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路旁纵向停车位设置的两层停车设备通常使用平行连杆支架支承上层载车板的方式,存在结构复杂和刚性不足的缺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采用移动载车框方式的纵列两层停车设备,其主要特点是把纵列两层停车设备分解成能够承托移动载车框的车架、能够横向运行的上下滚轮移动载车框、能够承载车辆的载车板、能够曳引载车板升降位移的曳引单元以及能够驱动移动载车框横向移动的横移单元这五大部分。其中,曳引单元可以采用电机钢丝绳或者液压钢丝绳或者电机链条方式;横移单元可以采用螺杆/螺帽装置或者齿轮/齿条装置,结构简洁,采用成熟技术以提高可靠性、耐用性和易于维护。其推广使用,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The two layer frame type tandem parking equipment on a mobile vehicle carrying roller
At present in the roadside parking spaces set longitudinal two storey parking equipment commonly used parallel connecting rod bracket supporting the upper carrier plate way, defects of complex structure and low rigidity.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mobile vehicle with tandem box two storey parking equipment, its main characteristic is the two tandem parking equipment into mobile vehicle frame, can support frame can run on the transverse wheel moving vehicle frame, capable of carrying vehicle vehicle plate, traction traction unit can car lifting and sliding displacement unit can drive the mobile vehicle frame lateral movement of the five most. The unit can be used for wire rope traction motor or hydraulic rope or chain motor; sliding unit can adopt screw / nut device or gear / rack device, simple structure, mature technology is adopted to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durability and easy maintenance. Its popularization and use will produce good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上下滚轮移动载车框式纵列两层停车设备
