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弹丸发射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5838611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18 15: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微弹丸发射系统,包括微弹丸发射器,微弹丸发射器固定于进给机构上,用于发射微型弹丸;进给机构,用于控制微弹丸发射器旋转,实现微弹丸的分组发射;充压装置,用于为微弹丸发射提供能量;测速拍照装置,用于测量发射之后的微弹丸的出膛速度,及验证微弹丸是否发射成功;控制系统,用于控制或监测微弹丸发射器、进给系统、充压装置和测速拍照装置的正常工作。通过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微弹丸发射系统可以将微小弹丸按一定速度发射到试验目标区域内,可用于研究微小颗粒在电场、磁场、核辐射场等特殊辐射场中的运动、碰撞、及相互作用等特性,也可用于研究材料的抗微小弹丸冲击特性等试验,具有可发射微小弹丸、结构简单、易于操作等优点。

A micro projectile launching system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micro projectile launch system, including micro projectile launcher, a projectile launcher is fixed on the micro feed mechanism, for the launch of the micro projectile; feeding mechanism, used to control the micro rotating projectile launcher, packet micro projectile fired; pressurized device, used to provide energy for the micro projectile speed camera for the device; muzzle velocity of projectile micro measurement after launch, and verify whether the successful launch of the micro projectile; control system for normal operation control or monitoring micro projectile launcher, feeding system, pressure charging device and speed camera device. Through the micro projectile system of the invention can be a small projectile at a certain speed to launch test in the target area, can be used to study the micro particles in electric field, magnetic field, nuclear radiation field special radiation field in motion, collision, and interaction characteristics, can also be used to study the resistance of the material micro projectile impact behavior test that has the advantage of launching micro projectile, simple structure and easy operation etc..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弹丸发射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弹丸发射
,尤其涉及一种微弹丸发射系统。
技术介绍
现今各种弹丸发射器多种多样,如各种枪支、火炮、坦克、一级轻气炮、二级轻气炮等等,这些发射器多用于发射直径较大的弹丸,目前尚未在公开发表的文献中见到用于高能辐射试验环境的(如核辐射场、强磁场、强电场)、可短间隔(弹丸间隔0.1秒内)、以一定速度(15-50m/s)、发射微小直径弹丸(弹丸直径0.05mm~0.1mm)的弹丸发射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微弹丸发射系统,用以解决上述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微弹丸发射系统,包括微弹丸发射器,用于连续发射预定数量的微型弹丸;进给机构,用于控制微弹丸发射器旋转,实现微弹丸的分组发射;充压装置,在发射前给微弹丸发射器充压,充压完毕后断开连接,用于为微弹丸发射提供能量,所述充压装置安装于地面或其他基座上;测速拍照装置,测速拍照装置设置于微弹丸发射器的出膛口,用于测量发射之后的微弹丸的出膛速度,及通过拍照验证微弹丸是否发射成功;控制系统,控制系统通过电缆连接于微弹丸发射器、进给机构、充压装置和测速拍照装置,用于控制或监测微弹丸发射器、进给系统、充压装置和测速拍照装置的正常工作。进一步地,所述微弹丸发射器包括弹托硬分离式挡块、双弹道燕尾槽炮体、三层硬分离式弹托、填弹孔盖、推拉式电磁开关、高压气室、燕尾槽炮体底座、电磁快速换位器和位置感应器;所述双弹道燕尾槽炮体具有第一弹道孔和第二弹道孔,且第一弹道孔的轴线与第二弹道孔的轴线平行,所述双弹道燕尾槽炮体通过燕尾槽与燕尾槽炮体底座滑动连接,滑动方向与第一弹道孔的轴线垂直,所述电磁快速换位器连接于双弹道燕尾槽炮体的侧面,用于控制双弹道燕尾槽炮体沿燕尾槽滑动;其中在双弹道燕尾槽炮体的第一弹道孔出口端依次设有位置感应器和弹托硬分离式挡块,在第一弹道孔的装弹端设有与第一弹道孔轴线垂直的推拉式电磁开关,所述高气压室通过高压软管连接于第一弹道孔的装弹端,在所述推拉式电磁开关)和装弹端之间的第一弹道孔上还设有填弹孔盖,在所述第一弹道孔内装有三层硬分离式弹托;在双弹道燕尾槽炮体的第二弹道孔出口端依次设有位置感应器和弹托硬分离式挡块,在第二弹道孔的装弹端设有与第二弹道孔轴线垂直的推拉式电磁开关,所述高气压室通过高压软管连接于第二弹道孔的装弹端,在所述推拉式电磁开关和装弹端之间的第二弹道孔上还设有填弹孔盖,在所述第二弹道孔内装有三层硬分离式弹托。进一步地,所述双弹道燕尾槽炮体的第一弹道孔及其内部结构与第二弹道孔及其内部结构完全相同。进一步地,所述三层硬分离式弹托包括弹托体、缓冲层和弹托底座,所述弹托体为圆柱形,沿弹托体的轴线设有通孔,所述微弹丸置于所述通孔内,在通孔的一端设有预定倒角,在弹托体的倒角端依次粘接缓冲层和弹托底座。进一步地,所述预定倒角的范围为0°至°,所述预定倒角指的是倒角斜边与所述通孔轴线的夹角。进一步地,所述推拉式电磁开关的开关作动杆端部设有开关通气孔,所述开关通气孔的轴线与第一弹道孔的轴线平行。进一步地,所述进给机构包括伺服电机、传动皮带、减速箱、分度盘,所述伺服电机为进给机构的动力源,所述伺服电机与减速箱通过传动皮带连接,所述减速箱伸出有传动轴,传动轴固定于所述分度盘的中心,所述微弹丸发射器固定于分度盘上,通过分度盘的旋转实现微弹丸发射器的分组发射。