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压变频电力电缆,包括缆芯,缆芯外由内至外依次套设有内衬层、总屏蔽层以及低烟无卤外护套层;缆芯由三根绝缘线芯对称成缆形成;绝缘线芯由内至外依次由导体层、导体屏蔽层、交联聚乙烯绝缘层、绝缘屏蔽层以及分相屏蔽层组成,交联聚乙烯绝缘层的厚度为5.0-5.5毫米;分相屏蔽层和总屏蔽层为铜丝疏绕加铜带绕包层,铜丝和铜带的绕包方向相反。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中压变频电力电缆,解决中压变频器的大功率输送问题。对电缆解决绝缘安全系数不高,易被击穿的问题,绝缘性能好,可应对高频脉冲反射叠加电压的冲击,抗干扰性能好,适应多种敷设环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中压变频电力电缆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缆,尤其是一种用于变频调速装置的中压变频电力电缆。
技术介绍
近年来,变频调速装置凭借其节能、省力、易于自动控制的显著优势,成为电力传动的中枢设备,促使变频调速技术越来越广泛地深入到各行各业中。随着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高压大功率变频调速装置不断地成熟起来,原来一直难于解决的高压问题,近年来通过器件串联或单元串联得到了很好的解决。目前,在国内有不低于200家的低压变频器厂商,其大部分为AC380V的低压产品,而在中压大功率变频器方面,在30家左右。国产高压变频器的功率也越做越大,目前国内最大的应用做到了8000KW。国内普遍使用0.6/1kV及以下变频电力电缆,由于输出功率有限,使用受到限制。由于髙次谐波的频率为基波的3~8倍,因此由电感、电容产生的阻抗占比率与基波相比要大得多,这足以引起对无功损耗的重视。变频电源的频率调节范围较宽,不论频率髙低,具有一个主频率的波形轮廓。它包含了许多高次谐波,作为一种行波经多次反射,幅值叠加可达到工作电压的数倍,电缆越长,幅值越高,若电缆绝缘安全系数不高,就会击穿。现有一般电力电缆经常发生击穿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中压变频电力电缆,可以解决电缆绝缘安全系数不高,易被击穿的问题,绝缘性能好,可应对高频脉冲反射叠加电压的冲击,抗干扰性能好,适应多种敷设环境。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中压变频电力电缆,包括缆芯,缆芯外由内至外依次套设有内衬层、总屏蔽层以及低烟无卤外护套层;缆芯由三根绝缘线芯对称成缆形成;绝缘线芯由内至外依次由导体层、导体屏蔽层、交联聚乙烯绝缘层、绝缘屏蔽层以及分相屏蔽层组成,交联聚乙烯绝缘层的厚度为5.0-5.5毫米;分相屏蔽层和总屏蔽层为铜丝疏绕加铜带绕包层,铜丝和铜带的绕包方向相反。绝缘屏蔽层为可剥离型绝缘屏蔽层,厚度为0.64-0.8毫米。分相屏蔽层和总屏蔽层中,铜丝疏绕节距为铜丝屏蔽外径的14~18倍,铜丝的疏绕方向为左向,铜丝外绕包有铜带,铜带的绕包方向为右向。导体屏蔽层、交联聚乙烯绝缘层及绝缘屏蔽层采用三层共挤的方式套设于导体层外。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中压变频电力电缆,有益效果如下:1、利用加厚的交联聚乙烯绝缘层,使得本专利技术具有优异的绝缘性能;2、采用导体屏蔽层、绝缘层以及绝缘屏蔽层三层共挤的方式,层间光滑,均化电场,提髙绝缘性能,可应对高频脉冲反射叠加电压的冲击。3、采用分相屏蔽层及总屏蔽层的方式,实现了整个电缆完全密封屏蔽效果,使得屏蔽抑制系数小于0.01。4、三根绝缘线芯对称成缆,良好的对称电缆结构有更好的电磁相容性,能抑制电磁波干扰,提高电缆的抗千扰性能。5、分相屏蔽层和总屏蔽层为铜丝疏绕加铜带绕包层,铜丝和铜带的绕包方向相反,实现了整个电缆完全密封屏蔽效果,屏蔽抑制系数小于0.01,能有效地抑制高次谐波、电磁波的辐射和传导,达到了电缆各项电气参数的对称平銜,在含有高次平衡状态下(包括电感、电容等各种电气参数),传输阻抗低、髙次谐波发射量小。