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体和锅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729522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30 21: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锅体和锅具,其中,锅体包括:外壳,具有两搭接端,外壳通过两搭接端相互搭接而呈环形设置;外壳罩,盖设于外壳的上端;底座,与外壳的下端对接;以及限位结构,设于外壳罩的下表面和底座的上表面之间,限位结构包括位于外壳外侧的第一限位部和位于外壳内侧的第二限位部,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相对夹持外壳的搭接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外壳罩的下表面和底座的上表面之间设置限位结构,该限位结构包括位于外壳外侧的第一限位部和位于外壳内侧的第二限位部,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相对夹持外壳的搭接处,从而保证了外壳的搭接处不会因为受外力挤压产生较大的形变而发生松脱,进而保证了外壳的美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锅体和锅具
本技术涉及烹饪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锅体和锅具。
技术介绍
电饭煲为常见的家用锅具,其包括外壳、罩设于外壳上端的外壳罩以及与外壳的下端对接的底座。通常锅体的外壳采用金属材料制成,即通过将金属的两相对端折弯后搭接而形成环形外壳。然而,在电饭煲运输过程中容易受到冲击,锅体的外壳受到很强的冲击力时,会导致外壳的搭接处受产生变形甚至裂开,进而导致电饭煲的外壳被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锅体,旨在避免锅体的外壳的搭接处出现松脱。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锅体,其包括:外壳,具有两搭接端,所述外壳通过两所述搭接端相互搭接而呈环形设置;外壳罩,盖设于所述外壳的上端;底座,与所述外壳的下端对接;以及,限位结构,设于所述外壳罩和所述底座之间,所述限位结构包括位于所述外壳外侧的第一限位部和位于所述外壳内侧的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相对夹持所述外壳的搭接处。优选地,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均自所述外壳罩的下表面向所述底座延伸;或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均自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向所述外壳罩延伸。优选地,所述第一限位部自所述外壳罩的下表面向所述底座延伸;所述第二限位部自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向所述外壳罩延伸。优选地,所述第一限位部自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向所述外壳罩延伸;所述第二限位部自所述外壳罩的下表面向所述底座延伸。优选地,所述底座的上表面设有向所述外壳罩延伸的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所述外壳罩的下表面设有向所述底座延伸的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优选地,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均自所述底座向所述外壳罩延伸,且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通过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和所述外壳罩的下表面的夹持而固定于所述外壳罩和所述底座之间。优选地,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均与所述外壳的搭接处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外壳的搭接处的间距为0~1mm,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外壳的搭接处的间距为0~1mm。优选地,所述第一限位部沿所述外壳的外表面延伸设置;所述第二限位部沿所述外壳的内表面延伸设置。优选地,所述第二限位部背向所述外壳的内表面的一侧凸设有向远离所述外壳的方向延伸的加强部。本技术还提出一种锅具,其包括锅盖、以及锅体;所述锅体包括:外壳,具有两搭接端,所述外壳通过两所述搭接端相互搭接而呈环形设置;外壳罩,盖设于所述外壳的上端;底座,与所述外壳的下端对接;以及,限位结构,设于所述外壳罩的下表面和所述底座的上表面之间,所述限位结构包括位于所述外壳外侧的第一限位部和位于所述外壳内侧的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相对夹持所述外壳的搭接处。本技术通过在外壳罩的下表面和底座的上表面之间设置限位结构,该限位结构包括位于外壳外侧的第一限位部和位于外壳内侧的第二限位部,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相对夹持外壳的搭接处,从而保证了外壳的搭接处不会因为受外力挤压产生较大的形变而发生松脱,进而保证了外壳的美观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锅体一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图2为图1中外壳罩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与外壳的搭接处一实施例的组装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与外壳的搭接处另一实施例的组装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与外壳的搭接处再一实施例的组装示意图;图7为图2中局部A的放大示意图;图8为图3中局部B的放大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锅体50第二限位部10外壳21第一限位筋20外壳罩31第二限位筋30底座11搭接处40第一限位部60加强部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为了避免锅体的外壳受挤压时产生形变,本技术提出一种新的锅体,请参照图1,图1示出了本技术的锅体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1,该锅体100包括外壳10、外壳罩20、底座30以及限位结构。上述外壳10具有两相对设置的搭接端,该外壳10通过两搭接端的搭接而呈环形设置。需要说明的是,外壳10的搭接处11受外力挤压时容易产生形变甚至裂开。请参照图2,上述外壳罩20呈环形设置,该外壳罩20的下表面凸设有呈沿外壳罩20的周向排布的多个第一限位筋21,多个第一限位筋21与上述外壳10的上端套接,进而使得上述外壳罩20固定至外壳10的上端。请参照图3,上述底座30与外壳10的下端对接,该底座30的上表面凸设有沿底座30的周向排布的多个第二限位筋31,多个第二限位筋31与上述外壳10的下端套接,以使得上述外壳10固定至底座30的上端。显然,上述外壳20还需要通过螺钉与上述外壳罩20和底座30固定连接,如此能够避免上述外壳10、外壳罩20以及底座30因受冲击而相互分离的问题发生。上述外壳罩20、外壳10与底座30共同围设形成供锅体100的内锅放置的壳体,锅体100的内锅自外壳罩20的中部放置于该壳体内。请参照图4至图6上述限位结构设于外壳罩20的下表面和底座30的上表面之间,该限位结构包括位于外壳10外侧的第一限位部40和位于外壳10内侧的第二限位部50,第一限位部40和第二限位部50相对设置,以夹持上述外壳10的搭接处11。上述外壳10的搭接处11受外力挤压时,由于受到第一限位部40和第二限位的限位,而无法发生形变,进而确保了外壳10受挤压时,外壳10的搭接处11不会因受力过大而出现松脱。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限位部40和第二限位部50的长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第一限位部40和第二限位部50的长度可以等于外壳罩20的下表面与底座30的上表面之间的间距,当然也可以大于或小于外壳罩20的下表面到底座30的上表面之间的间距,只要保证第一限位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锅体和锅具

【技术保护点】
一种锅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具有两搭接端,所述外壳通过两所述搭接端相互搭接而呈环形设置;外壳罩,盖设于所述外壳的上端;底座,与所述外壳的下端对接;以及,限位结构,设于所述外壳罩和所述底座之间,所述限位结构包括位于所述外壳外侧的第一限位部和位于所述外壳内侧的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相对夹持所述外壳的搭接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锅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具有两搭接端,所述外壳通过两所述搭接端相互搭接而呈环形设置;外壳罩,盖设于所述外壳的上端;底座,与所述外壳的下端对接;以及,限位结构,设于所述外壳罩和所述底座之间,所述限位结构包括位于所述外壳外侧的第一限位部和位于所述外壳内侧的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相对夹持所述外壳的搭接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均自所述外壳罩的下表面向所述底座延伸;或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均自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向所述外壳罩延伸。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自所述外壳罩的下表面向所述底座延伸;所述第二限位部自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向所述外壳罩延伸。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自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向所述外壳罩延伸;所述第二限位部自所述外壳罩的下表面向所述底座延伸。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上表面设有向所述外壳罩延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黎国柱朱传斌袁伟陈显怀陈伟吴育权付正庭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