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纤维带端部锚固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84223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18 17: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纤维带端部锚固件。该纤维带端部锚固件,包括锚固钢板及锲块,所述锚固钢板相对的两个侧面上分别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通过斜向连通孔在所述锚固钢板内部斜向贯通;所述锲块插入所述斜向连通孔内,可将穿过所述斜向连通孔的纤维带卡设在所述斜向连通孔内。上述纤维带端部锚固件,由于在锚固钢板相对的两个侧面上分别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当纤维带施加预应力后,锲块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向斜向连通孔内滑动,使纤维带和锲块的挤压更牢固,使纤维带的锚固效果更好,不容易产生松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纤维带端部锚固件
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
,特别是涉及一种纤维带端部锚固件。
技术介绍
钢筋混凝土柱是建筑结构中非常重要的承重构件,由于设计不当、施工缺陷、结构老化、超荷服役、钢筋锈蚀、地震作用等原因,常会导致柱的承载力不足,要进行修补加固;此外,建筑物加层扩建、增加荷载等使用要求的改变,也需要对现有的钢筋混凝土柱进行加固补强。常用的钢筋混凝土柱加固方法包括扩大截面法、外包钢法、粘贴高性能纤维布(如CFRP)法等,粘贴高性能纤维布法由于施工较为方便,应用日益广泛。但粘贴纤维布法需表面打磨、倒角等工艺,现场施工劳动条件差,打磨质量、局部气泡等施工缺陷对加固效果影响显著,现场操作质量检查控制难度较高;并且,直接包裹加固不能有效利用纤维的高强度。目前也有人采用直接采用柔性预应力高性能条带缠绕加固混凝土柱的新思路,将纤维带按一定角度、间距连续缠绕在加固柱表面,两端锚固后,通过预应力张拉机具对纤维带进行张拉,使之产生预应力,纤维带中的预应力通过与柱的接触传给加固柱,对柱产生有效约束,从而提高柱的承载力。然而,实际操作时,发现使用常规的一侧凹槽贯通的锚固件与楔块对纤维带进行锚固,纤维带未施加预应力时,锚固良好;可是一旦纤维带施加预应力,对柱进行加固,纤维带会对楔块产生使之滑动的力,这种滑动在常规的一侧凹槽贯通的锚固件中表现为楔块的松弛,甚至掉落,使纤维带的锚固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使纤维带锚固效果较好的纤维带端部锚固件。一种纤维带端部锚固件,包括锚固钢板及锲块,所述锚固钢板相对的两个侧面上分别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通过斜向连通孔在所述锚固钢板内部斜向贯通;所述锲块插入所述斜向连通孔内,可将穿过所述斜向连通孔的纤维带卡设在所述斜向连通孔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纤维带端部锚固件安装在钢筋混凝土柱顶端时,所述第一凹槽位于所述锚固钢板第一侧面上部,所述第二凹槽位于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对的第二侧面下部,且所述第二侧面紧贴所述钢筋混凝土柱表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纤维带端部锚固件安装在钢筋混凝土柱底端时,所述第一凹槽位于所述锚固钢板第一侧面下部,所述第二凹槽位于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对的第二侧面上部,且所述第二侧面紧贴所述钢筋混凝土柱表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锲块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斜向连通孔的长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锚固钢板的高度为10~20cm;所述锚固钢板的厚度为10~20mm。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的深度都为3~5mm。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的高度为5~10cm,所述第二凹槽的高度为2~5cm。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斜向连通孔的两端边缘、所述第一凹槽边缘、所述第二凹槽边缘均进行倒角处理。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纤维带与所述锲块相接触的一面上粘合有薄钢板。上述纤维带端部锚固件,由于在锚固钢板相对的两个侧面上分别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当纤维带施加预应力后,锲块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向斜向连通孔内滑动,使纤维带和锲块的挤压更牢固,使纤维带的锚固效果更好,不容易产生松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锚固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锲块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安装在钢筋混凝土柱顶端的纤维带端部锚固件的工作示意图;图4纤维带加固钢筋混凝土柱后的结构示意图;图5纤维带锚固在钢筋混凝土柱顶端的纤维带端部锚固件中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的局部放大图;图7为纤维带锚固在钢筋混凝土柱底端的纤维带端部锚固件中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纤维带端部锚固件100,包括锚固钢板1及锲块2,锚固钢板1相对的两个侧面上分别设有第一凹槽3和第二凹槽4,第一凹槽3和第二凹槽4通过斜向连通孔5在锚固钢板1内部斜向贯通;锲块2插入斜向连通孔5内,可将穿过斜向连通孔5的纤维带6卡设在斜向连通孔5内。