本技术涉及机械式停车设备领域,具体涉及停车方向与车道方向平行的纵列停车两层停车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停车场地不足的问题日趋明显,机械式停车设备特别是两层升降横移停车设备已得到广泛应用。传统形式的两层升降横移停车设备只适用于多个停车位并联的场合,纵列两层停车设备——即停车方向与车道方向平行、一个路旁纵向停车位设置一套的两层停车设备,不仅在市场上极为少见,且通常使用平行连杆支架支承上层载车板的方式,存在结构复杂和刚性不足的缺陷。因此,如何以简单、可靠的方式解决车辆在车道地面层与停车设备上层这两个空间位置之间实现转移,成为纵列两层停车设备的其中关键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采用上下滚轮移动载车框方式的纵列两层停车设备,其主要特点是把纵列两层停车设备分解成能够承托移动载车框的车架、能够横向运行的上下滚轮移动载车框、能够承载车辆的载车板、能够曳引载车板升降位移的曳引单元以及能够驱动移动载车框横向移动的横移单元这五大部分。本技术的特点是结构简洁,采用成熟技术以提高可靠性、耐用性和易于维护。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基础技术方案是:一种上下滚轮移动载车框式纵列两层停车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移动载车框、上层载车板、曳引单元、横移单元。以纵向停车位位于车道中心线13的右侧,以车辆前进方向为前方进行相关参照描述:所述车架为设置在纵向停车位位置的钢结构立体矩形构件,构件的立柱垂直设置在最前方边线和最后方边线之上,每条边线至少设置两根,在构件的四角分别为左前立柱1-1、左后立柱1-2、右前立柱1-3和右后立柱1-4;构件的上层框架设置在立柱的顶部,左侧留有缺口,由车架右上纵梁3-2、车架前上横梁3-1、车架后上横梁3-3组成;在车架前上横梁3-1的上面紧固安装有前导轨11-5;在车架后上横梁3-3的上面紧固安装有后导轨11-6。所述移动载车框为可横向移动的钢结构矩形构件,由平面中空构件和在平面构件左侧设置的两根立柱组成;所述平面中空构件设置在车架的上方位置,由框架左纵梁4-4、框架右纵梁4-2、框架前横梁4-1、框架后横梁4-3组成,中空位置为容纳上层车辆12的空间;在框架前横梁4-1的最右侧设置有与车架的前导轨11-5配套的右前滚轮11-3,在框架后横梁4-3的最右侧设置有与车架的后导轨11-6配套的右后滚轮11-4;前导轨11-5与右前滚轮11-3以及后导轨11-6与右后滚轮11-4分别组成直线导轨/滚轮运动副;在框架前横梁4-1的最左侧垂直紧固安装有框架左前立柱2-1,框架左前立柱2-1的最下方位置设置有左前滚轮11-1,左前滚轮11-1与地面层接触,在框架后横梁4-3的最左侧垂直紧固安装有框架左后立柱2-2,框架左后立柱2-2的最下方位置设置有左后滚轮11-2,左后滚轮11-2与地面层接触;框架左前立柱2-1和框架左后立柱2-2分别以地面层为支点,对移动载车框的左侧形成支撑;右前滚轮11-3和右后滚轮11-4分别以前导轨11-5和后导轨11-6为支点,对移动载车框的右侧形成支撑。移动载车框正常静置于车架的上方位置;此时,上层载车板12位于上层位置;当移动载车框沿着由前导轨11-5与右前滚轮11-3以及由后导轨11-6与右后滚轮11-4组成的直线导轨/滚轮运动副横向移动至位于车道的上方位置时,上层载车板12能够从上层位置下降至地面层,或者从地面层上升至上层位置;在移动载车框横向移动时,左前滚轮11-1和左后滚轮11-2在地面层作随行滚动。所述上层载车板9为矩形钢结构件,设置在移动载车框的下方位置,上层平面用于承载上层车辆12;上层载车板9由四根钢丝绳或者链条曳引,在左侧边梁以及右侧边梁分别开设有两个用于紧固安装钢丝绳或者链条的穿孔。