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轨粗磨机支撑机构液压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5842695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18 17: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钢轨粗磨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钢轨粗磨机支撑机构液压控制系统,包括油槽、变量泵、溢流阀、单向阀、三位四通手动换向阀、第一调速阀、第二调速阀、第一分流集流阀、第二分流集流阀、第一液压缸、第二液压缸和多个蓄能器,本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同时操作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设置分流集流阀,能够保证两液压缸同步动作,在对钢轨进行支撑时使其支撑平衡,通过设置多个蓄能器,能够方便对支撑机构的调节,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钢轨粗磨机支撑机构液压控制系统
本技术涉及钢轨粗磨机
,具体涉及一种钢轨粗磨机支撑机构液压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近年来,我国的高速铁路取得飞速的发展,高铁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在国际上的一张名片。在焊轨生产线上,为了避免打亏,余量往往留得过多,精磨的时候,钢轨精磨机加工的负担过大,钢轨精磨机的高精度和高效无法充分发挥出来,所以钢轨焊接后首先经过粗磨工艺后再进行精磨工艺,可充分发挥钢轨精磨机的使用性能,降低钢轨精磨机的故障率,提高生产率。在对钢轨进行粗磨时,首先需要用粗磨机上的支撑机构对钢轨进行支撑,在进行粗磨。但现有的支撑机构结构往往较复杂,且不易调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方便调节的钢轨粗磨机支撑机构液压控制系统。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钢轨粗磨机支撑机构液压控制系统,包括油槽、变量泵、溢流阀、单向阀、三位四通手动换向阀、第一调速阀、第二调速阀、第一分流集流阀、第二分流集流阀、第一液压缸、第二液压缸和多个蓄能器,所述变量泵的进油口与油槽连接,所述变量泵的出油口与单向阀的进油口连接,所述溢流阀的进油口与变量泵的出油口连接,所述溢流阀的出油口与油槽连接,所述单向阀的出油口与三位四通手动换向阀的P油口连接,所述三位四通手动换向阀的A油口与第一调速阀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调速阀的另一端与第一分流集流阀的进油口连接,所述第一分流集流阀的一出油口与第一液压缸的无杆腔连接,另一出油口与第二液压缸的无杆腔连接,所述三位四通手动换向阀的B油口与第二调速阀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调速阀的另一端与第二分流集流阀的进油口连接,所述第二分流集流阀的一出油口与第一液压缸的有杆腔连接,另一出油口与第二液压缸的有杆腔连接,所述三位四通手动换向阀的T油口与油槽连接,所述蓄能器均通过手动阀与单向阀的出油口连接。如上所述的一种钢轨粗磨机支撑机构液压控制系统,进一步说明为,所述变量泵的进油口设有油过滤器。如上所述的一种钢轨粗磨机支撑机构液压控制系统,进一步说明为,所述三位四通手动换向阀的T油口处设有冷却器。如上所述的一种钢轨粗磨机支撑机构液压控制系统,更进一步说明为,所述冷却器为水冷却器。如上所述的一种钢轨粗磨机支撑机构液压控制系统,进一步说明为,所述油槽中设有温度计。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同时操作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设置分流集流阀,能够保证两液压缸同步动作,在对钢轨进行支撑时使其支撑平衡,通过设置多个蓄能器,能够方便对支撑机构的调节,具有很好的实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中:1、油槽;2、变量泵;3、溢流阀;4、单向阀;5、三位四通手动换向阀;6、第一调速阀;7、第二调速阀;8、第一分流集流阀;9、第二分流集流阀;10、第一液压缸;11、第二液压缸;12、蓄能器;13、手动阀;14、油过滤器;15、冷却器;16、温度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阐述。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钢轨粗磨机支撑机构液压控制系统,包括油槽1、变量泵2、溢流阀3、单向阀4、三位四通手动换向阀5、第一调速阀6、第二调速阀7、第一分流集流阀8、第二分流集流阀9、第一液压缸10、第二液压缸11和多个蓄能器12。所述变量泵2的进油口与油槽1连接,在变量泵2的进油口还可以设置油过滤器14,通过油过滤器14对油液进行过滤,从而保证进入系统中油液的清洁,保护了系统中其他设备的使用安全,延长了本系统的使用寿命。所述变量泵2的出油口与单向阀4的进油口连接,通过设置单向阀4能够防止输出的高压油液倒流。所述溢流阀3的进油口与变量泵2的出油口连接,所述溢流阀3的出油口与油槽1连接,所述溢流阀3做安全阀使用,当变量泵2输出的油液压力过高时,溢流阀3开启,实现泄压,所述溢流阀3的设定值根据使用情况自行决定。