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隧道开挖支护结构及该支护结构的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到隧道施工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隧道开挖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国内地下工程技术的发展,目前地下隧道交通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欢迎,在隧道建设过程中,隧道支护最为重要,隧道支护对隧道的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现有隧道支护多为简单的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分段进行,这样对于地质较差的地段,初期支护极易产生变形、开裂,在没有进行二次衬砌时候有可能就会导致围岩沉降,渗水较大,严重的还会导致岩体坍塌,并且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分段施工时,其连接处会不密实,造成支护结构整体不稳定,威胁隧道内部施工人员的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隧道开挖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解决现有隧道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分段进行所产生的连接不密实,以及结构安全性差等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隧道开挖支护结构,包括围着围岩打入的入岩插筋,入岩钢筋非入岩段端部设置有弯钩,入岩钢筋沿隧道方向多根为一组,组与组之间竖向设置成一列,每组入岩插筋在非入岩段横向设置有一横筋,每根入岩插筋与横筋相交位置处均设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隧道开挖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围着围岩(2)打入的入岩插筋(1),入岩钢筋(1)非入岩段端部设置有弯钩,入岩钢筋(1)沿隧道方向多根为一组,组与组之间竖向设置成一列,每组入岩插筋(1)在非入岩段横向设置有一横筋(4),每根入岩插筋(1)与横筋(4)相交位置处均设置有1根立筋(3),还包括位置于混凝土层外侧的模板结构,模板结构包括第一模板(6)、第二模板(7)、第三模板(8),第三模板(8)设置在隧道拱顶底部,第一模板(6)、第二模板(7)分别固定设置在第三模板(8)的两侧,第一模板(6)、第二模板(7)的底端固定设置在隧道底面上;在模板结构与围岩(2)构成的空间内,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隧道开挖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围着围岩(2)打入的入岩插筋(1),入岩钢筋(1)非入岩段端部设置有弯钩,入岩钢筋(1)沿隧道方向多根为一组,组与组之间竖向设置成一列,每组入岩插筋(1)在非入岩段横向设置有一横筋(4),每根入岩插筋(1)与横筋(4)相交位置处均设置有1根立筋(3),还包括位置于混凝土层外侧的模板结构,模板结构包括第一模板(6)、第二模板(7)、第三模板(8),第三模板(8)设置在隧道拱顶底部,第一模板(6)、第二模板(7)分别固定设置在第三模板(8)的两侧,第一模板(6)、第二模板(7)的底端固定设置在隧道底面上;在模板结构与围岩(2)构成的空间内,以入岩插筋(1)、横筋(4)、立筋(3)构成的钢筋网片为骨架填充入混凝土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隧道开挖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围着围着围岩(2)设置有一层防水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隧道开挖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入岩钢筋(1)非入岩段端部设置的弯钩长度为10d,d为入岩插筋(1)的直径,入岩钢筋(1)横向5根为一组,每根间距为1m,竖向上下每间隔60cm设置一列。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隧道开挖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隧道底面上设置有混凝土垫层,第一模板(6)、第二模板(7)的底端固定设置C15混凝土垫层上。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隧道开挖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C15混凝土垫层(15)靠近围岩两侧各预埋有螺栓,第一模板(6)和第二模板(7)底端的第三连接板(11)与设置于C15混凝土垫层(15)上的预埋螺栓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隧道开挖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三模板(8)两端设置有与第一模板(6)、第二模板(7)对应连接的第二连接板(10),第一模板(6)、第二模板(7)上部的设置有第一连接板(9)与第三模板(8)底面两端的第二连接板(10)通过螺栓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一种隧道开挖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模板(6)、第二模板(7)与第三模板(8)的连接处设置有一层垫片(16)。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隧道开挖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模板(6)、第二模板(7)、第三模板(8)上均设置有条形孔,条形孔处均固定设置有堵板。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隧道开挖支护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施工步骤为:a、隧道开挖,确认围岩弧度隧道开挖后对围岩弧度进行测量,测量完成后生成数据,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阎海平,贺登华,练松涛,马正斌,胡伶勇,郭万福,李会彬,邢世孝,刘根英,黄未来,尹国剑,包统业,孙志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青海,6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