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879783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25 17: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装入电子设备的卡连接器,所述电子设备设有一挡墙,所述卡连接器包括连接器本体及设于所述连接器本体内的卡托,所述连接器本体由底盘、盖设于底盘上的壳体、推动杆组成,所述卡托设有卡闩,所述连接器本体进一步设有枢转片,所述枢转片设有滑动部、第一卡持部及抵推部,所述推动杆设有与所述第一卡持部卡持的第二卡持部,所述底盘设有凹槽,退出卡托时,所述推动杆受到卡托推动而带动所述枢转片转动,当所述枢转片的滑动部滑动至凹槽某一处时,所述枢转片的抵推部向内抵推所述卡托的卡闩,而令所述卡闩摆脱挡墙的限位从而将所述卡托退出。

Card connector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card connector for loading electronic equipment, the electronic equipment is provided with a retaining wall, the connector includes a connector body and is arranged on the connector body support the connector body comprises a chassis, a cover housing arranged on the chassis, push rod, the latch is provided with the Cato. The connector body is further provided with a pivoting piece, the pivoting piece is provided with a sliding part, a first clamping part and a pushing part, the push rod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clamping part of the clamping second clamping part, the chassis is provided with a groove, exit card support, the push rod by Cato to promote and drive the pivot plate to rotate, when the pivot plate sliding part to a sliding groove, pushing inward pushing the latch of the Cato the pivoting piece, which the latch to get rid of the limit of retaining wall The Cato ex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卡连接器
本专利技术有关一种卡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只需施加外力即可退出卡托的卡连接器。
技术介绍
现有市面上的Sim/SD卡连接器,在退卡时,需要使用者另外准备一个顶出针,插入手机以推动连接器上的顶出机构,将卡托顶出,此设计虽然能达到取出卡托的目的,但在需要置换Sim卡或SD卡时,需要随时准备顶出针,在使用上对使用者造成不便。因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卡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卡连接器,其只需添加外力即可退出卡托,达到美观方便的操作效果。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用于装入电子设备的卡连接器,所述电子设备设有一挡墙,所述卡连接器包括连接器本体及设于所述连接器本体内的卡托,所述连接器本体由底盘、盖设于底盘上的壳体、推动杆组成,所述卡托设有卡闩,所述连接器本体进一步设有枢转片,所述枢转片设有滑动部、第一卡持部及抵推部,所述推动杆设有与所述第一卡持部卡持的第二卡持部,所述底盘设有凹槽,退出卡托时,所述推动杆受到卡托推动而带动所述枢转片转动,当所述枢转片的滑动部滑动至凹槽某一处时,所述枢转片的抵推部向内抵推所述卡托的卡闩,而令所述卡闩摆脱挡墙的限位从而将所述卡托退出。进一步的,所述卡闩具有弹性且设有抵持脚,所述卡托从前向后推入所述连接器本体内时,所述挡墙抵推所述卡闩使所述卡闩发生位移而令所述卡托进入所述连接器本体,所述卡托完全进入所述连接器本体内时,所述卡闩弹性复原而令抵持脚抵持于所述挡墙后表面而令所述卡托限位于所述连接器本体内。进一步的,在退出所述卡托的步骤中,所述枢转片的抵推部持续向内抵推所述卡闩,而令所述卡闩的抵持脚摆脱挡墙的限位从而将所述卡托退出。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器本体进一步设有弹簧,所述底盘设有容纳所述弹簧的容置槽,所述推动杆设有为所述弹簧让位的让位槽,所述让位槽前端设有抵接部,所述弹簧一端抵持于所述容置槽的后端面,另一端抵持于所述抵接部。进一步的,所述凹槽设有第一环道及第二环道,所述第一环道与所述第二环道相连通且具有四个滞留位置。进一步的,所述卡闩一体成型于所述卡托,且与所述卡托侧边缘之间形成l令卡闩发生位移的弹性变形空间。进一步的,所述卡托一侧设有容纳槽,所述卡闩设有转动臂和固定销,所述固定销将所述转动臂装设于所述容纳槽内而令所述转动臂于容纳槽内转动。进一步的,所述容纳槽设有让位孔,所述卡闩设有收容于所述让位孔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给予所述转动臂向外的弹性复原力。进一步的,所述卡托一侧设有扣持面,所述卡闩设有固定销及套设于所述扣持面的转动臂,所述固定销将所述转动臂装设于所述扣持面上而令所述转动臂于扣持面转动。进一步的,所述卡闩进一步设有设于所述转动臂上的弹性片,所述弹性片的一端抵持于所述扣持面的侧表面而给予所述转动臂向外的弹性复原力。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中的卡连接器只需借助外力即可将卡托从卡连接器内退出,达到简单方便可行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卡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卡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卡连接器的第一种实施例的卡托开始进入连接器本体的立体组合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卡连接器的第一种实施例的卡托进一步进入连接器本体的立体组合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卡连接器的第一种实施例的卡托完全进入于连接器本体的立体组合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卡连接器的第一种实施例的卡托开始