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井壁稳定评价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5954499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08 09: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井壁稳定评价方法,将待评价对象与黏土相混合,并以常压团制的泥球或加压压制的黏土片,来模拟钻井液处理剂或滤液进入地层微孔隙。通过在不同条件下浸泡后泥球或黏土片形貌的变化,得出钻井液或处理剂稳定井壁的效果的结论;可以用于评价钻井液处理剂单剂或钻井液滤液进入地层微孔隙后,对地层黏土矿物胶结强度的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井壁稳定评价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井壁稳定评价方法,属于石油工程

技术介绍
井壁失稳是钻井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也是从事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科研人员重点攻关方向。为了便于考查钻井液体系或某一处理剂稳定井壁的性能,发展出诸如泥页岩分散性评价实验、水化性能评价实验、封堵实验等室内评价方法。但上述评价方法多以天然岩芯为评价研究对象研究稳定井壁的性能,而地层黏土矿物属性及孔隙分布仅具有统计意义,以其为评价介质得到的实验结论难免存在以偏概全的问题;另外,没有充分考虑钻井液处理剂随滤液进入到地层微裂缝内部后,对微孔隙胶结强化性能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井壁稳定评价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评价井壁稳定性能时存在以偏概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井壁稳定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黏土在102~105℃烘干2~4h,向烘干后的黏土中加入钻井液处理剂和清水,其中黏土、钻井液处理剂和清水的质量比为6:1~2:2~3;搅拌均匀后常温常压下团成泥球或按照标准SY/T6335-1997中所述的方法压制黏土片;将上述泥球或黏土片转移至盛有流动相的陈化釜中,排气密封后转移至滚子老化炉中,其中流动相与黏土的体积质量比为,400~450mL:6g;陈化釜于80~150℃下静止或滚动老化16h,冷却后用孔径80~200目分样筛回收陈化釜中的泥球或黏土片,水中漂洗1~3min后转移至培养皿中;培养皿于102~105℃鼓风干燥2~4h,取出筛余物并称重,通过筛余物形貌和质量变化确定钻井液处理剂抑制井壁稳定性。一种井壁稳定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按照SY/T5621-93的标准,测试钻井液滤失量并收集滤液;将黏土于105±3℃烘干4h,向烘干后的黏土中加入钻井液处理剂和滤液,其中黏土、钻井液处理剂和滤液的质量比为6:1~2:2~3,搅拌均匀后团成8~10g/个的泥球或按照标准SY/6335-1997中所述的方法压制黏土片;将上述泥球或黏土片转移至盛有流动相的陈化釜中,排气密封后至滚子老化炉中,其中流动相与黏土的体积质量比为,400~450mL:6g;陈化釜于80~150℃下静止或滚动老化16h,冷却后用孔径80~200目分样筛回收陈化釜中的泥球或黏土片,水中漂洗1~3min后转移至培养皿中;培养皿于102~105℃鼓风干燥2~4h,取出筛余物并称重;通过筛余物形貌和质量变化确定钻井液处理剂抑制井壁稳定性。所述的黏土为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中的一种或混合物。所述的钻井液处理剂为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天然沥青、氧化沥青及磺化沥青中的任一种或混合物。所述的流动相为无机盐的水溶液。所述的钻井液为水基钻井液;所述的滤液为室温中压滤失实验或高温高压滤失实验取得的滤液。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将待评价对象与黏土相混合,并以常压团制的泥球或加压压制的黏土片,来模拟钻井液处理剂或滤液进入地层微孔隙。通过在不同条件下浸泡后泥球或黏土片形貌的变化,得出钻井液或处理剂稳定井壁的效果的结论;可以用于评价钻井液处理剂单剂或钻井液滤液进入地层微孔隙后,对地层黏土矿物胶结强度的影响。本专利技术与现有评价方法相比,更能够反映出钻井液处理剂或滤液进入地层微孔隙后,对地层胶结性能的影响,能够更为贴近井下实际情况;同时该方法简便易行,适于在实验条件不足的条件下使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列举具体实施例,以说明本专利技术所述方法。实施例1102℃下将3.0g高岭石、3.0g蒙脱石干燥2h后,与0.5g阳离子聚丙烯酰胺、0.5g天然沥青和2.0g去离子水混合均匀,并团成泥球。所得泥球转移至盛有400mL复合盐水的陈化釜中,并于滚子老化炉中80℃下静止老化16h。陈化釜冷却后用孔径80目分样筛回收陈化釜中的泥球并于清水中漂洗1min后转移至培养皿中。