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行星架式行星轮系钵苗移栽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706987 阅读:1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27 15: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行星架式行星轮系钵苗移栽机构。现有取苗和栽植一体的钵苗移栽机构只能以直接夹苗的方式取苗,对苗根有损伤;取苗和栽植通过两套机构实现,则整个机构比较复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主动链轮轴和中心轴通过轴承支承在动力驱动箱两端;固接在主动链轮轴上的主动链轮与固接在中心轴上的中心链轮通过链条连接;中心轴的两端对称设有两个主行星轮系,上副行星轮系和下副行星轮系分别设置在主行星轮系的两端;上副行星轮系固定有上栽植臂,下副行星轮系固定有下栽植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用一套机构实现入钵取土式取苗,并且在取秧阶段秧爪处于平动,可以保持钵土完整性;推秧段轨迹距离机构回转中心较远,使整个机构的工作高度升高。

Double planetary planetary gear train bowl seedling transplanting mechanism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double planetary planetary gear train bowl seedling transplanting mechanism. The existing seedling transplanting and planting integrated bowl seedling transplanting mechanism can only take seedlings in the way of directly clamping seedlings, and has damage to the seedling root; the seedlings and the planting are realized through two sets of mechanisms, and the whole mechanism is relatively complicated. The utility model and the drive sprocket axle center shaft supported by the bearing in the driving box is fixedly connected at both ends; a drive sprocket in drive sprocket shaft of the sprocket is connected with the center fixed on the central shaft through a chain; both ends of a central axis of symmetry with two main planetary gear train, vice planetary gear system and the lower side of planet gears are respectively arranged on both ends of the main planetary gear train; on the side of planetary gear train is fixed on the planting arm, the auxiliary planetary gear is fixed under the planting arm. The utility model uses a set of institutions into the bowl type soil seedling, and seedling stage of seedling claw in translation, can keep the pot soil integrity; seedling pushing mechanism of rotary center trajectory distance is far, the entire body of work heigh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行星架式行星轮系钵苗移栽机构
