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废气的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731217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01 02: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处理废气的结构,包括方形管道,方形管道内设置有隔板;隔板将方形管道的内腔分割为过滤腔和排放腔;还包括方形挡板,方形管道内壁上设置有滑动槽,方形挡板的前后端均设置有滑动柱;方形管道前后侧的道壁内还设置有调节腔,调节腔内设有第一活动盘;方形管道的管壁内开设有连通滑动槽与上腔的第一开口,第一活动盘的上端面连接有可穿过第一开口作用于滑动柱下端的顶杆组件;顶杆组件包括外筒和第二活动盘,第二活动盘上固连有顶杆;方形管道的道壁上设置有通气管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弹性件与顶杆组件的设置,可实现方形挡板的上下移动,从而实现废气流向的有效切换,具有操作简便、运行稳定及安全可靠的优点。

Structure for treating exhaust gas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waste gas treatment, including square pipe, square pipe is arranged in the baffle; divides the cavity into a square pipe filtering chamber and the discharge chamber; also comprises a square plate, a square pipe is arranged on the inner wall of the sliding groove, and the end is provided with a square plate sliding wall square pipe column; the front and rear side are arranged in the regulating chamber, adjusting the cavity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movable plate; a first opening is communicated with the upper cavity of the sliding groove open tube wall square pipe, the first movable plate upper end surface is connected through the push rod assembly is acting on the first opening at the lower end of the sliding column; the top rod assembly includes an outer cylinder and second disc, second disc activity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a push rod; the wall of the square pipe is provided with a ventilation pipe. The utility model can move up and down the square baffle plate through the setting of the elastic component and the top rod assembly, thereby realizing the effective switching of the flow direction of the waste gas, and having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operation, stable operation and safety and reliabili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处理废气的结构
本技术涉及处理废气的结构。
技术介绍
工业废气中通常含有大量粉尘,出于环境保护的需要,这些工业废气在排出前需要进行除尘处理。现有的除尘装置主要是设置在排气管道内的过滤腔,在废气通过过滤腔时吸附废气中的粉尘。废气在通过过滤腔时会遇到阻力,导致废气流量降低。目前,虽然已有除尘装置可通过导风结构调整废气流量,使其在需要紧急排气时满足大流量的排气需求。但是,该种除尘装置并不能对气体的流向进行简便及高效地切换,这样,不仅会影响对废气的除尘处理效果,也会影响对大流量废气的排放效果。同时,它亦容易造成过滤腔的堵塞,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即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处理废气的结构,通过弹性件与顶杆组件的设置,可实现方形挡板的上下移动,从而实现废气流向的有效切换,具有操作简便、运行稳定及安全可靠的优点。