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细纤维与竹/棉混纺纱交织面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934590 阅读: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04 19: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超细纤维与竹/棉混纺纱交织面料,其包括:通过编织作用相互结合的导湿层和吸湿层;所述导湿层和吸湿层在水平方向上连续交替排列,所述导湿层由氨纶丝和高收缩涤锦复合丝交织而成,所述吸湿层由氨纶丝和竹/棉混纺纱交织而成;所述导湿层形成所述交织面料的凹陷结构,所述吸湿层形成所述交织面料的凸起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超细纤维与竹/棉混纺纱交织面料具有凸起结构和凹陷结构,如此,使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交织面料触感柔软,且导湿性和吸湿性较好。

Superfine fiber and bamboo / cotton blended yarn interwoven fabric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superfine fiber and bamboo / cotton blended yarn fabric, which comprises: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the woven wet conducting layer and hygroscopic layer; the moisture layer and absorbing layer in the horizontal direction continuously arranged alternately, the moisture layer is made of spandex and high shrinkage polyester nylon composite wire interwoven, the hygroscopic layer is made of spandex and bamboo / cotton blended yarn woven; concave structure of the guide wet layer forming the fabric, the hygroscopic layer structures form the interwoven fabric. The interwoven fabric of the superfine fiber and the bamboo / cotton blended yarn of the utility model has a raised structure and a concave structure, so that the interwoven fabric of the utility model has soft touch, and has good moisture absorption and moisture absorp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超细纤维与竹/棉混纺纱交织面料
本技术涉及一种布料,尤其涉及一种超细纤维与竹/棉混纺纱交织面料。
技术介绍
目前,现有的交织类面料种类繁多,不同交织类面料由于生产工艺、原料搭配方式不同,面料差异性较大。现有的纬编交织面料大多采用纯棉、人造棉、莫代尔等材料与氨纶丝进行交织或者涤/棉、涤/粘、涤/莫代尔、棉/粘混纺纱与氨纶进行搭配得到。采用上述材料编织的面料虽然手感柔软、吸湿性良好、触感舒适,但是当汗液量较多时,均会存在汗液不能及时排到外界,使穿着者产生湿冷感,无法使穿着者感觉持续舒适的问题。当然,随着化纤原料纺丝工艺的改进,目前也有一些采用改性聚酯编织而成的运动类面料,如采用改性涤纶与氨纶丝进行组合编织吸湿速干的弹力汗布,该面料相比常规圆形截面涤纶编织的面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吸湿排汗性能,但其本质还是聚酯,它的大分子构成决定了面料在吸湿性方面的缺陷,另外,用它编织的面料无法摆脱化纤原料的触感。从而,上述缺陷导致吸湿、排汗无法实现最优化搭配,极大地降低了穿着者的舒适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交织类弹力汗布的应用范围。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提出进一步地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细纤维与竹/棉混纺纱交织面料,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超细纤维与竹/棉混纺纱交织面料,其包括:通过编织作用相互结合的导湿层和吸湿层;所述导湿层和吸湿层在水平方向上连续交替排列,所述导湿层由氨纶丝和高收缩涤锦复合丝交织而成,所述吸湿层由氨纶丝和竹/棉混纺纱交织而成;所述导湿层形成所述交织面料的凹陷结构,所述吸湿层形成所述交织面料的凸起结构。