挡风聚热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742452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02 13: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挡风聚热圈,供炉具、燃气灶具在明火加热时作为挡风聚热使用。包括展开呈带状、收拢呈圈状的挡风聚热圈本体,在挡风聚热圈本体内壁间隔设有多个厚度相等的内凸部件,挡风聚热圈本体上设有可调节挡风聚热圈直径的装置,该装置包括开设于挡风聚热圈本体的外端的一通孔、由该挡风聚热圈本体的内端起开设的调节长孔、调节螺栓和螺母,调节螺栓穿过调节长孔和通孔并旋接螺母,该调节长孔的长度使其能调节挡风聚热圈的直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适应不同直径的加热容器,聚热圈本体的底面底于位于其中的加热容器的底面,产生拢热、防风作用;且两者之间形成拢火通道的空间,延长明火燃烧行程,使加热容器外侧壁受热,起到拢火拢热效果。

Wind trap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wind proof heat collecting ring, which is used as a wind collector for heating stoves and a gas cooker when heated by an open flame. Including strip and folded coiled structure windshield heat collecting ring body, inner convex parts in the wind heat collecting ring the inner wall is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spaced equal thickness, device can adjust the diameter of the wind heat with wind heat collecting ring body, the device comprises a heat collecting ring arranged on the windshield body outer end a through hole, the wind heat collecting ring body inner end of the adjusting holes, adjusting bolts and nuts are opened, the adjusting bolt passes through the through hole and adjusting long hole screwed nut, the adjusting long hole length so that it can adjust the wind heat collecting ring diameter. The utility model can adapt to the different diameter of the heating container, heat collecting ring and the bottom of the body in the bottom of the heating container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bottom surface, produce heat, wind up; a fire channel space form and between the two, prolong the fire stroke, the lateral wall of a heating container, a fire to heat up effe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挡风聚热圈
本技术涉及一种挡风聚热圈,供炉具、燃气灶具在明火加热时作为挡风聚热使用,属于炉具、燃气灶具的附件