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处理废气的结构,包括左右两端均第一开口且中空设置的方形管道,方形管道内腔内横向设置有隔板,隔板的前后端均与方形管道的内壁相连,隔板的左右端均未与方形管道的内壁相连,隔板的左端与方形管道的内壁共同形成有第一通口,隔板的右端与方形管道的内壁共同形成有第二通口;隔板将方形管道的内腔分割为相对独立的过滤腔和位于过滤腔下方的排放腔,过滤腔内设有多个前后向设置且面积等于过滤腔截面面积的第一滤网;还包括前后向设置且可在方形管道内上下移动的方形挡板,方形挡板的右端面可与隔板的左端面相配合,方形管道前后侧的内壁上均设置有滑动槽,方形挡板的前后端均设置有可置入滑动槽且可与滑动槽滑动配合的滑动柱,两滑动槽的内壁上均设置有弹性件,弹性件作用于滑动柱的上端使得方形挡板的位置被配置为:方形挡板位于滑动槽的底端,方形挡板阻断排放腔且连通过滤腔;方形管道前后侧的道壁内还设置有位于滑动槽下方的调节腔,调节腔内设有横向设置且可在调节腔内上下移动的第一活动盘,第一活动盘将调节腔分割为上腔和位于上腔下方的下腔;方形管道的管壁内开设有连通滑动槽与上腔的第一开口,第一活动盘的上端面连接有可穿过第一开口作用于滑动柱下端的顶杆组件;顶杆组件包括下端开口且中空设置的外筒和横向设置于外筒内腔内的第二活动盘,外筒的上端开设有贯穿其内外壁的第二开口,外筒的下端固连于第一活动盘的上端面,第一活动盘上开设有贯穿其上下端面且宽度小于第二活动盘宽度的第三开口,第二活动盘上固连有可穿过第二开口作用于滑动柱下端的顶杆;方形管道的道壁上设置有与下腔连通的通气管道。本技术中,由于第一滤网的面积与过滤腔的截面面积相等,因而,过滤腔内能对通过的废气进行良好的除尘处理,但是相应地,过滤腔内会影响废气的流通速率。第一通口则为进入过滤腔内的进气口,第二通口则为流出过滤腔的出气口,管道的右端第一开口则为整个管道的排气口,无论是经过滤腔流出的废气还是从排放腔流出的废气均是从管道的右端第一开口处流通。第一滤网的下端可固连于隔板的上端面,隔板左右向的长度可根据过滤强度的需求而设置。为取材便捷,弹性件可采用压缩弹簧。应用时,方形管道的两端分别与输送工业废气的管道连接。当需要大流量排气时,则通过通气管道向下腔内持续输入高压气体,第一活动盘在高压气体的作用下则向上移动,从而带动顶杆组件也向上移动,进而作用于滑动柱的下端使得滑动柱能克服弹性件的作用向上移动,最终,使得方形挡板能向上移动,阻断过滤腔并连通排放腔,这时,从方形管道左端进入的废气则可通过排放腔流出排气口。由于没有第一滤网的阻断作用,因而,可保证此种排气方式的流量需求。当需要除尘时,则通过通气管道向下腔内吸气,由于负压的作用,第一活动盘则向下移动使得顶杆组件逐步向下移动,滑动柱则在弹性件的弹性作用下逐步复位至滑动槽的底端,这样,方形挡板又重新阻断排放腔且连通过滤腔,这时,从方形管道左端进入的废气,则从第一通口流进过滤腔,经过第一滤网后再从第二通口流出过滤腔,最后经方形管道的右端第一开口完成排气工作。其中,在零位状态时,也即方形导板在弹性件作用下阻断排放腔连通过滤腔时,第二活动盘位于外筒内腔的底部,相应地,顶杆也收缩于外筒内。当通过通气管道向下腔内输入高压气体时,先是第一活动盘受高压气体的作用带动外筒向上移动,在上移过程中,第二活动盘也将受高压气体的作用带动顶杆发生相对外筒的向上移动,随着高压气体的持续输入,外筒将上移至调节腔的高位,而顶杆也将上移至外筒内腔的高位处以向上作用滑动柱,使得方形导板能阻断过滤腔连通排放腔。可见,通过顶杆组件二段式的设置,可起到优化调节腔结构的作用,在实现同等长度的伸缩运动时,可将调节腔的纵向高度缩减约一半,相应地,顶杆的长度也将缩短至一半,这样,会提高整个顶杆组件运行的稳定性及可靠性。其中,滑动柱和滑动槽的配合,还可为方形挡板的上下移动提供良好的定位作用,防止其发生晃动,也可为方形挡板在阻断排放腔或者过滤腔时提供有力的支撑,而避免其发生位置偏移。为避免第二活动盘在上移过程中脱离外筒,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开口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活动盘的宽度。进一步地,所述排放腔内设有多个前后向设置且面积小于排放腔截面面积的第二滤网。由于第二滤网的面积小于排放腔的截面面积,因而它们并不会对废气的流通造成较大的阻力。如此设置,既可对通过排放腔的废气进行较弱的除尘处理,又可保证该腔的流通性能。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滤网和所述第二滤网均位于所述方形挡板的右侧。这样,即可通过方形挡板对废气的导向作用以实现对废气的除尘或者大流量的排放工作。为避免进入过滤腔或者排放腔后的废气从方形挡板与隔板之间的间隙流出,进一步地,所述隔板的左端面设置有弹性密封层。能提高方形挡板阻断过滤腔或者阻断排放腔的密封性能,进一步地,所述方形管道内壁的上端设置有可容纳所述方形挡板上端的上容纳槽,方形管道内壁的上端设置有可容纳方形挡板下端的下容纳槽。如此设置,方形挡板的上端或者下端可通过置入上容纳槽或者下容纳槽内以提高方形挡板阻断性能的稳定性。同时,当方形挡板阻断排放腔或者过滤腔时,通过上容纳槽或者下容纳槽的设置可改变方形挡板一端处于悬空的状态,这样,可避免方形挡板在受到废气冲击时发生晃动,进而提高运行的稳定性。为提高方形挡板上下移动的稳定性,进一步地,还包括前后端与所述方形管道内壁相连的限位条,限位条位于所述方形导板的左侧,且限位条的右端面与方形导板的左端面相配合。