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增强PP‑R纳米抗菌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828195 阅读:1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15 17: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纤维增强PP‑R纳米抗菌管,其包括有一内层、一中内层、一中外层、一外层,所述中内层包覆所述内层的外表面,所述中外层包覆所述中内层的外表面,所述外层包覆所述中外层的外表面,且所述内层、所述中内层、所述中外层、所述外层之间一体成型;所述内层的材料为无规共聚聚丙烯抗菌复合材料,所述中内层和所述外层的材料均为无规共聚聚丙烯材料,所述中外层的材料为纤维增强无规共聚聚丙烯复合材料。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良好的弯曲强度和悬臂梁缺口冲击强度,防止管材的低温脆性,且具有很好的抗菌性能。同时,提高了耐低温冲击性能,也提高了耐高温静液压强度和静液压状态下热稳定性,使用寿命长。

Fiber reinforced PP R nano tub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fiber reinforced PP R nano tube, which comprises a layer, a layer, a layer and an outer layer, the inner layer covering the outer surface of the inner layer, the outer layer is coated with the outer surface of the inner layer, the outer layer of the outer layer coating the outer surface and the inner layer, the inner layer and the outer layer between the outer layer and the inner layer is integrally molded; material for Atactic Polypropylene antibacterial composite material, the inner layer and the outer layer of the material are atactic polypropylene material, the outer layer the materials for fiber reinforced polypropylene random copolymer composites. The utility model has good bending strength and impact strength of the cantilever beam gap, prevents the brittleness of the pipe material at low temperature, and has good antibacterial property. At the same time, improve the low-temperature impact resistance performance, but also improve the thermal stability of high temperature strength of hydraulic and hydrostatic condition, long service lif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纤维增强PP-R纳米抗菌管
本技术涉及一种纤维增强PP-R纳米抗菌管。
技术介绍
无规共聚聚丙烯纳米抗菌管(即:PP-R纳米抗菌管)因其具备良好的耐高温静液压和抗菌性能,广泛应用于建筑物内冷热水管道系统。但由于无规共聚聚丙烯材料(即:PP-R材料)的分子量及其分布等微观结构,决定了PP-R纳米抗菌管在低温时表现出一定的脆性,建筑给水聚丙烯管道工程技术规范GB/T50349-2005中特别提到:“在冬季施工时,应注意PP-R管的低温脆性”,所以当温度低于0℃应停止施工,或PP-R纳米抗菌管用于室外时要做好防冻保护措施。这样既给施工带来困难,又限制了应用范围。为克服PP-R纳米抗菌管的低温脆性,现有技术是在PP-R材料中加入一定比例的增韧剂。众所周知,增韧剂在提高低温状态下PP-R纳米抗菌管的柔韧性,增加抗冲击力,防止易碎易裂的同时,降低了PP-R纳米抗菌管的静液压强度和静液压状态下热稳定性。研究表明,含有增韧剂的PP-R纳米抗菌管很难达到静液压试验中95℃,1000h,3.5Mpa无破裂、无渗漏的要求,更达不到静液压状态下热稳定性试验中110℃,8760h,1.9Mpa无破裂、无渗漏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因在改善PP-R纳米抗菌管低温脆性时引起管材静液压强度和静液压状态下热稳定性降低,使用寿命缩短等缺陷,提供一种纤维增强PP-R纳米抗菌管。本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种纤维增强PP-R纳米抗菌管,其特点在于,其包括有一内层、一中内层、一中外层、一外层,所述中内层包覆所述内层的外表面,所述中外层包覆所述中内层的外表面,所述外层包覆所述中外层的外表面,且所述内层、所述中内层、所述中外层、所述外层之间一体成型;所述内层的材料为无规共聚聚丙烯抗菌复合材料,所述中内层和所述外层的材料均为无规共聚聚丙烯材料,所述中外层的材料为纤维增强无规共聚聚丙烯复合材料。较佳地,所述外层的厚度为0.6~2.4mm。较佳地,所述中外层的厚度为0.6~2.2mm。较佳地,所述中内层的厚度为0.8~2.7mm。较佳地,所述内层的厚度为0.2~0.4mm。较佳地,所述外层的厚度为0.8mm,所述中外层的厚度为0.9mm,所述中内层的厚度为1.0mm,所述内层的厚度为0.3mm。较佳地,所述外层的厚度为1.0mm,所述中外层的厚度为1.1mm,所述中内层的厚度为1.3mm,所述内层的厚度为0.3mm。较佳地,所述外层的厚度为1.2mm,所述中外层的厚度为1.4mm,所述中内层的厚度为1.5mm,所述内层的厚度为0.3mm。较佳地,所述外层的厚度为1.6mm,所述中外层的厚度为1.7mm,所述中内层的厚度为2.2mm,所述内层的厚度为0.3mm。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技术各较佳实例。本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1)本技术中所述外层和所述中内层的材料均采用无规共聚聚丙烯材料,具有良好的耐高温静液压性能。(2)本技术中所述中外层的材料采用纤维增强无规共聚聚丙烯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弯曲强度和悬臂梁缺口冲击强度,防止管材的低温脆性。(3)本技术中所述内层的材料采用无规共聚聚丙烯抗菌复合材料,具有很好的抗菌性能。