本技术属于农业机械领域,具体涉及适用于高速、大行距、取栽一体式钵苗移栽机的双行星架式行星轮系钵苗移栽机构。
技术介绍
目前,钵苗移栽机构大多分为两类:一类是使用一套单行星架两级不等速齿轮传动机构实现取苗和栽植,根据夹苗位置的不同有分为夹苗式和夹钵式,其中夹苗式这易于造成对苗株底部茎杆的损伤,不适合苗茎比较脆弱的作物移栽;而夹钵式虽然可以减少苗爪对损伤,但苗爪伸入钵盘距离较大使推苗段轨迹距离机构回转中心较近,导致整个机构距离地面过近,不利于投苗;另一类是对取苗和植苗动作分成两套机构来实现,一套机构用来实现入钵夹土取苗,而另一套机构实现栽植,整个机构比较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双行星架式行星轮系钵苗移栽机构,使用一套机构实现入钵取土式取苗,并且其推秧段轨迹距离机构回转中心较远,使整个机构的工作高度升高,改善机构工作环境。本技术包括动力驱动箱、主动链轮轴、主动链轮、链条、中心链轮、中心轴、主行星轮系、上副行星轮系、下副行星轮系、上栽植臂和下栽植臂;所述的主动链轮轴和中心轴通过轴承支承在动力驱动箱两端;固接在主动链轮轴上的主动链轮与固接在中心轴上的中心链轮通过链条连接;所述中心轴的两端对称设有两个主行星轮系,主行星轮系的两端分别设置上副行星圆齿轮系和下副行星圆齿轮系;上副行星圆齿轮系设有上栽植臂;下副行星轮系设有下栽植臂;上栽植臂和下栽植臂的结构完全相同。所述的主行星轮系包括主齿轮箱、中心非圆齿轮、下中间轴、下第一中间非圆齿轮、下第二中间非圆齿轮、上中间轴、上第一中间非圆齿轮、上第二中间非圆齿轮、下行星轴、上行星轴、下行星第一非圆齿轮、下行星第二非圆齿轮、上行星第一非圆齿轮和上行星第二非圆齿轮;所述的主齿轮箱与中心轴固定;中心非圆齿轮空套在中心轴上,并通过主牙嵌式法兰与动力驱动箱固定;所述的下中间轴和上中间轴对称设置在中心轴两侧,且均与主齿轮箱铰接;上行星轴和下行星轴对称铰接在主齿轮箱两端;所述的上第一中间非圆齿轮、上第二中间非圆齿轮均固定在上中间轴上,下第一中间非圆齿轮、下第二中间非圆齿轮均固定在下中间轴上;所述中心非圆齿轮的两侧分别与下第一中间非圆齿轮和上第一中间非圆齿轮啮合;固定在上行星轴上的上行星第一非圆齿轮与上第一中间非圆齿轮啮合,空套在上行星轴上的上行星第二非圆齿轮与上第二中间非圆齿轮啮合;固定在下行星轴上的下行星第一非圆齿轮与下第一中间非圆齿轮啮合,空套在下行星轴上的下行星第二非圆齿轮与下第二中间非圆齿轮啮合。所述的上副行星轮系包括上副齿轮箱、上中心圆齿轮、上副行星轴和上副行星圆齿轮;所述的上副齿轮箱与上行星轴伸出主齿轮箱外的一端固定,并通过轴承支承在主齿轮箱上;上中心圆齿轮空套在上行星轴上,并与主行星轮系的上行星第二非圆齿轮固定;上副行星轴与上副齿轮箱铰接;所述的上中心圆齿轮与固定在上副行星轴上的上副行星圆齿轮啮合;上栽植臂的壳体与上副行星轴伸出上副齿轮箱外的一端固定;上栽植臂的凸轮与上副齿轮箱固定。所述的下副行星轮系包括下副齿轮箱、下中心圆齿轮、下副行星轴和下副行星圆齿轮;所述的下副齿轮箱与下行星轴伸出主齿轮箱外的一端固定,并通过轴承支承在主齿轮箱上;下中心圆齿轮空套在下行星轴上,并与主行星轮系的下行星第二非圆齿轮固定;下副行星轴与下副齿轮箱铰接;所述的下中心圆齿轮与固定在下副行星轴上的下副行星圆齿轮啮合;下栽植臂的壳体与下副行星轴伸出下副齿轮箱外的一端固定;下栽植臂的凸轮与下副齿轮箱固定。所述的下第一中间非圆齿轮与上第一中间非圆齿轮、下第二中间非圆齿轮与上第二中间非圆齿轮、下行星第一非圆齿轮与上行星第一非圆齿轮、下行星第二非圆齿轮与上行星第二非圆齿轮是几何参数完全相同的非圆齿轮。所述的下中心圆齿轮与上中心圆齿轮、下副行星圆齿轮与上副行星圆齿轮是几何参数完全相同的圆齿轮。