面,该第二磁铁的第一、第二侧面彼此相对,该第一磁铁的第一侧面抵靠于该第二磁铁的第二侧面,该第一磁铁的顶面与该第二磁铁的顶面位于同一水平面,该第一磁铁的底面与该第二磁铁的底面位于同一水平面,其中该第一磁铁的顶面为N极,底面为S极,该第二磁铁的顶面为S极,底面为N极;至少一第一线圈,设于该磁石模块的上方或下方,与该磁石模块保持一段距离,且对应该第一磁铁的第一侧面与该第二磁铁的第二侧面的相接处;以及至少一第一导磁件,设于该第一线圈,且对应该第一磁铁的第一侧面与该第二磁铁的第二侧面的相接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复位的线性震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线圈具有一轴线,该第一线圈的轴线分别垂直于该第一、第二磁铁的排列方向且通过该第一磁铁的第一侧面与该第二磁铁的第二侧面的相接处的正中央以及该第一导磁件的轴心。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复位的线性震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该磁石模块的长度方向平行于该第一、第二磁铁的排列方向,该磁石模块的宽度方向垂直于该第一、第二磁铁的排列方向,该第一线圈的轴线垂直于该磁石模块的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该第一线圈的长度及宽度小于该磁石模块的长度及宽度。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复位的线性震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磁件的长度及宽度小于该第一线圈的长度及宽度。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复位的线性震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线圈具有一顶面及一底面,该第一线圈的底面朝向该磁石模块,该第一导磁件设于该第一线圈的顶面。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复位的线性震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内滑轨组及一外滑轨组,该内滑轨组包括两个座体及多个滚珠,该两个座体分别设于该第一、第二磁铁,且分别形成多个内侧轨道,该多个滚珠可转动地设于该多个内侧轨道,该外滑轨组包括两个外侧轨道,该第一导磁件的顶面固定于该外滑轨组,该多个滚珠分别接触于该两个外侧轨道。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复位的线性震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第一线圈及两个第一导磁件,该两个第一线圈分别设于该磁石模块的上方及下方,分别与该磁石模块保持一段距离,且分别对应该第一磁铁的第一侧面与该第二磁铁的第二侧面的相接处,该两个第一导磁件分别设于该两个第一线圈,且对应该第一磁铁的第一侧面与该第二磁铁的第二侧面的相接处。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复位的线性震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该两个第一线圈与该磁石模块的间距相等。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复位的线性震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每个第一线圈具有一轴线,该两个第一线圈的轴线分别垂直于该第一、第二磁铁的排列方向且通过该第一磁铁的第一侧面与该第二磁铁的第二侧面的相接处的正中央以及该两个第一导磁件的轴心。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复位的线性震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该磁石模块的长度方向平行于该第一、第二磁铁的排列方向,该磁石模块的宽度方向垂直于该第一、第二磁铁的排列方向,该两个第一线圈的轴线分别垂直于该磁石模块的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该两个第一线圈的尺寸相等且长度及宽度小于该磁石模块的长度及宽度。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复位的线性震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该两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简孝名刘锦松
申请(专利权)人:台睿精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