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蜂窝复合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931141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04 17: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公开的双蜂窝复合板,包括本体,本体包括面料层和PP阳光板,PP阳光板包括上层、双蜂窝空腔层和下层,双蜂窝空腔层包括一个以上均匀分布并向上延伸的上蜂窝腔和一个以上均匀分布并向下延伸的下蜂窝腔,每一个下蜂窝腔置于相邻前、后、左、右位的4个上蜂窝腔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在PP层上通过上下匹配的成型辊向上和向下挤出成型构成上下双空腔的蜂窝板结构,并在该双蜂窝空腔层上下复合有PP材料的上层和下层,最终将该PP阳光板的上层复合在面料上,或在PP阳光板的下层复合基布,从而使得整体结构强度更强,受力更均匀,不易变形,且隔音效果相对更高,重量更轻,能够满足汽车对蜂窝板的不同要求。

Double honeycomb composite board

Double honeycomb composite plate. The utility model comprises a body, body comprises a fabric layer and PP sunshine board, PP sun board comprises an upper layer, double layer and lower honeycomb cavity, double cavity honeycomb layer includes a honeycomb cavity more evenly distributed and to extend the honeycomb cavity and a more uniform distribution and extends downward, between the 4 cellular cavity every cellular cavity placed adjacent to before and after, left and right position. The utility model based on the PP layer by forming roller, upper and lower upward and downward extrusion molding structure of honeycomb board under double cavity, and combined with the upper and lower layers of PP material in the double cavity cellular layer, finally the PP sun board of the upper composite in the fabric, or in PP sun board lower composite fabric, which makes the overall structural strength is stronger, the stress is more uniform, not easy to deformation, and the sound insulation effect is relatively higher, lighter weight, can meet the different requirements of the honeycomb board ca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蜂窝复合板
本技术涉及一种蜂窝板,特别是双蜂窝复合板。
技术介绍
目前的蜂窝板复合板均采用在上下两个横板之间粘贴一蜂窝骨架,且该蜂窝骨架为中空的,具有数个蜂窝格,所述蜂窝骨架的各顶点通过纵筋与所述横板相接,但这样的结构由于与上下横板之间均采用顶点的方式连接,导致强度不强,因此为了提高产品强度势必需要扩大纵筋的尺寸,最终会影响产品的总体质量,增加成本,而在目前全球倡导技术创新、节能减耗、绿色环保的发展背景下,实现轻量和环保不是意味要降低材料的综合性能及其可回收性,在实现材料环保和轻量指标的同时,提高材料的综合性能并实现后续可回收是材料技术应用的关键,层积复合技术是提高材料综合性能并实现后续可回收的最佳复合工艺。因此,选用环保基础材料通过蜂窝中空或微发泡技术进行层积复合,可获得一种新型轻量的高性能复合材料,能满足交通运输、建筑、包装、防护、节能等领域所需要的轻量、环保、高性能、易回收材料的应用要求,但目前并未达到该要求,因此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轻量化、环保、耐用、高隔音、高节能的一种双蜂窝复合板。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设计的一种双蜂窝复合板,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包括用于汽车装饰的面料层和复合在面料层上的PP阳光板,所述PP阳光板包括上层、下层和复合在上层与下层之间的双蜂窝空腔层,所述双蜂窝空腔层包括一个以上均匀分布并向上延伸的上蜂窝腔和一个以上均匀分布并向下延伸的下蜂窝腔,且所述每一个下蜂窝腔置于相邻前、后、左、右的4个上蜂窝腔之间,所述上层的下表面与上蜂窝腔的上表面复合,所述下层的上表面与下蜂窝腔的下表面复合。上述中PP材料的中文学术名称为“聚丙烯”,是由丙烯聚合而制得的一种热塑性树脂,上述结构中的PP阳光板与普通阳光板的区别是利用在PP层上通过上下匹配的成型辊向上和向下挤出成型构成上下双空腔的蜂窝板结构,同时为了增强强度,并在该双蜂窝空腔层上下复合有PP材料的上层和下层,最终将该PP阳光板复合在用于汽车装饰的面料上,从而使得整体结构强度更强,受力更均匀,不易变形,且隔音效果相对更高,重量更轻,能够满足汽车对蜂窝板的不同要求。