所述曳引单元为电机钢丝绳曳引装置,由驱动部件和曳引部件组成;其中,驱动部件包括升降电机减速机6-5和钢丝绳卷筒,紧固安装在框架右纵梁4-2或者框架左纵梁4-4之上;钢丝绳卷筒由升降电机减速机6-5带动旋转,外表面设置有四个钢丝绳工作区域,分别用于紧固安装四根钢丝绳的一端并且容纳钢丝绳的另一端绕卷;曳引部件包括左前曳引绳轮8-3、左后曳引绳轮8-4、右前曳引绳轮8-1、右后曳引绳轮8-2、左前介轮组、右前介轮组、左后介轮组、右后介轮组和四根钢丝绳;其中,左前曳引绳轮8-3、左后曳引绳轮8-4分别安装在框架左纵梁4-4的前端位置和后端位置,并分别与上层载车板9的左侧边梁上面开设的两个穿孔的位置相对应;右前曳引绳轮8-1、右后曳引绳轮8-2分别安装在框架右纵梁4-2的前端位置和后端位置,并分别与上层载车板9的右侧边梁上面开设的两个穿孔的位置相对应;左前介轮组、右前介轮组、左后介轮组、右后介轮组分别由若干个单槽滑轮组成,用于引导钢丝绳的走向;四根钢丝绳的一端分别紧固安装在钢丝绳卷筒外表面的工作区域之上,另一端绕卷之后,分别绕经左前介轮组、右前介轮组、左后介轮组、右后介轮组然后到达左前曳引绳轮8-3、左后曳引绳轮8-4、右前曳引绳轮8-1、右后曳引绳轮8-2的上方位置,再绕经左前曳引绳轮8-3、左后曳引绳轮8-4、右前曳引绳轮8-1、右后曳引绳轮8-2然后往下,最终分别紧固安装在上层载车板9的左侧边梁以及右侧边梁分别开设的穿孔之上;当升降电机减速机6-5转动使得钢丝绳卷筒转动,从而绕卷四根钢丝绳同步上升,使得上层载车板9同步上升;或者,放送四根钢丝绳同步下降,使得上层载车板9同步下降。所述横移单元为螺杆/螺帽驱动单元,由横移电机减速装置14-1、链轮/链条装置一14-2、链轮/链条装置二14-3、螺杆/螺帽装置一14-4、螺杆/螺帽装置二14-5组成;其中,横移电机减速装置14-1固安装在车架右上纵梁3-2中间位置;链轮/链条装置一14-2的输出链轮设置在车架右上纵梁3-2的前端位置,带动螺杆/螺帽装置一14-4的螺杆旋转;链轮/链条装置二14-3的输出链轮设置在车架右上纵梁3-2的后端位置,带动螺杆/螺帽装置二14-5的螺杆旋转;横移电机减速装置14-1的输出轴紧固安装有链轮/链条装置一14-2、链轮/链条装置二14-3的主动链轮;两个螺帽与上述两根螺杆配套设置,紧固安装在移动载车框的框架右纵梁4-2之上;当横移电机减速装置14-1转动,通过链轮/链条装置一14-2、链轮/链条装置二14-3带动两根螺杆转动;由于螺杆位置相对固定,故使得螺帽横向移动,从而通过驱动框架右纵梁4-2带动移动载车框横向移动。横移单元也可以是齿轮/齿条驱动单元或者液压油缸/活塞驱动单元。进一步地,基于本技术所采用的基础技术方案作出改变,为方案二:一种上下滚轮移动载车框式纵列两层停车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单元的驱动部件改为安装在框架前横梁4-1或者框架后横梁4-3之上,所述曳引单元的曳引部件据此作出相应调整。进一步地,基于本技术所采用的基础技术方案作出改变,为方案三:一种上下滚轮移动载车框式纵列两层停车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单元为液压钢丝绳曳引装置,由驱动部件和曳引部件组成;其中,驱动部件包括一套液压油缸/活塞装置,紧固安装在框架右纵梁4-2或者框架左纵梁4-4之上;在活塞装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上下滚轮移动载车框式纵列两层停车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移动载车框、上层载车板、曳引单元、横移单元;以纵向停车位位于车道中心线(13)的右侧,以车辆前进方向为前方进行相关参照描述:所述车架为设置在纵向停车位位置的钢结构立体矩形构件,构件的立柱垂直设置在最前方边线和最后方边线之上,每条边线至少设置两根,在构件的四角分别为左前立柱(1‑1)、左后立柱(1‑2)、右前立柱(1‑3)和右后立柱(1‑4);构件的上层框架设置在立柱的顶部,左侧留有缺口,由车架右上纵梁(3‑2)、车架前上横梁(3‑1)、车架后上横梁(3‑3)组成;在车架前上横梁(3‑1)的上面紧固安装有前导轨(11‑5);在车架后上横梁(3‑3)的上面紧固安装有后导轨(11‑6);所述移动载车框为可横向移动的钢结构