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装置、透气构件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920458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02 05:30
一种驱动装置、透气构件,具备:转子(110)和定子(120);壳体(130),收容转子(110)和定子(120);制动盘(31),配置于壳体(130)的外侧,与转子(110)的旋转联动地进行旋转;制动钳(32),通过与制动盘(31)接触而使制动盘(31)的旋转停止;以及透气膜(210),安装于壳体(130),并形成有多个孔,该多个孔阻止液体和固体从壳体(130)的外侧侵入壳体(130)的内侧,并且允许气体在内侧与外侧之间流通,壳体(130)具有支承转子(110)的输出部(140)和支承定子(120)的定子保持部(150),透气膜(210)安装于定子保持部(15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驱动装置、透气构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驱动装置、透气构件。
技术介绍
近年来,提出了一种抑制水等的液体、粉尘等的固体侵入安装于车辆的轮毂电机的内部的技术。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轮毂电机以如下的方式构成。即,中空形状的内壳体经由悬架装置支承于车辆。定子嵌入内壳体的外周。筒状的外壳体固定于可旋转地被支承的轮毂,并位于内壳体的外周。在外壳体的内周,以隔着间隙与定子对置的方式嵌入有永磁铁,来构成转子。定子和转子的外周分别由内壳体罩、外壳体罩覆盖。在通往转子与定子之间的间隙的部分,由内壳体和外壳体形成有迷宫构造。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8219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如专利文献1所述的轮毂电机,即使在通往转子与定子之间的间隙的部分由内壳体和外壳体形成了迷宫构造,只要内壳体与外壳体之间的间隙为能通过液体或固体的大小,则液体或固体就很有可能侵入壳体的内侧。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驱动装置、透气构件,其能更高精度地抑制液体、固体等从壳体的外侧侵入壳体的内侧。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基于该目的,本专利技术是一种驱动装置(1),其特征在于,具备:电机的转子(110)和定子(120);壳体(130),收容所述转子(110)和所述定子(120);旋转板(31),配置于所述壳体(130)的外侧,并与所述转子(110)的旋转联动地进行旋转;停止构件(32),通过与所述旋转板(31)接触而使该旋转板(31)停止旋转;以及透气体(210),安装于所述壳体(130),并形成有多个孔,该许多孔阻止液体和固体从该壳体(130)的外侧侵入该壳体(130)的内侧,并且允许气体在该内侧与该外侧之间流通,所述壳体(130)具有支承所述转子(110)的旋转侧壳体(140)和支承所述定子(120)的固定侧壳体(150),所述透气体(210)安装于所述固定侧壳体(150)。此处,所述透气体(210)可以相对于所述转子(110)的旋转轴安装于与所述停止构件(32)相反侧。从其它视角来理解,本专利技术是一种驱动装置(1),其特征在于,具备:发热体(110、120),通过工作而发热;壳体(130),收容所述发热体(110、120);以及透气体(210),安装于所述壳体(130),并形成有多个孔,该多个孔阻止液体和固体从该壳体(130)的外侧侵入该壳体(130)的内侧并且允许气体在该内侧与该外侧之间流通。此处,所述透气体(210)可以是聚四氟乙烯多孔膜。此外,可以进一步具备保护构件(240),所述保护构件(240)配置于所述透气体(210)的外侧,阻止从所述壳体(130)的外侧前往该壳体(130)的内侧的固体到达该透气体(210)。从其它视角来理解,本专利技术是一种透气构件(200),其特征在于,具备:透气体(210),形成有多个孔,该多个孔阻止液体和固体从收容通过工作而发热的发热体(110、120)的壳体(130)的外侧侵入该壳体(130)的内侧,并且允许气体在该内侧与该外侧之间流通;以及安装部(220),将所述透气体(210)安装于所述壳体(130)。此处,所述透气体(210)可以是聚四氟乙烯多孔膜。此外,可以进一步具备保护构件(240),所述保护构件(240)配置于所述透气体(210)的外侧,并阻止从所述壳体(130)的外侧前往该壳体(130)的内侧的固体到达该透气体(210)。此外,可以进一步具备罩构件(230),该构件(230)以与所述透气体(210)之间形成供气体流通的透气路的方式设置在该透气体(210)的周围,所述保护构件(240)配置在所述透气体(210)与所述罩构件(230)之间。此处,所述保护构件(240)可以是网状或纤维状。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更高精度地抑制液体、固体等从壳体的外侧侵入壳体的内侧。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车轮驱动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图。图2是透气构件的剖视图。图3是从壳体的定子保持部侧沿着轴心方向观察到的车轮驱动装置的图。