进一步地,分度盘为正十边形结构,在每条边上固定一个微弹丸发射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微弹丸发射系统为微弹丸发射试验的输入端,将微小弹丸按一定速度发射到试验目标区域内,可用于研究微小颗粒在电场、磁场、核辐射场等特殊辐射场中的运动、碰撞、及相互作用等特性,也可用于研究材料的抗微小弹丸冲击特性等试验,具有可发射微小弹丸、结构简单、易于操作等优点。附图说明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微弹丸发射系统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微弹丸发射器结构剖面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微弹丸发射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三层硬分离式弹托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三层硬分离式弹托结的预定倒角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推拉式电磁开关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电磁快速换位器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进给机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分度盘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充压装置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控制系统操作面板示意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控制1#微弹丸发射器的操作面板示意图。其中,1、微弹丸发射器11、弹托硬分离式挡块12、双弹道燕尾槽炮体13、三层硬分离式弹托14、填弹孔盖15、推拉式电磁开关16、高气压室17、燕尾槽炮体底座18、电磁快速换位器19、位置感应器131、弹托体132、缓冲层133、弹托底座134、微弹丸151、开关通气孔152、开关作动杆153、开关限位挡块154、开关缓冲弹簧155、开关电磁铁156、开关电源181、换位器连接孔182、换位器作动杆183、换位器限位挡块184、换位器作缓冲弹簧185、换位器电磁铁186、换位器电源2、进给机构21、伺服电机22、传动皮带23、减速箱24、分度盘3、充压装置31、高压气罐32、闸阀33、节流阀34、单向阀35、压力表36、减压阀37、放气阀4、测速拍照装置5、控制系统6、试验目标区域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型的,旨在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型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下面以本专利技术一具体实施例的微弹丸发射系统做详细介绍,其技术指标如表1所示,表1:微弹丸发射系统技术指标项目参数要求发射物体材质氮化物、聚苯乙烯、钢、钨、钛、钼、铝、铁、镍等微粒形状球形微粒尺寸直径:0.05mm~1.0mm飞行速度15-50m/s连续发射微粒数目连续发射2粒,2粒弹丸的时间间隔小于0.1秒。最大发射组数每组发射2粒,可间隔发射10组弹丸,间隔时间不大于6秒。弹丸飞行环境真空,真空度约10-4左右试验场环境室温洁净场环境,核辐射场环境,强电场、磁场等极端环境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微弹丸发射系统包括微弹丸发射器、进给机构、充压装置、测速拍照装置和控制系统,其各个系统的组成、技术方案及工作过程如下:1、微弹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微弹丸发射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微弹丸发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微弹丸发射器(1),所述微弹丸发射器(1)用于连续发射预定数量的微型弹丸;进给机构(2),用于控制微弹丸发射器旋转,实现微弹丸的分组发射;充压装置(3),在发射前给微弹丸发射器充压,充压完毕后断开连接,用于为微弹丸发射提供能量,所述充压装置(3)安装于地面或其他基座上;测速拍照装置(4),测速拍照装置设置于微弹丸发射器的出膛口,用于测量发射之后的微弹丸的出膛速度,及通过拍照验证微弹丸是否发射成功;控制系统(5),控制系统通过电缆连接于微弹丸发射器、进给机构、充压装置和测速拍照装置,用于控制或监测微弹丸发射器、进给系统、充压装置和测速拍照装置的正常工作。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弹丸发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微弹丸发射器(1),所述微弹丸发射器(1)用于连续发射预定数量的微型弹丸;进给机构(2),用于控制微弹丸发射器旋转,实现微弹丸的分组发射;充压装置(3),在发射前给微弹丸发射器充压,充压完毕后断开连接,用于为微弹丸发射提供能量,所述充压装置(3)安装于地面或其他基座上;测速拍照装置(4),测速拍照装置设置于微弹丸发射器的出膛口,用于测量发射之后的微弹丸的出膛速度,及通过拍照验证微弹丸是否发射成功;控制系统(5),控制系统通过电缆连接于微弹丸发射器、进给机构、充压装置和测速拍照装置,用于控制或监测微弹丸发射器、进给系统、充压装置和测速拍照装置的正常工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弹丸发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弹丸发射器包括弹托硬分离式挡块(11)、双弹道燕尾槽炮体(12)、三层硬分离式弹托(13)、填弹孔盖(14)、推拉式电磁开关(15)、高压气室(16)、燕尾槽炮体底座(17)、电磁快速换位器(18)和位置感应器(19);所述双弹道燕尾槽炮体(12)具有第一弹道孔和第二弹道孔,且第一弹道孔的轴线与第二弹道孔的轴线平行,所述双弹道燕尾槽炮体(12)通过燕尾槽与燕尾槽炮体底座(17)滑动连接,滑动方向与第一弹道孔的轴线垂直,所述电磁快速换位器(18)连接于双弹道燕尾槽炮体(12)的侧面,用于控制双弹道燕尾槽炮体(12)沿燕尾槽滑动;其中在双弹道燕尾槽炮体(12)的第一弹道孔出口端依次设有位置感应器(19)和弹托硬分离式挡块(11),在第一弹道孔的装弹端设有与第一弹道孔轴线垂直的推拉式电磁开关(15),所述高气压室(16)通过高压软管连接于第一弹道孔的装弹端,在所述推拉式电磁开关(15)和装弹端之间的第一弹道孔上还设有填弹孔盖(14),在所述第一弹道孔内装有三层硬分离式弹托(13);在双弹道燕尾槽炮体(12)的第二弹道孔出口端依次设有位置感应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海波雷腾李宝珠张帅闫永丽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