作为优选,为了方便复合,所述面料层的下表面与上层的上表面复合。作为优先,为了提高不同的应用需求,所述下层的下表面复合有基布,从而提高了在使用过程中的防护及装饰的应用需求。本技术得到的双蜂窝复合板,上述结构中的PP阳光板与普通阳光板的区别是利用在PP层上通过上下匹配的成型辊向上和向下挤出成型构成上下双空腔的蜂窝板结构,同时为了增强强度,并在该双蜂窝空腔层上下复合有PP材料的上层和下层,最终将该PP阳光板的上层复合在用于汽车装饰的面料上,或在PP阳光板的下层复合基布,从而使得整体结构强度更强,受力更均匀,不易变形,且隔音效果相对更高,重量更轻,能够满足汽车对蜂窝板的不同要求。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1中所提供一种双蜂窝复合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1中所提供一种双蜂窝复合板的结构爆炸图;图3是图1中A-A的剖视图;图4是本实施例1中PP阳光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实施例2中所提供一种双蜂窝复合板的结构爆炸图;图6是实施例2中所提供一种双蜂窝复合板的结构剖视图。图中:面料层1、基布2、PP阳光板3、上层4、下层5、双蜂窝空腔层6、上蜂窝腔7、下蜂窝腔8。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一种双蜂窝复合板,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包括用于汽车装饰的面料层1和复合在面料层1上的PP阳光板3,所述PP阳光板3包括上层4、下层5和复合在上层4与下层5之间的双蜂窝空腔层6,所述双蜂窝空腔层6包括一个以上均匀分布并向上延伸的上蜂窝腔7和一个以上均匀分布并向下延伸的下蜂窝腔8,且所述每一个下蜂窝腔8置于相邻前、后、左、右的4个上蜂窝腔7之间,所述上层4的下表面与上蜂窝腔7的上表面复合,所述下层5的上表面与下蜂窝腔8的下表面复合,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面料层1的下表面与上层4的上表面复合,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双蜂窝空腔层6是通过由上下匹配的成型辊向上和向下挤出成型构成的,从而使得其X、Y方向强度相同,载荷性能更好。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上蜂窝腔7和下蜂窝腔8的具体个数可以根据在具体实施例中对蜂窝板最终的强度控制,每相邻两个上蜂窝腔7之间的距离,强度要求越高,相邻两个上蜂窝腔5之间的相对距离就越小,一旦上蜂窝腔7的个数设定完后,下蜂窝腔8的个数也就确定了。同时在本实施例中PP阳光板3是指采用PP材料,PP材料的中文学术名称为“聚丙烯”,是由丙烯聚合而制得的一种热塑性树脂,上述结构中的上述中PP材料的中文学术名称为“聚丙烯”,是由丙烯聚合而制得的一种热塑性树脂,上述结构中的PP阳光板与普通阳光板的区别是利用在PP层上通过上下匹配的成型辊向上和向下挤出成型构成上下双空腔的蜂窝板结构,同时为了增强强度,并在该双蜂窝空腔层上下复合有PP材料的上层和下层构成PP阳光板3,最终将该PP阳光板复合在用于汽车装饰的面料上,从而使得整体结构强度更强,受力更均匀,不易变形,且隔音效果相对更高,重量更轻,能够满足汽车对蜂窝板的不同要求。实施例2:如图5、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一种双蜂窝复合板的大致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的是为了提高不同的应用需求,所述下层5的下表面复合有基布2,从而提高了在使用过程中的防护作用及装饰作用的应用需求。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基布2为无纺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双蜂窝复合板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蜂窝复合板,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包括用于汽车装饰的面料层(1)和复合在面料层(1)上的PP阳光板(3),所述PP阳光板(3)包括上层(4)、下层(5)和复合在上层(4)与下层(5)之间的双蜂窝空腔层(6),所述双蜂窝空腔层(6)包括一个以上均匀分布并向上延伸的上蜂窝腔(7)和一个以上均匀分布并向下延伸的下蜂窝腔(8),且所述每一个下蜂窝腔(8)置于相邻前、后、左、右的4个上蜂窝腔(7)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蜂窝复合板,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包括用于汽车装饰的面料层(1)和复合在面料层(1)上的PP阳光板(3),所述PP阳光板(3)包括上层(4)、下层(5)和复合在上层(4)与下层(5)之间的双蜂窝空腔层(6),所述双蜂窝空腔层(6)包括一个以上均匀分布并向上延伸的上蜂窝腔(7)和一个以上均匀分布并向下延伸的下蜂窝腔(8),且所述每一个下蜂窝腔(8)置于相邻前、后、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初发毛小柯何耿波祝诗高张艳辉尚龙安权文琪张永钦张勇魏俊义庄琦顾嘉伟陈伟杰郭文俊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市阳光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