图4是表示透气构件的安装位置的变形例的图。图5是表示透气构件的安装位置的其他变形例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就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车轮驱动装置1的概略结构的图。车轮驱动装置1例如是用于电动汽车并按每个车轮具有电动电机的、所谓采用了轮毂电机方式的装置。车轮驱动装置1具备:轮胎10;安装有轮胎10的轮辋20;配置于轮辋20的内周侧的轮毂电机100(以下,有时简称为“电机100”。);以及,使轮胎10的旋转停止的制动装置30。制动装置30具备:作为安装于电机100的后述的输出部140的圆盘状的旋转板的一个例子的制动盘31;以及,作为通过将内置的制动垫向制动盘31推压从而能通过摩擦来制动的停止构件的一个例子的制动钳32。(电机100的结构)以下,关于电机100进行详细说明。电机100具有:旋转的转子(rotor)110、以及与转子110相互作用而产生旋转力矩的定子(stator)120。此外,电机100具有收容转子110和定子120的壳体130。壳体130具有:通过保持转子110并与转子110一起绕轴心CL旋转而输出动力的输出部140;以及,保持定子120并安装于车辆的车体的定子保持部150。此外,电机100具有轴承160,该轴承160配置于作为旋转侧的构件的转子110、输出部140与作为固定侧的构件的定子保持部150之间。轴承160能例示出滚珠轴承、滚柱轴承。此外,电机100具有:内径侧油封171,配置于输出部140与定子保持部150之间且配置于内径侧(轴心CL侧);以及外径侧油封172,配置于外径侧。此外,电机100具有透气构件200,该透气构件200阻止液体和固体从壳体130的外侧侵入壳体130的内侧,并且允许气体在壳体130的内侧与壳体130的外侧之间流通。(转子110的结构)转子110具有:固定于输出部140并层叠的多个电磁钢板111;以及,固定于电磁钢板111的外周的多个永磁铁112。多个电磁钢板111和多个永磁铁112构成为圆筒状。在电磁钢板111的内径侧(轴心CL侧),从内周面开始凹陷的凹部111a形成为环状。在凹部111a,嵌入有轴承160。如上所述构成的转子110以后述的方式固定于输出部140。(定子120的结构)定子120具有:由层叠的电磁钢板形成的铁芯121;以及,卷绕于形成在铁芯121的各个齿部的线圈122。铁芯121构成为圆筒状。定子120连接有用于提供来自电源的电力的布线(未图示)。如上所述构成的定子120以后述的方式固定于定子保持部150。(输出部140的结构)输出部140具有:大致圆盘状的输出侧圆盘状部141,在轴心CL的周围即中央部处具有开口部;以及大致圆筒状的输出内径侧突出部142,从输出侧圆盘状部141的内径侧(轴心CL侧)的端部向轴心CL方向突出。此外,输出部140具有:大致圆筒状的输出外径侧突出部143,从输出侧圆盘状部141的外径侧的端部向轴心CL方向突出;以及大致圆筒状的中央突出部144,从输出侧圆盘状部141的径向的中央部向轴心CL方向突出。中央突出部144沿着径向配置于输出内径侧突出部142与输出外径侧突出部143之间。在中央突出部144的顶端部的内径侧(轴心CL侧),从顶端面开始凹陷的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驱动装置、透气构件

【技术保护点】
一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电机的转子和定子;壳体,收容所述转子和所述定子;旋转板,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外侧,并与所述转子的旋转联动地进行旋转;停止构件,通过与所述旋转板接触而使该旋转板停止旋转;以及透气体,安装于所述壳体并形成有多个孔,所述多个孔阻止液体和固体从该壳体的外侧侵入该壳体的内侧,并且允许气体在该内侧与该外侧之间流通,所述壳体具有:旋转侧壳体,支承所述转子;以及固定侧壳体,支承所述定子,所述透气体安装于所述固定侧壳体。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11.19 JP 2014-2349031.一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电机的转子和定子;壳体,收容所述转子和所述定子;旋转板,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外侧,并与所述转子的旋转联动地进行旋转;停止构件,通过与所述旋转板接触而使该旋转板停止旋转;以及透气体,安装于所述壳体并形成有多个孔,所述多个孔阻止液体和固体从该壳体的外侧侵入该壳体的内侧,并且允许气体在该内侧与该外侧之间流通,所述壳体具有:旋转侧壳体,支承所述转子;以及固定侧壳体,支承所述定子,所述透气体安装于所述固定侧壳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气体相对于所述转子的旋转轴安装于与所述停止构件相反侧。3.一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发热体,通过工作而发热;壳体,收容所述发热体;以及透气体,安装于所述壳体并形成有多个孔,所述多个孔阻止液体和固体从该壳体的外侧侵入该壳体的内侧并且允许气体在该内侧与该外侧之间流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古内浩二正木敏明松嶋良一叶山英树楠浦崇央
申请(专利权)人: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