作为本技术的超细纤维与竹/棉混纺纱交织面料的改进,所述交织面料的克重为120~150g/m2,门幅为160-165cm。作为本技术的超细纤维与竹/棉混纺纱交织面料的改进,所述竹/棉混纺纱的规格为60S,所述高收缩涤锦复合丝的规格为52D/24F,所述氨纶丝为20D或40D。作为本技术的超细纤维与竹/棉混纺纱交织面料的改进,所述高收缩涤锦复合丝和竹/棉混纺纱的线圈长度为135mm/50N,所述氨纶丝的线圈长度为48-50mm/50N。作为本技术的超细纤维与竹/棉混纺纱交织面料的改进,所述凹陷结构和凸起结构沿各自的长度方向连续延伸设置。作为本技术的超细纤维与竹/棉混纺纱交织面料的改进,连续交替排列的导湿层和吸湿层的截面为锯齿形。作为本技术的超细纤维与竹/棉混纺纱交织面料的改进,所述高收缩涤锦复合丝和竹/棉混纺纱经开纤处理。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超细纤维与竹/棉混纺纱交织面料具有凸起结构和凹陷结构,如此,使得本技术的交织面料触感柔软,且导湿性和吸湿性较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超细纤维与竹/棉混纺纱交织面料的立体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并非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超细纤维与竹/棉混纺纱交织面料包括:通过编织作用相互结合的导湿层1和吸湿层2。优选地,所述交织面料的克重为120~150g/m2,门幅为160-165cm。所述导湿层1和吸湿层2在水平方向上连续交替排列,其中,所述导湿层1由氨纶丝和高收缩涤锦复合丝交织而成,所述吸湿层2由氨纶丝和竹/棉混纺纱交织而成。优选地,所述竹/棉混纺纱的规格为60S,所述高收缩涤锦复合丝的规格为52D/24F,所述氨纶丝为20D或40D。此外,所述高收缩涤锦复合丝和竹/棉混纺纱的线圈长度为135mm/50N,所述氨纶丝的线圈长度为48-50mm/50N。同时,所述导湿层1形成所述交织面料的凹陷结构,所述吸湿层2形成所述交织面料的凸起结构。优选地,所述凹陷结构和凸起结构沿各自的长度方向连续延伸设置,此时,连续交替排列的导湿层1和吸湿层2的截面为锯齿形。如此设置,穿着时,凸起结构与人体皮肤相接触,从而本技术的交织面料触感柔软且吸湿性较好。而凹陷结构相对远离人体皮肤,从而本技术的交织面料具有较多的间隙,导湿性能优异。进一步地,所述高收缩涤锦复合丝和竹/棉混纺纱经开纤处理。从而,所述高收缩涤锦复合丝经过开纤处理后,产生较大收缩,如此由该纱线形成的线圈横列产生所述凹陷结构;同时,该纱线的F数增加,单纤变得更细,进而产生许多微细孔形成毛细管效应。所述竹/棉混纺纱经过经开纤处理后,基本不收缩,如此由该纱线形成的线圈横列形成所述凸起结构,该凸起结构使得面料的上表面产生柔软而又凉爽的触感。综上所述,本技术的超细纤维与竹/棉混纺纱交织面料具有凸起结构和凹陷结构,如此,使得本技术的交织面料触感柔软,且导湿性和吸湿性较好。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超细纤维与竹/棉混纺纱交织面料

【技术保护点】
一种超细纤维与竹/棉混纺纱交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超细纤维与竹/棉混纺纱交织面料包括:通过编织作用相互结合的导湿层和吸湿层;所述导湿层和吸湿层在水平方向上连续交替排列,所述导湿层由氨纶丝和高收缩涤锦复合丝交织而成,所述吸湿层由氨纶丝和竹/棉混纺纱交织而成;所述导湿层形成所述交织面料的凹陷结构,所述吸湿层形成所述交织面料的凸起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细纤维与竹/棉混纺纱交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超细纤维与竹/棉混纺纱交织面料包括:通过编织作用相互结合的导湿层和吸湿层;所述导湿层和吸湿层在水平方向上连续交替排列,所述导湿层由氨纶丝和高收缩涤锦复合丝交织而成,所述吸湿层由氨纶丝和竹/棉混纺纱交织而成;所述导湿层形成所述交织面料的凹陷结构,所述吸湿层形成所述交织面料的凸起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细纤维与竹/棉混纺纱交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交织面料的克重为120~150g/m2,门幅为160-165c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细纤维与竹/棉混纺纱交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竹/棉混纺纱的规格为60S,所述高收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仲柏俭张新杰谢鲜锋何云贵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聚杰微纤纺织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