(4)本技术中所述内层、所述中内层、所述中外层、所述外层之间采用一体成型方式,具有很好的融合性,提高了纤维增强PP-R纳米抗菌管的耐低温冲击性能,同时也提高了耐高温静液压强度和静液压状态下热稳定性,使用寿命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1-4的纤维增强PP-R纳米抗菌管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外层1中外层2中内层3内层4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技术,但并不因此将本技术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纤维增强PP-R纳米抗菌管,其包括有内层4、中内层3、中外层2、外层1,内层4的材料为无规共聚聚丙烯抗菌复合材料(即:PP-R抗菌复合材料),使得内层4具有很好的抗菌性能。中内层3和外层1的材料均为无规共聚聚丙烯材料(即:PP-R材料),使得中内层3和外层1具有良好的耐高温静液压性能。中外层2的材料为纤维增强无规共聚聚丙烯复合材料(即:纤维增强PP-R复合材料),使得中外层2具有良好的弯曲强度和悬臂梁缺口冲击强度,防止管材的低温脆性。其中,中内层3包覆内层4的外表面,中外层2包覆中内层3的外表面,外层1包覆中外层2的外表面,且内层4、中内层3、中外层2、外层1之间一体成型。优选地,内层4、中内层3、中外层2、外层1之间一次共挤成型。使得内层4、中内层3、中外层2、外层1之间具有很好的融合性,提高了纤维增强PP-R纳米抗菌管的耐低温冲击性能,同时也提高了耐高温静液压强度和静液压状态下热稳定性,使用寿命长。在本实施例中,根据PPR管材国家标准(即:GB/T18742.2-2002)对纤维增强PP-R纳米抗菌管的厚度设置为,外层1的厚度为0.8mm,中外层2的厚度为0.9mm,中内层3的厚度为1.0mm,内层4的厚度为0.3mm。实施例2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2中的纤维增强PP-R纳米抗菌管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相同部分不再复述,仅对不同之处作说明。不同之处为,根据PPR管材国家标准(即:GB/T18742.2-2002)对纤维增强PP-R纳米抗菌管的厚度设置为,外层1的厚度为1.0mm,中外层2的厚度为1.1mm,中内层3的厚度为1.3mm,内层4的厚度为0.3mm。实施例3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3中的纤维增强PP-R纳米抗菌管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相同部分不再复述,仅对不同之处作说明。不同之处为,根据PPR管材国家标准(即:GB/T18742.2-2002)对纤维增强PP-R纳米抗菌管的厚度设置为,外层1的厚度为1.2mm,中外层2的厚度为1.4mm,中内层3的厚度为1.5mm,内层4的厚度为0.3mm。实施例4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4中的纤维增强PP-R纳米抗菌管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相同部分不再复述,仅对不同之处作说明。不同之处为,根据PPR管材国家标准(即:GB/T18742.2-2002)对纤维增强PP-R纳米抗菌管的厚度设置为,外层1的厚度为1.6mm,中外层2的厚度为1.7mm,中内层3的厚度为2.2mm,内层4的厚度为0.3mm。当然,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根据PPR管材国家标准(即:GB/T18742.2-2002)对纤维增强PP-R纳米抗菌管的厚度设置为,外层1的厚度选择范围为0.6~2.4mm;中外层2的厚度选择范围为0.6~2.2mm;中内层3的厚度选择范围为0.8~2.7mm;内层4的厚度选择范围为0.2~0.4mm。在上述实施例中,内层4的无规共聚聚丙烯抗菌复合材料、中内层3和外层1的无规共聚聚丙烯材料、中外层2的纤维增强无规共聚聚丙烯复合材料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材料,比如无规共聚聚丙烯材料可以为韩国晓星公司的R200P,无规共聚聚丙烯抗菌复合材料与申请号ZL201310010040.X专利技术专利中的无规共聚聚丙烯复合材料一致,纤维增强无规共聚聚丙烯复合材料可以是性能必须符合行业标准CJ/T25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50/201621142575.html" title="纤维增强PP‑R纳米抗菌管原文来自X技术">纤维增强PP‑R纳米抗菌管</a>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纤维增强PP‑R纳米抗菌管,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有一内层、一中内层、一中外层、一外层,所述中内层包覆所述内层的外表面,所述中外层包覆所述中内层的外表面,所述外层包覆所述中外层的外表面,且所述内层、所述中内层、所述中外层、所述外层之间一体成型;所述内层的材料为无规共聚聚丙烯抗菌复合材料,所述中内层和所述外层的材料均为无规共聚聚丙烯材料,所述中外层的材料为纤维增强无规共聚聚丙烯复合材料。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纤维增强PP-R纳米抗菌管,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有一内层、一中内层、一中外层、一外层,所述中内层包覆所述内层的外表面,所述中外层包覆所述中内层的外表面,所述外层包覆所述中外层的外表面,且所述内层、所述中内层、所述中外层、所述外层之间一体成型;所述内层的材料为无规共聚聚丙烯抗菌复合材料,所述中内层和所述外层的材料均为无规共聚聚丙烯材料,所述中外层的材料为纤维增强无规共聚聚丙烯复合材料。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纤维增强PP-R纳米抗菌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的厚度为0.6~2.4mm。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纤维增强PP-R纳米抗菌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外层的厚度为0.6~2.2mm。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纤维增强PP-R纳米抗菌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内层的厚度为0.8~2.7mm。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纤维增强PP-R纳米抗菌管,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纶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上丰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