进一步地,所述滑动槽呈第一开口小且内腔大的设置。相应地,滑动柱应与滑动槽的内腔有相应的宽度,如此,便于弹性件和顶杆组件作用于滑动柱。综上所述,本技术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1、本技术应用时,只需向下腔内输入或者吸出高压气体,则可实现方形挡板的上下移动,从而实现对过滤腔或者排放腔的阻断,进而实现废气流向的有效切换,具有操作简便、运行稳定及安全可靠的优点。2、通过顶杆组件二段式的设置,可起到优化调节腔结构的作用,在实现同等长度的伸缩运动时,可将调节腔的纵向高度缩减约一半,相应地,顶杆的长度也将缩短至一半,这样,会提高整个顶杆组件运行的稳定性及可靠性。3、本技术中,通过滑动柱和滑动槽的配合,不仅可为方形挡板的上下移动提供良好的定位作用,防止其发生晃动,也可为方形挡板在阻断排放腔或者过滤腔时提供有力的支撑,而避免其发生位置偏移。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处理废气的结构

【技术保护点】
处理废气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左右两端均第一开口且中空设置的方形管道(1),方形管道(1)内腔内横向设置有隔板(2),隔板(2)的前后端均与方形管道(1)的内壁相连,隔板(2)的左右端均未与方形管道(1)的内壁相连,隔板(2)的左端与方形管道(1)的内壁共同形成有第一通口(3),隔板(2)的右端与方形管道(1)的内壁共同形成有第二通口(4);隔板(2)将方形管道(1)的内腔分割为相对独立的过滤腔(5)和位于过滤腔(5)下方的排放腔(6),过滤腔(5)内设有多个前后向设置且面积等于过滤腔(5)截面面积的第一滤网(7);还包括前后向设置且可在方形管道(1)内上下移动的方形挡板(9),方形挡板(9)的右端面可与隔板(2)的左端面相配合,方形管道(1)前后侧的内壁上均设置有滑动槽(10),方形挡板(9)的前后端均设置有可置入滑动槽(10)且可与滑动槽(10)滑动配合的滑动柱(11),两滑动槽(10)的内壁上均设置有弹性件(12),弹性件(12)作用于滑动柱(11)的上端使得方形挡板(9)的位置被配置为:方形挡板(9)位于滑动槽(10)的底端,方形挡板(9)阻断排放腔(6)且连通过滤腔(5);方形管道(1)前后侧的道壁内还设置有位于滑动槽(10)下方的调节腔(13),调节腔(13)内设有横向设置且可在调节腔(13)内上下移动的第一活动盘(14),第一活动盘(14)将调节腔(13)分割为上腔(15)和位于上腔(15)下方的下腔(16);方形管道(1)的管壁内开设有连通滑动槽(10)与上腔(15)的第一开口(17),第一活动盘(14)的上端面连接有可穿过第一开口(17)作用于滑动柱(11)下端的顶杆组件(18);顶杆组件(18)包括下端开口且中空设置的外筒(24)和横向设置于外筒(24)内腔内的第二活动盘(25),外筒(24)的上端开设有贯穿其内外壁的第二开口(26),外筒(24)的下端固连于第一活动盘(14)的上端面,第一活动盘(14)上开设有贯穿其上下端面且宽度小于第二活动盘(25)宽度的第三开口(27),第二活动盘(25)上固连有可穿过第二开口(26)作用于滑动柱(11)下端的顶杆(28);方形管道(1)的道壁上设置有与下腔(16)连通的通气管道(19)。...

【技术特征摘要】
1.处理废气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左右两端均第一开口且中空设置的方形管道(1),方形管道(1)内腔内横向设置有隔板(2),隔板(2)的前后端均与方形管道(1)的内壁相连,隔板(2)的左右端均未与方形管道(1)的内壁相连,隔板(2)的左端与方形管道(1)的内壁共同形成有第一通口(3),隔板(2)的右端与方形管道(1)的内壁共同形成有第二通口(4);隔板(2)将方形管道(1)的内腔分割为相对独立的过滤腔(5)和位于过滤腔(5)下方的排放腔(6),过滤腔(5)内设有多个前后向设置且面积等于过滤腔(5)截面面积的第一滤网(7);还包括前后向设置且可在方形管道(1)内上下移动的方形挡板(9),方形挡板(9)的右端面可与隔板(2)的左端面相配合,方形管道(1)前后侧的内壁上均设置有滑动槽(10),方形挡板(9)的前后端均设置有可置入滑动槽(10)且可与滑动槽(10)滑动配合的滑动柱(11),两滑动槽(10)的内壁上均设置有弹性件(12),弹性件(12)作用于滑动柱(11)的上端使得方形挡板(9)的位置被配置为:方形挡板(9)位于滑动槽(10)的底端,方形挡板(9)阻断排放腔(6)且连通过滤腔(5);方形管道(1)前后侧的道壁内还设置有位于滑动槽(10)下方的调节腔(13),调节腔(13)内设有横向设置且可在调节腔(13)内上下移动的第一活动盘(14),第一活动盘(14)将调节腔(13)分割为上腔(15)和位于上腔(15)下方的下腔(16);方形管道(1)的管壁内开设有连通滑动槽(10)与上腔(15)的第一开口(17),第一活动盘(14)的上端面连接有可穿过第一开口(17)作用于滑动柱(11)下端的顶杆组件(18);顶杆组件(1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建华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银盛模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