所述单向阀4的出油口与三位四通手动换向阀5的P油口连接,所述三位四通手动换向阀5的A油口与第一调速阀6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调速阀6的另一端与第一分流集流阀8的进油口连接,所述调速阀6用于控制油液速度,所述第一分流集流阀8的一出油口与第一液压缸10的无杆腔连接,另一出油口与第二液压缸11的无杆腔连接,所述第一分流集流阀8用于将油液均分为两路,从而使进入到两液压缸的油液一致,保证液压缸同步动作,从而保证钢轨在支撑机构上始终处于水平位置。所述三位四通手动换向阀5的B油口与第二调速阀7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调速阀7的另一端与第二分流集流阀9的进油口连接,所述第二分流集流阀9的一出油口与第一液压缸10的有杆腔连接,另一出油口与第二液压缸11的有杆腔连接,所述三位四通手动换向阀5的T油口与油槽1连接,实现油液的回流。在三位四通手动换向阀5的T油口处还可以设置冷却器15,通过冷却器15对回油进行冷却,从而保证油液温度始终处于正常范围内,使本系统长期稳定运行。所述冷却器15优选为采用水冷却器,水冷却器冷却效果好,非常适合本系统使用,所述冷却器15也可以采用风冷却器。为了便于观察油槽1中的油液温度,可以在油槽1中设置温度计16,通过温度计16能够直观的对油槽1中的油液温度进行观察,提高了工作效率。所述蓄能器12均通过手动阀与单向阀4的出油口连接,通过释放蓄能器12中的油液来对液压缸进行调节,所述蓄能器的数量不设限定,根据使用情况自行决定。本技术工作原理为:先将三位四通手动换向阀5置于中间工位,打开蓄能器12相对应的手动阀,启动变量泵2,使变量泵2输出的油液进入到蓄能器12中,待蓄能器12蓄能后,关闭手动阀13和变量泵2,然后将三位四通手动换向阀5置于左工位,根据情况选择需要打开蓄能器12的数量,例如现在只需要打开两个蓄能器12,即两个蓄能器12中的高压油液就进入到第一液压缸10和第二液压缸11的无杆腔中,推动活塞杆向上移动,从而对钢轨进行支撑,如果这时还需要调整支撑机构的高度,只需要在打开另一个蓄能器12即可,将三位四通手动换向阀5置于中间工位,这时两液压缸静止,从而使支撑机构稳定不动,当不在需要支撑时,只需将三位四通手动换向阀5置于右工位,在打开其他的蓄能器12,从而蓄能器12中的高压油液就进入到第一液压缸10和第二液压缸11的有杆腔中,使第一液压缸10和第二液压缸11的活塞杆回缩,操作方便。再次支撑时,只需重复上述步骤即可。本技术并不限于上述实例,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不经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变形或修改均受本专利的保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钢轨粗磨机支撑机构液压控制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钢轨粗磨机支撑机构液压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油槽、变量泵、溢流阀、单向阀、三位四通手动换向阀、第一调速阀、第二调速阀、第一分流集流阀、第二分流集流阀、第一液压缸、第二液压缸和多个蓄能器,所述变量泵的进油口与油槽连接,所述变量泵的出油口与单向阀的进油口连接,所述溢流阀的进油口与变量泵的出油口连接,所述溢流阀的出油口与油槽连接,所述单向阀的出油口与三位四通手动换向阀的P油口连接,所述三位四通手动换向阀的A油口与第一调速阀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调速阀的另一端与第一分流集流阀的进油口连接,所述第一分流集流阀的一出油口与第一液压缸的无杆腔连接,另一出油口与第二液压缸的无杆腔连接,所述三位四通手动换向阀的B油口与第二调速阀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调速阀的另一端与第二分流集流阀的进油口连接,所述第二分流集流阀的一出油口与第一液压缸的有杆腔连接,另一出油口与第二液压缸的有杆腔连接,所述三位四通手动换向阀的T油口与油槽连接,所述蓄能器均通过手动阀与单向阀的出油口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钢轨粗磨机支撑机构液压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油槽、变量泵、溢流阀、单向阀、三位四通手动换向阀、第一调速阀、第二调速阀、第一分流集流阀、第二分流集流阀、第一液压缸、第二液压缸和多个蓄能器,所述变量泵的进油口与油槽连接,所述变量泵的出油口与单向阀的进油口连接,所述溢流阀的进油口与变量泵的出油口连接,所述溢流阀的出油口与油槽连接,所述单向阀的出油口与三位四通手动换向阀的P油口连接,所述三位四通手动换向阀的A油口与第一调速阀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调速阀的另一端与第一分流集流阀的进油口连接,所述第一分流集流阀的一出油口与第一液压缸的无杆腔连接,另一出油口与第二液压缸的无杆腔连接,所述三位四通手动换向阀的B油口与第二调速阀的一端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向东范少伍杨加富陈彬
申请(专利权)人:宜宾市雪富玻璃制品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