其中,锚固钢板1的高度为10~20cm;锚固钢板1的厚度为10~20mm。第一凹槽3的高度为5~10cm,第二凹槽4的高度为2~5cm。第一凹槽3的高度请参阅图3、5及6,纤维带端部锚固件100安装在钢筋混凝土柱顶端时,第一凹槽3位于锚固钢板1第一侧面11上部,第二凹槽4位于与第一侧面11相对的第二侧面12下部,且第二侧面12紧贴钢筋混凝土柱200表面。请参阅图7,纤维带端部锚固件100安装在钢筋混凝土柱底端时,第一凹槽3位于锚固钢板1第一侧面11下部,第二凹槽4位于与第一侧面11相对的第二侧面12上部,且第二侧面12紧贴钢筋混凝土柱200表面。其中,第一凹槽3、第二凹槽4的宽度都与纤维带6的宽度相适应,使纤维带6能够穿过第一凹槽3、第二凹槽4为准。第一凹槽3、第二凹槽4的宽度比纤维带6的宽度大2mm以上。第一凹槽3和第二凹槽4的深度都为3~5mm。优选的,第一凹槽3的高度为5~10cm,第二凹槽4的高度为2~5cm。由于锲块2从第一凹槽3插入斜向连通孔5内,所以第一凹槽3的高度优选的,斜向连通孔5的两端边缘、第一凹槽3边缘、第二凹槽4边缘均进行倒角处理。由于进行倒角处理,可以减少纤维带6与第一凹槽3、第二凹槽4及斜向连通孔5之间的钢铁摩擦导致的纤维带6磨损,提高纤维带6的使用寿命。请参阅图2~4,锲块2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斜向连通孔5的长度。锲块2锲头部22的纵截面尺寸小于斜向连通孔5的纵截面尺寸。将纤维带6穿过斜向连通孔5后,将锲块2插入斜向连通孔5内时,先将锲块2锲头部22插入斜向连通孔5内,敲击锲块2锲尾部21,使锲块2卡入斜向连通孔5中,实现锲块2对纤维带的锚固功能。其中,锲块2的宽度、斜向连通孔5的宽度都比纤维带6的宽度大2mm以上。优选的,纤维带6与锲块2相接触的一面上粘合有薄钢板7。因为纤维带6抗剪能力差,局部夹紧容易导致局部应力集中,引起过早脆断,因此本技术中,楔块2和纤维带6的接触面上粘合有薄钢板7,具有以下优点:1、由于有薄钢板7协助受拉,能够提高纤维带6和锲块2接触部位的抗拉强度;2、摩擦面为薄钢板7外表面和楔块2表面,避免锲块2与纤维带6表面直接摩擦,提高了纤维带6的使用寿命;3、薄钢板7与锲块2的平面接触可以有效缓解应力集中,纤维带6不易脆断。请参阅图5~7,在使用时,在钢筋混凝土柱200的上下两端都设有纤维带端部锚固件100,安装时,位于钢筋混凝土柱200顶端的纤维带端部锚固件的第二侧面12紧贴钢筋混凝土柱200表面,并使第二凹槽4位于第二侧面12下部,靠近钢筋混凝土柱200表面;位于钢筋混凝土柱200底端的纤维带端部锚固件的第二侧面12紧贴钢筋混凝土柱200表面,并使第二凹槽4位于第二侧面12上部。上述纤维带端部锚固件,由于在锚固钢板相对的两个侧面上分别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当纤维带施加预应力后,锲块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向斜向连通孔内滑动,使纤维带和锲块的挤压更牢固,使纤维带的锚固效果更好,不容易产生松动。请参阅图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纤维带端部锚固件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纤维带端部锚固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锚固钢板及锲块,所述锚固钢板相对的两个侧面上分别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通过斜向连通孔在所述锚固钢板内部斜向贯通;所述锲块插入所述斜向连通孔内,可将穿过所述斜向连通孔的纤维带卡设在所述斜向连通孔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纤维带端部锚固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锚固钢板及锲块,所述锚固钢板相对的两个侧面上分别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通过斜向连通孔在所述锚固钢板内部斜向贯通;所述锲块插入所述斜向连通孔内,可将穿过所述斜向连通孔的纤维带卡设在所述斜向连通孔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纤维带端部锚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带端部锚固件安装在钢筋混凝土柱顶端时,所述第一凹槽位于所述锚固钢板第一侧面上部,所述第二凹槽位于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对的第二侧面下部,且所述第二侧面紧贴所述钢筋混凝土柱表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纤维带端部锚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带端部锚固件安装在钢筋混凝土柱底端时,所述第一凹槽位于所述锚固钢板第一侧面下部,所述第二凹槽位于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对的第二侧面上部,且所述第二侧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爱明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市裕和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