同一横截面上,中心轴、上中间轴、上行星轴、下中间轴和下行星轴的轴心连线在一条直线上;或中心轴、上中间轴和下中间轴的轴心连线在一条直线上,上中间轴与上行星轴的轴心连线以及下中间轴与下行星轴的轴心连线在另两条平行的直线上。所述的中心非圆齿轮、下第一中间非圆齿轮、上第一中间非圆齿轮、下第二中间非圆齿轮、上第二中间非圆齿轮、下行星第一非圆齿轮、上行星第一非圆齿轮、下行星第二非圆齿轮、上行星第二非圆齿轮均为一阶椭圆齿轮。本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具有非圆齿轮所具有的非匀速传动比特性,通过调节主行星轮系、上副行星轮系和下副行星轮系的传动比大小,以及通过改变各行星轴的轴心位置,使得上、下移栽臂的秧爪取苗轨迹和姿态准确,栽植位置准确,从而实现旱地穴槽式栽植。2、本技术在取秧阶段,秧爪处于平动,且取秧开始前上栽植臂的姿态与取秧刚完成时上栽植臂的姿态之间的夹角为15°,在保证不损害幼苗的完整性条件下将幼苗以垂直与苗床的方向取出;推秧段轨迹距离机构回转中心较远,使整个机构的工作高度升高,改善机构工作环境。3、本技术工作稳定,机械化程度高,在取秧过程中能较好地保持完整的根系,不伤苗,极大地缩短了秧苗的返青周期,增产效果显著,有利于推广应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中主行星轮系带动上副齿轮箱运动的传动原理图;图3是本技术中主行星轮系带动上中心圆齿轮运动的传动原理图;图4是本技术中上副行星轴的轴心及秧爪的运动轨迹图;图5是图4的I部分放大图;图6是本技术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2和3所示,一种双行星架式行星轮系钵苗移栽机构,包括动力驱动箱1、主动链轮轴2、主动链轮3、链条4、中心链轮5、中心轴6、主行星轮系、上副行星轮系、下副行星轮系、上栽植臂33和下栽植臂20;主动链轮轴2和中心轴6通过轴承支承在动力驱动箱1两端;固接在主动链轮轴2上的主动链轮3与固接在中心轴6上的中心链轮5通过链条4连接;中心轴6的两端对称设有两个主行星轮系,主行星轮系的两端分别设置上副行星圆齿轮系和下副行星圆齿轮系;上副行星圆齿轮系设有上栽植臂31;下副行星轮系设有下栽植臂19;上栽植臂31和下栽植臂19的结构完全相同,均采用成熟的现有技术,如201110164729.9的专利。主行星轮系包括主齿轮箱20、中心非圆齿轮8、下中间轴11、下第一中间非圆齿轮9、下第二中间非圆齿轮12、上中间轴21、上第一中间非圆齿轮22、上第二中间非圆齿轮23、下行星轴14、上行星轴26、下行星第一非圆齿轮10、下行星第二非圆齿轮13、上行星第一非圆齿轮24和上行星第二非圆齿轮25;主齿轮箱20与中心轴6固定;中心非圆齿轮8空套在中心轴6上,并通过主牙嵌式法兰7与动力驱动箱1固定;下中间轴11和上中间轴21对称设置在中心轴6两侧,且均与主齿轮箱20铰接;上行星轴26和下行星轴14对称铰接在主齿轮箱20两端;上第一中间非圆齿轮22、上第二中间非圆齿轮23均固定在上中间轴21上,下第一中间非圆齿轮9、下第二中间非圆齿轮12均固定在下中间轴11上;中心非圆齿轮8的两侧分别与下第一中间非圆齿轮9和上第一中间非圆齿轮22啮合;固定在上行星轴26上的上行星第一非圆齿轮24与上第一中间非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双行星架式行星轮系钵苗移栽机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行星架式行星轮系钵苗移栽机构,包括动力驱动箱、主动链轮轴、主动链轮、链条、中心链轮、中心轴、主行星轮系、上副行星轮系、下副行星轮系、上栽植臂和下栽植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动链轮轴和中心轴通过轴承支承在动力驱动箱两端;固接在主动链轮轴上的主动链轮与固接在中心轴上的中心链轮通过链条连接;所述中心轴的两端对称设有两个主行星轮系,主行星轮系的两端分别设置上副行星圆齿轮系和下副行星圆齿轮系;上副行星圆齿轮系设有上栽植臂;下副行星轮系设有下栽植臂;上栽植臂和下栽植臂的结构完全相同;所述的主行星轮系包括主齿轮箱、中心非圆齿轮、下中间轴、下第一中间非圆齿轮、下第二中间非圆齿轮、上中间轴、上第一中间非圆齿轮、上第二中间非圆齿