技术介绍
现有的明火加热锅具,直燃式燃烧行程短且锅具受热面积小,明火高度上限为明火所接触锅具的底部,当火势旺时,由于现有锅具本身的结构缺陷,锅具除其底部以外的地方几乎未受明火加热,热量大量散发到锅具之外的周围环境中,热利用率低,由于现有锅具受热面积小,且锅具的底部没有拢火燃烧措施,故余热未得到充分聚集利用,当遇到刮风天气或是在野外使用时影响尤为明显,造成作业时间长,热效率低,尤其是当使用大炉头长火焰供热时,燃烧火焰甚至还会向喷向锅具底部一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锅具采用的短燃烧行程所产生大量浪费能源的问题而提供一种挡风聚热圈,该挡风聚热圈配合炉具、燃气灶具使用时能延长燃烧行程,增大受热容器的受热面积,充分利用余热、尾火,拢热、防风显著,降低热能损耗,从而达到节省能源的目的。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挡风聚热圈,包括展开呈带状、收拢呈圈状的挡风聚热圈本体,在挡风聚热圈本体内壁间隔设有多个厚度相等的内凸部件,所述挡风聚热圈本体上设有可调节挡风聚热圈直径的装置。上述调节挡风聚热圈直径的装置包括开设于挡风聚热圈本体的外端的一通孔、调节长孔、调节螺栓和螺母,所述调节长孔是由该挡风聚热圈本体的内端起沿此挡风聚热圈本体的带长开设形成的,所述调节螺栓穿过调节长孔和通孔并旋接螺母,该调节长孔的长度使其能调节挡风聚热圈的直径。各内凸部件均具有允许调节螺栓的头部通过的豁口。在上述挡风聚热圈本体上还间隔设有火焰观察孔。当本技术在燃气灶上使用时,火焰观察孔用于观察燃烧状态,一旦熄火情况出现时液化气不会闷在其中。本技术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本技术可适应不同直径的加热容器,当本技术安装到了生物质炉具上时,调节挡风聚热圈本体,使其内壁夹持固定于生物质炉具的外壁顶部位置,圆柱形加热容器搁置于该生物质炉具的搁脚上,由于常见搁脚高出生物质炉具顶部,则加热容器不但位于挡风聚热圈本体之内,而且挡风聚热圈本体的底面底于加热容器的底面,本技术由此产生拢热、防风作用,接触加热容器底中央的火焰由于受本技术的保护而不再被吹散;当火势超旺时,挡风聚热圈本体内壁与加热容器外侧壁之间形成了拢火通道的空间,即窜出加热容器底面的火焰、热流因与挡风聚热圈本体内壁碰撞而发生转向并上窜到上述空间,并沿着此空间向上流动,明火高度限制小,延长了燃烧行程,确保燃烧充分,使加热容器外侧壁受热,大大地节省了能源,减少了烹饪作业时间,起到了很好的拢火拢热效果,热能不再扩散到周围环境中,因而热损耗小,挡风聚热圈本体对操作者而言还起到隔热作用。当本技术安装到了燃气灶上时,调节挡风聚热圈本体,使其内壁夹持固定于圆柱形加热容器下部的外壁上,而挡风聚热圈本体则搁置于燃气灶台面上或者是搁置于燃气灶的搁脚上,当聚热圈本体的底面底于加热容器的底面,且加热容器位于挡风聚热圈本体之内,本技术由此产生拢热、防风作用,接触加热容器底中央的火焰由于受本技术的保护而不再被吹散;且当火势超旺时,挡风聚热圈本体内壁与加热容器外侧壁之间形成了拢火通道的空间,即窜出加热容器底面的火焰、热流因与挡风聚热圈本体内壁碰撞而发生转向并上窜到上述空间,并沿着此空间向上流动,明火高度限制小,延长了燃烧行程,确保燃烧充分,使加热容器外侧壁受热,大大地节省了能源,减少了烹饪作业时间,起到了很好的拢火拢热效果,热能不再扩散到周围环境中,因而热损耗小,挡风聚热圈本体对操作者而言还起到隔热作用。当加热容器为炒锅时,挡风聚热圈本体直接搁置于燃气灶的灶台面上,并将炒锅搁置于挡风聚热圈本体的顶缘上即可,挡风聚热圈本体起到可靠固定炒锅的作用,防止炒锅侧翻伤人。本技术尤其适用于刮风天气或是在野外场合使用。【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就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展开状态图(除去调节螺栓和螺母);图4是本技术在燃气灶上与高压锅配合的使用状态图;图5是本技术在燃气灶上与炒锅配合的使用状态图;图6是本技术在炉具上与高压锅配合的使用状态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2、3所示,是本技术的较佳的实施例。挡风聚热圈,包括展开呈带状、收拢呈圈状的挡风聚热圈本体1,在挡风聚热圈本体1内壁间隔设有多个厚度相等的内凸部件4,挡风聚热圈本体1上设有可调节挡风聚热圈直径的装置。挡风聚热圈本体1的高度不限。由于各内凸部件4的厚度相等,使各内凸部件4到挡风聚热圈中心的距离大致相等。调节挡风聚热圈直径的装置包括开设于挡风聚热圈本体1的外端的一通孔10、调节长孔11、调节螺栓2和螺母3,调节长孔11是由该挡风聚热圈本体1的内端起沿此挡风聚热圈本体1的的长度方向开设形成的,调节螺栓2穿过调节长孔11和通孔10并旋接螺母3,该调节长孔11的长度使其能调节挡风聚热圈的直径。各内凸部件4均具有允许调节螺栓2的头部通过的豁口40。豁口40朝向挡风聚热圈本体1的内壁。各内凸部件4设置豁口40后,在调节挡风聚热圈直径时,方便调节螺栓2的头部由豁口40通过。在挡风聚热圈本体上还间隔设有火焰观察孔12。在挡风聚热圈本体上设有凸出其外壁的捏手5。具体实施时,捏手5是固设于挡风聚热圈本体1上的螺栓、螺母结构。捏手5的设置,方便快捷调节挡风聚热圈直径,即一只手握住捏手5,另一手移动调节螺栓2。请结合图4所示,当高压锅6搁置于燃气灶8的搁脚81上使用时,调节好本技术的直径并使其固定于高压锅6的下部即可。请结合图5所示,当炒锅7搁置于燃气灶8的搁脚81上使用时,调节好本技术的直径并使其固定于炒锅7的下部,且使本技术的底缘直接搁置于燃气灶8的灶台面上即可。请结合图6,当高压锅6搁置于炉具9顶面上使用时,调节好本技术的直径并使其固定于高压锅6的下部即可。使用时,打开炉具9的炉膛91,将木柴等生物质燃料放进炉膛91后搁置于炉膛91的炉栅(未图示)上,然后点燃便可,空气则是由炉膛91进入,火焰冲刷高压锅6底面后所形成的热流顺着本技术与高压锅6之间的空间行进,生成的最终废气由本技术顶部排出,当火势超旺时,延伸出高压锅6底面边缘的火焰上窜到上述空间内。上述调节挡风聚热圈直径的装置仅作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故不能以此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即依本技术申请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于本技术专利涵盖的范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挡风聚热圈

【技术保护点】
一种挡风聚热圈,其特征在于:包括展开呈带状、收拢呈圈状的挡风聚热圈本体,在挡风聚热圈本体内壁间隔设有多个厚度相等的内凸部件,所述挡风聚热圈本体上设有可调节挡风聚热圈直径的装置,所述调节挡风聚热圈直径的装置包括开设于挡风聚热圈本体的外端的一通孔、调节长孔、调节螺栓和螺母,所述调节长孔是由该挡风聚热圈本体的内端起沿此挡风聚热圈本体的带长开设形成的,所述调节螺栓穿过调节长孔和通孔并旋接螺母,该调节长孔的长度使其能调节挡风聚热圈的直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挡风聚热圈,其特征在于:包括展开呈带状、收拢呈圈状的挡风聚热圈本体,在挡风聚热圈本体内壁间隔设有多个厚度相等的内凸部件,所述挡风聚热圈本体上设有可调节挡风聚热圈直径的装置,所述调节挡风聚热圈直径的装置包括开设于挡风聚热圈本体的外端的一通孔、调节长孔、调节螺栓和螺母,所述调节长孔是由该挡风聚热圈本体的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惠阳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惠文美炉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