矩形构件,由平面中空构件和在平面构件左侧设置的两根立柱组成;所述平面中空构件设置在车架的上方位置,由框架左纵梁(4‑4)、框架右纵梁(4‑2)、框架前横梁(4‑1)、框架后横梁(4‑3)组成,中空位置为容纳上层车辆(12)的空间;在框架前横梁(4‑1)的最右侧设置有与车架的前导轨(11‑5)配套的右前滚轮(11‑3),在框架后横梁(4‑3)的最右侧设置有与车架的后导轨(11‑6)配套的右后滚轮(11‑4);前导轨(11‑5)与右前滚轮(11‑3)以及后导轨(11‑6)与右后滚轮(11‑4)分别组成直线导轨/滚轮运动副;在框架前横梁(4‑1)的最左侧垂直紧固安装有框架左前立柱(2‑1),框架左前立柱(2‑1)的最下方位置设置有左前滚轮(11‑1),左前滚轮(11‑1)与地面层接触,在框架后横梁(4‑3)的最左侧垂直紧固安装有框架左后立柱(2‑2),框架左后立柱(2‑2)的最下方位置设置有左后滚轮(11‑2),左后滚轮(11‑2)与地面层接触;所述上层载车板(9)为矩形钢结构件,设置在移动载车框的下方位置,上层平面用于承载上层车辆(12);上层载车板(9)由四根钢丝绳或者链条曳引,在左侧边梁以及右侧边梁分别开设有两个用于紧固安装钢丝绳或者链条的穿孔;所述曳引单元为电机钢丝绳曳引装置,由驱动部件和曳引部件组成;其中,驱动部件包括升降电机减速机(6‑5)和钢丝绳卷筒,紧固安装在框架右纵梁(4‑2)或者框架左纵梁(4‑4)之上;钢丝绳卷筒由升降电机减速机(6‑5)带动旋转,外表面设置有四个钢丝绳工作区域,分别用于紧固安装四根钢丝绳的一端并且容纳钢丝绳的另一端绕卷;曳引部件包括左前曳引绳轮(8‑3)、左后曳引绳轮(8‑4)、右前曳引绳轮(8‑1)、右后曳引绳轮(8‑2)、左前介轮组、右前介轮组、左后介轮组、右后介轮组和四根钢丝绳;其中,左前曳引绳轮(8‑3)、左后曳引绳轮(8‑4)分别安装在框架左纵梁(4‑4)的前端位置和后端位置,并分别与上层载车板(9)的左侧边梁上面开设的两个穿孔的位置相对应;右前曳引绳轮(8‑1)、右后曳引绳轮(8‑2)分别安装在框架右纵梁(4‑2)的前端位置和后端位置,并分别与上层载车板(9)的右侧边梁上面开设的两个穿孔的位置相对应;左前介轮组、右前介轮组、左后介轮组、右后介轮组分别由若干个单槽滑轮组成,用于引导钢丝绳的走向;四根钢丝绳的一端分别紧固安装在钢丝绳卷筒外表面的工作区域之上,另一端绕卷之后,分别绕经左前介轮组、右前介轮组、左后介轮组、右后介轮组然后到达左前曳引绳轮(8‑3)、左后曳引绳轮(8‑4)、右前曳引绳轮(8‑1)、右后曳引绳轮(8‑2)的上方位置,再绕经左前曳引绳轮(8‑3)、左后曳引绳轮(8‑4)、右前曳引绳轮(8‑1)、右后曳引绳轮(8‑2)然后往下,最终分别紧固安装在上层载车板(9)的左侧边梁以及右侧边梁分别开设的穿孔之上;当升降电机减速机(6‑5)转动使得钢丝绳卷筒转动,从而绕卷四根钢丝绳同步上升,使得上层载车板(9)同步上升;或者,放送四根钢丝绳同步下降,使得上层载车板(9)同步下降;所述横移单元为螺杆/螺帽驱动单元,由横移电机减速装置(14‑1)、链轮/链条装置一(14‑2)、链轮/链条装置二(14‑3)、螺杆/螺帽装置一(14‑4)、螺杆/螺帽装置二(14‑5)组成;其中,横移电机减速装置(14‑1)固安装在车架右上纵梁(3‑2)中间位置;链轮/链条装置一(14‑2)的输出链轮设置在车架右上纵梁(3‑2)的前端位置,带动螺杆/螺帽装置一(14‑4)的螺杆旋转;链轮/链条装置二(14‑3)的输出链轮设置在车架右上纵梁(3‑2)的后端位置,带动螺杆/螺帽装置二(14‑5)的螺杆旋转;横移电机减速装置(14‑1)的输出轴紧固安装有链轮/链条装置一(14‑2)、链轮/链条装置二(14‑3)的主动链轮;两个螺帽与上述两根螺杆配套设置,紧固安装在移动载车框的框架右纵梁(4‑2)之上;当横移电机减速装置(14‑1)转动,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上下滚轮移动载车框式纵列两层停车