培养皿于102℃鼓风干燥4h,取出筛余物并称重。通过筛余物形貌和质量变化确定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和天然沥青对含有高岭石、蒙脱石井壁的稳定性。实施例2105℃下将3.0g伊利石、3.0g蒙脱石干燥4h后,与0.5g阳离子聚丙烯酰胺、0.5g天然沥青和3.0g去离子水混合均匀,并团成泥球。所得泥球转移至盛有450mL8%的KCl溶液的陈化釜中,并于滚子老化炉中150℃下静止老化16h。陈化釜冷却后用孔径200目分样筛回收陈化釜中的泥球并于清水中漂洗3min后转移至培养皿中。培养皿于105℃鼓风干燥2h,取出筛余物并称重。通过筛余物形貌和质量变化确定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和天然沥青对含有伊利石、蒙脱石井壁的稳定性。实施例3103℃下将3.0g高岭石、2.0g伊利石、2.0g蒙脱石干燥2h后,与0.5g阳离子聚丙烯酰胺、0.5g天然沥青、1.0g氧化沥青和3.0g去离子水混合均匀后转移至压片机上,5MPa预压3min、15MPa稳压1min后制得黏土片。所得黏土片转移至盛有420mL饱和盐水的陈化釜中,并于滚子老化炉中120℃下滚动老化16h。陈化釜冷却后用孔径120目分样筛回收陈化釜中的泥球并于清水中漂洗2min后转移至培养皿中。培养皿于103℃鼓风干燥3h,取出筛余物并称重。通过筛余物形貌和质量变化确定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天然沥青、氧化沥青的混合物对含有高岭石、伊利石、蒙脱石井壁的稳定性。实施例4103℃下将3.0g高岭石、2.0g伊利石、2.0g蒙脱石干燥2h后,与0.5g阳离子聚丙烯酰胺、0.5g天然沥青、1.0g氧化沥青和3.0g去离子水按照SY/T5621-93的标准所收集到饱和盐水钻井液室温中压滤失量滤液混合均匀并转移至压片机上,5MPa预压3min、15MPa稳压1min后制得黏土片。所得黏土片转移至盛有420mL饱和盐水的陈化釜中,并于滚子老化炉中120℃下滚动老化16h。陈化釜冷却后用孔径120目分样筛回收陈化釜中的泥球并于清水中漂洗2min后转移至培养皿中。培养皿于103℃鼓风干燥3h,取出筛余物并称重。通过筛余物形貌和质量变化确定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天然沥青、氧化沥青的混合物对含有高岭石、伊利石、蒙脱石井壁的稳定性。实施例5102℃下将3.0g伊利石、3.0g蒙脱石干燥2h后,与0.5g阳离子聚丙烯酰胺、0.5g天然沥青和2.0g按照SY/T5621-93的标准所收集到饱和盐水钻井液室温中压滤失量滤液混合,并团成泥球。所得泥球转移至盛有420mL饱和盐水的陈化釜中,并于滚子老化炉中120℃下静止老化16h。陈化釜冷却后用孔径120目分样筛回收陈化釜中的泥球并于清水中漂洗2min后转移至培养皿中。培养皿于102℃鼓风干燥3h,取出筛余物并称重。通过筛余物形貌和质量变化确定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天然沥青、氧化沥青的混合物对含有伊利石、蒙脱石井壁的稳定性。以上关于本专利技术合成过程的具体描述,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并非受限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专利技术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以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只要满足使用需要,都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井壁稳定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井壁稳定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将黏土在102~105℃烘干2~4h,向烘干后的黏土中加入钻井液处理剂和清水,其中黏土、钻井液处理剂和清水的质量比为6:1~2:2~3;搅拌均匀后常温常压下团成泥球或按照标准SY/T6335-1997中所述的方法压制黏土片;将上述泥球或黏土片转移至盛有流动相的陈化釜中,排气密封后转移至滚子老化炉中,其中流动相与黏土的体积质量比为,400~450mL:6g;陈化釜于80~150℃下静止或滚动老化16h,冷却后用孔径80~200目分样筛回收陈化釜中的泥球或黏土片,水中漂洗1~3min后转移至培养皿中;培养皿于102~105℃鼓风干燥2~4h,取出筛余物并称重,通过筛余物形貌和质量变化确定钻井液处理剂抑制井壁稳定性。2.一种井壁稳定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按照SY/T5621-93的标准,测试钻井液滤失量并收集滤液;将黏土于105±3℃烘干4h,向烘干后的黏土中加入钻井液处理剂和滤液,其中黏土、钻井液处理剂和滤液的质量比为6:1~2:2~3,搅拌均匀后团成8~10g/个的泥球或按照标准SY/633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诚王惟黄慧馨贾芳俊
申请(专利权)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