轮、下行星轴、上行星轴、下行星第一非圆齿轮、下行星第二非圆齿轮、上行星第一非圆齿轮和上行星第二非圆齿轮;所述的主齿轮箱与中心轴固定;中心非圆齿轮空套在中心轴上,并通过主牙嵌式法兰与动力驱动箱固定;所述的下中间轴和上中间轴对称设置在中心轴两侧,且均与主齿轮箱铰接;上行星轴和下行星轴对称铰接在主齿轮箱两端;所述的上第一中间非圆齿轮、上第二中间非圆齿轮均固定在上中间轴上,下第一中间非圆齿轮、下第二中间非圆齿轮均固定在下中间轴上;所述中心非圆齿轮的两侧分别与下第一中间非圆齿轮和上第一中间非圆齿轮啮合;固定在上行星轴上的上行星第一非圆齿轮与上第一中间非圆齿轮啮合,空套在上行星轴上的上行星第二非圆齿轮与上第二中间非圆齿轮啮合;固定在下行星轴上的下行星第一非圆齿轮与下第一中间非圆齿轮啮合,空套在下行星轴上的下行星第二非圆齿轮与下第二中间非圆齿轮啮合;所述的上副行星轮系包括上副齿轮箱、上中心圆齿轮、上副行星轴和上副行星圆齿轮;所述的上副齿轮箱与上行星轴伸出主齿轮箱外的一端固定,并通过轴承支承在主齿轮箱上;上中心圆齿轮空套在上行星轴上,并与主行星轮系的上行星第二非圆齿轮固定;上副行星轴与上副齿轮箱铰接;所述的上中心圆齿轮与固定在上副行星轴上的上副行星圆齿轮啮合;上栽植臂的壳体与上副行星轴伸出上副齿轮箱外的一端固定;上栽植臂的凸轮与上副齿轮箱固定;所述的下副行星轮系包括下副齿轮箱、下中心圆齿轮、下副行星轴和下 副行星圆齿轮;所述的下副齿轮箱与下行星轴伸出主齿轮箱外的一端固定,并通过轴承支承在主齿轮箱上;下中心圆齿轮空套在下行星轴上,并与主行星轮系的下行星第二非圆齿轮固定;下副行星轴与下副齿轮箱铰接;所述的下中心圆齿轮与固定在下副行星轴上的下副行星圆齿轮啮合;下栽植臂的壳体与下副行星轴伸出下副齿轮箱外的一端固定;下栽植臂的凸轮与下副齿轮箱固定;所述的下第一中间非圆齿轮与上第一中间非圆齿轮、下第二中间非圆齿轮与上第二中间非圆齿轮、下行星第一非圆齿轮与上行星第一非圆齿轮、下行星第二非圆齿轮与上行星第二非圆齿轮是几何参数完全相同的非圆齿轮;所述的下中心圆齿轮与上中心圆齿轮、下副行星圆齿轮与上副行星圆齿轮是几何参数完全相同的圆齿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行星架式行星轮系钵苗移栽机构,包括动力驱动箱、主动链轮轴、主动链轮、链条、中心链轮、中心轴、主行星轮系、上副行星轮系、下副行星轮系、上栽植臂和下栽植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动链轮轴和中心轴通过轴承支承在动力驱动箱两端;固接在主动链轮轴上的主动链轮与固接在中心轴上的中心链轮通过链条连接;所述中心轴的两端对称设有两个主行星轮系,主行星轮系的两端分别设置上副行星圆齿轮系和下副行星圆齿轮系;上副行星圆齿轮系设有上栽植臂;下副行星轮系设有下栽植臂;上栽植臂和下栽植臂的结构完全相同;所述的主行星轮系包括主齿轮箱、中心非圆齿轮、下中间轴、下第一中间非圆齿轮、下第二中间非圆齿轮、上中间轴、上第一中间非圆齿轮、上第二中间非圆齿轮、下行星轴、上行星轴、下行星第一非圆齿轮、下行星第二非圆齿轮、上行星第一非圆齿轮和上行星第二非圆齿轮;所述的主齿轮箱与中心轴固定;中心非圆齿轮空套在中心轴上,并通过主牙嵌式法兰与动力驱动箱固定;所述的下中间轴和上中间轴对称设置在中心轴两侧,且均与主齿轮箱铰接;上行星轴和下行星轴对称铰接在主齿轮箱两端;所述的上第一中间非圆齿轮、上第二中间非圆齿轮均固定在上中间轴上,下第一中间非圆齿轮、下第二中间非圆齿轮均固定在下中间轴上;所述中心非圆齿轮的两侧分别与下第一中间非圆齿轮和上第一中间非圆齿轮啮合;固定在上行星轴上的上行星第一非圆齿轮与上第一中间非圆齿轮啮合,空套在上行星轴上的上行星第二非圆齿轮与上第二中间非圆齿轮啮合;固定在下行星轴上的下行星第一非圆齿轮与下第一中间非圆齿轮啮合,空套在下行星轴上的下行星第二非圆齿轮与下第二中间非圆齿轮啮合;所述的上副行星轮系包括上副齿轮箱、上中心圆齿轮、上副行星轴和上副行星圆齿轮;所述的上副齿轮箱与上行星轴伸出主齿轮箱外的一端固定,并通过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良刘兵张国凤徐亚丹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