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移动载车框、上层载车板、曳引单元、横移单元;以纵向停车位位于车道中心线(13)的右侧,以车辆前进方向为前方进行相关参照描述:所述车架为设置在纵向停车位位置的钢结构立体矩形构件,构件的立柱垂直设置在最前方边线和最后方边线之上,每条边线至少设置两根,在构件的四角分别为左前立柱(1-1)、左后立柱(1-2)、右前立柱(1-3)和右后立柱(1-4);构件的上层框架设置在立柱的顶部,左侧留有缺口,由车架右上纵梁(3-2)、车架前上横梁(3-1)、车架后上横梁(3-3)组成;在车架前上横梁(3-1)的上面紧固安装有前导轨(11-5);在车架后上横梁(3-3)的上面紧固安装有后导轨(11-6);所述移动载车框为可横向移动的钢结构矩形构件,由平面中空构件和在平面构件左侧设置的两根立柱组成;所述平面中空构件设置在车架的上方位置,由框架左纵梁(4-4)、框架右纵梁(4-2)、框架前横梁(4-1)、框架后横梁(4-3)组成,中空位置为容纳上层车辆(12)的空间;在框架前横梁(4-1)的最右侧设置有与车架的前导轨(11-5)配套的右前滚轮(11-3),在框架后横梁(4-3)的最右侧设置有与车架的后导轨(11-6)配套的右后滚轮(11-4);前导轨(11-5)与右前滚轮(11-3)以及后导轨(11-6)与右后滚轮(11-4)分别组成直线导轨/滚轮运动副;在框架前横梁(4-1)的最左侧垂直紧固安装有框架左前立柱(2-1),框架左前立柱(2-1)的最下方位置设置有左前滚轮(11-1),左前滚轮(11-1)与地面层接触,在框架后横梁(4-3)的最左侧垂直紧固安装有框架左后立柱(2-2),框架左后立柱(2-2)的最下方位置设置有左后滚轮(11-2),左后滚轮(11-2)与地面层接触;所述上层载车板(9)为矩形钢结构件,设置在移动载车框的下方位置,上层平面用于承载上层车辆(12);上层载车板(9)由四根钢丝绳或者链条曳引,在左侧边梁以及右侧边梁分别开设有两个用于紧固安装钢丝绳或者链条的穿孔;所述曳引单元为电机钢丝绳曳引装置,由驱动部件和曳引部件组成;其中,驱动部件包括升降电机减速机(6-5)和钢丝绳卷筒,紧固安装在框架右纵梁(4-2)或者框架左纵梁(4-4)之上;钢丝绳卷筒由升降电机减速机(6-5)带动旋转,外表面设置有四个钢丝绳工作区域,分别用于紧固安装四根钢丝绳的一端并且容纳钢丝绳的另一端绕卷;曳引部件包括左前曳引绳轮(8-3)、左后曳引绳轮(8-4)、右前曳引绳轮(8-1)、右后曳引绳轮(8-2)、左前介轮组、右前介轮组、左后介轮组、右后介轮组和四根钢丝绳;其中,左前曳引绳轮(8-3)、左后曳引绳轮(8-4)分别安装在框架左纵梁(4-4)的前端位置和后端位置,并分别与上层载车板(9)的左侧边梁上面开设的两个穿孔的位置相对应;右前曳引绳轮(8-1)、右后曳引绳轮(8-2)分别安装在框架右纵梁(4-2)的前端位置和后端位置,并分别与上层载车板(9)的右侧边梁上面开设的两个穿孔的位置相对应;左前介轮组、右前介轮组、左后介轮组、右后介轮组分别由若干个单槽滑轮组成,用于引导钢丝绳的走向;四根钢丝绳的一端分别紧固安装在钢丝绳卷筒外表面的工作区域之上,另一端绕卷之后,分别绕经左前介轮组、右前介轮组、左后介轮组、右后介轮组然后到达左前曳引绳轮(8-3)、左后曳引绳轮(8-4)、右前曳引绳轮(8-1)、右后曳引绳轮(8-2)的上方位置,再绕经左前曳引绳轮(8-3)、左后曳引绳轮(8-4)、右前曳引绳轮(8-1)、右后曳引绳轮(8-2)然后往下,最终分别紧固安装在上层载车板(9)的左侧边梁以及右侧边梁分别开设的穿孔之上;当升降电机减速机(6-5)转动使得钢丝绳卷筒转动,从而绕卷四根钢丝绳同步上升,使得上层载车板(9)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崇彦,
申请(专利权)人:梁崇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