退出连接器本体的立体组合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卡连接器的第一种实施例的卡托进一步退出连接器本体的立体组合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卡连接器的第二种实施例的卡托立体组合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卡连接器的第二种实施例的卡托立体分解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卡连接器的第二种实施例的卡托开始进入连接器本体的立体组合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卡连接器的第二种实施例的卡托完全进入于连接器本体的立体组合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卡连接器的第二种实施例的卡托开始退出连接器本体的立体组合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卡连接器的第二种实施例的卡托进一步退出连接器本体的立体组合图。图14是本专利技术卡连接器的第三种实施例的卡托立体组合图。图15是本专利技术卡连接器的第三种实施例的卡托立体分解图。图16是本专利技术卡连接器的第三种实施例的卡托开始进入连接器本体的立体组合图。图17是本专利技术卡连接器的第三种实施例的卡托完全进入于连接器本体的立体组合图。图18是本专利技术卡连接器的第三种实施例的卡托开始退出连接器本体的立体组合图。图19是本专利技术卡连接器的第三种实施例的卡托进一步退出连接器本体的立体组合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卡连接器1000连接器本体100壳体10底盘11让位空间110侦测端子111容置槽112凹槽113第一位置1131第二位置1132第三位置1133第四位置1134第一环道1135第二环道1136容置面114开关端子12接触部121弹簧13枢转片14第一卡持部141滑动部142抵推部143推动杆15第二卡持部151让位槽152抵接部153对位部154卡托200,200’,200’’卡闩20,20’,20’’抵持脚21,21’,21’’让位孔201容纳槽202第一穿孔203,203’缺口204扣持面205弹性片206转动臂207,207’第二穿孔22,22’固定销23,23’弹性件24挡墙300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图1至图19介绍本专利技术卡连接器1000的具体实施方式。本说明书中所涉及方向皆以图1为参考,定义卡连接器1000的插入口为前端。请参照图1至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卡连接器1000用于装入电子设备包括连接器本体100及设于所述连接器本体100内的卡托200。所述连接器本体100由底盘11及盖设于底盘11上的壳体10组成。所述底盘11设有让位空间110、侦测端子111、容置槽112、凹槽113及容置面114。凹槽113设有第一环道1135及第二环道1136,所述第一环道1135与所述第二环道1136相连通且具有四个滞留位置1131~1134。所述连接器本体100进一步设有开关端子12、弹簧13、枢转片14及推动杆15。所述开关端子12设有接触部121且所述开关端子12设于所述底盘11的让位空间110,此时所述接触部121与所述侦测端子111触碰接触。所述枢转片14设有滑动部142、第一卡持部141及抵推部143。所述推动杆15设有第二卡持部151、让位槽152及对位部154,所述让位槽152设有抵接部153。所述第二卡持部151与所述枢转片14的第一卡持部141相互卡持且所述推动杆15与所述枢转片14配合固定于所述底盘11的容置面114上,此时所述滑动部142配合设于所述凹槽113内。所述弹簧13设于所述底盘11的容置槽112内,且所述推动杆15的让位槽152为其提供让位空间,此时所述弹簧13的一端抵持于所述容置槽112的后端面及另一端抵持于所述推动杆15的抵接部153。图3至图7为本专利技术卡连接器1000的第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电子设备设有挡墙300,所述卡连接器1000设有卡托200,所述卡托200设有卡闩20,所述卡闩20具有弹性且设有抵持脚21。所述卡闩20一体成型于所述卡托200,且与所述卡托200侧边缘之间形成令卡闩20发生位移的弹性变形空间。所述卡托200未插入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卡连接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装入电子设备的卡连接器,所述电子设备设有一挡墙,所述卡连接器包括连接器本体及设于所述连接器本体内的卡托,所述连接器本体由底盘、盖设于底盘上的壳体、推动杆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托设有卡闩,所述连接器本体进一步设有枢转片,所述枢转片设有滑动部、第一卡持部及抵推部,所述推动杆设有与所述第一卡持部卡持的第二卡持部,所述底盘设有凹槽,退出卡托时,所述推动杆受到卡托推动而带动所述枢转片转动,当所述枢转片的滑动部滑动至凹槽某一处时,所述枢转片的抵推部向内抵推所述卡托的卡闩,而令所述卡闩摆脱挡墙的限位从而将所述卡托退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装入电子设备的卡连接器,所述电子设备设有一挡墙,所述卡连接器包括连接器本体及设于所述连接器本体内的卡托,所述连接器本体由底盘、盖设于底盘上的壳体、推动杆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托设有卡闩,所述连接器本体进一步设有枢转片,所述枢转片设有滑动部、第一卡持部及抵推部,所述推动杆设有与所述第一卡持部卡持的第二卡持部,所述底盘设有凹槽,退出卡托时,所述推动杆受到卡托推动而带动所述枢转片转动,当所述枢转片的滑动部滑动至凹槽某一处时,所述枢转片的抵推部向内抵推所述卡托的卡闩,而令所述卡闩摆脱挡墙的限位从而将所述卡托退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闩具有弹性且设有抵持脚,所述卡托从前向后推入所述连接器本体内时,所述挡墙抵推所述卡闩使所述卡闩发生位移而令所述卡托进入所述连接器本体,所述卡托完全进入所述连接器本体内时,所述卡闩弹性复原而令抵持脚抵持于所述挡墙后表面而令所述卡托限位于所述连接器本体内。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退出所述卡托的步骤中,所述枢转片的抵推部持续向内抵推所述卡闩,而令所述卡闩的抵持脚摆脱挡墙的限位从而将所述卡托退出。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本体进一步设有弹簧,所述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津佑范德史迪·汉德瑞克斯·彼得·金伯特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腾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