电缆处于最佳状态而充分地发挥其绝缘水平,确保在髙频脉冲发射作用下保持性能稳定,安全可靠,并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适应多种敷设环境,保证电缆运行长期可靠。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一种中压变频电力电缆,包括缆芯,缆芯外由内至外依次套设有内衬层6、总屏蔽层7以及低烟无卤外护套层8;缆芯由三根绝缘线芯对称成缆形成;绝缘线芯由内至外依次由导体层1、导体屏蔽层2、交联聚乙烯绝缘层3、绝缘屏蔽层4以及分相屏蔽层5组成,交联聚乙烯绝缘层3的厚度为5.0-5.5毫米;分相屏蔽层5和总屏蔽层7为铜丝疏绕加铜带绕包层,铜丝和铜带的绕包方向相反。绝缘屏蔽层4为可剥离型绝缘屏蔽层,厚度为0.64-0.8毫米。分相屏蔽层5和总屏蔽层7中,铜丝疏绕节距为铜丝屏蔽外径的14~18倍,铜丝的疏绕方向为左向,铜丝外绕包有铜带,铜带的绕包方向为右向。导体屏蔽层2、交联聚乙烯绝缘层3及绝缘屏蔽层4采用三层共挤的方式套设于导体层1外。经对电缆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电缆各项性能指标优异,均符合设计要求,以规格BPYJVPP2-8.7/10kV3×300代表电缆为例:本专利技术的制造过程如下:1、导体层1:由符合GB/T3956规定的裸退火铜线组成(铜的纯度≥99.97%)。在电缆导体的制造工程中,首先由进口的上引法生产线制造无氧铜杆,通过连续退火的进口大拉机拉制单线。导体在绞制时分层紧压成型,保证了导体的紧密和结构稳定。紧压系数不小于0.9,导体表面光洁、无油污、无损伤屏蔽及绝缘的毛刺、锐边,无凸起或断裂的单线。2、挤出交联工艺导体屏蔽层2、交联聚乙烯绝缘层3及绝缘屏蔽层4采用三层共挤、全封闭化学交联工艺。3、导体屏蔽层2挤包半导电层应均匀地包覆在导体层1上,表面光滑,无明显绞线凸纹,无尖角、颗粒、烧焦或擦伤的痕迹。在剥离导体屏蔽时,半导电层不应导致有卡留在导体绞股之间的现象。导体屏蔽层2标称厚度为0.8毫米,最小厚度应不小于0.64毫米。导体屏蔽层2电阻率不超过1000欧·米。4、交联聚乙烯绝缘层3绝缘层3采用交联聚乙烯绝缘料,绝缘标称厚度为5.5毫米,绝缘厚度平均值应不小于标称值,任一点最小测量厚度应不小于5.0毫米。5、绝缘屏蔽层4绝缘屏蔽层4为挤包的交联半导电层,半导电层均匀地包覆在绝缘表面,表面应光滑,无尖角,颗粒、烧焦或擦伤的痕迹。绝缘屏蔽层4的标称厚度为0.8毫米,最小厚度应不小于0.64毫米。绝缘屏蔽层4应为可剥离型。绝缘屏蔽层4的电阻率不大于500欧·米。6、分相屏蔽层5铜丝屏蔽由疏绕的软铜线组成,软铜线应符合GB/T3953-2009的规定。铜丝疏绕节距为铜丝屏蔽外径的14~18倍,疏绕方向为左向,其表面用右向绕包的铜带扎紧,相邻铜丝的平均间隙应不大于4毫米,任何相邻两根间隙应不大于8毫米。电缆铜带标称厚度不小于0.10毫米,铜带最小厚度不小于标称值的90%。铜带屏蔽由一层重叠绕包的软铜带组成,铜带绕包应平整,铜带间的平均搭盖率应不少于15%(标称值),其最小搭盖率应不小于5%,无卷边、擦伤等缺陷,铜带接头应牢固、平整。6、成缆成缆节径比控制在25~30,保证电缆在成缆后缆芯应紧密和圆整及弯曲柔软性。多芯电缆成缆时中心及边缘均应选用PP绳材料填充,缆芯用PP扎紧,PP带重叠绕包,绕包厚度为2毫米,重叠率为10%~30%。成缆后电缆应圆整、无油条现象。8、挤包内衬层6内衬层6其平均厚度应不小于标称值,任一点的最薄厚度应不小于标称值的85%-0.1㎜。挤制后外观应光滑、密实、圆整。9、总屏蔽层7铜丝屏蔽由疏绕的软铜线组成,软铜线应符合GB/T3953-2009的规定。铜丝疏绕节距为铜丝屏蔽外径的14~18倍,疏绕方向为左向,其表面用右向绕包的铜带扎紧,相邻铜丝的平均间隙应不大于4毫米,任何相邻两根间隙应不大于8毫米。电缆铜带标称厚度不小于0.10毫米,铜带最小厚度不小于标称值的90%。铜带屏蔽由一层重叠绕包的软铜带组成,铜带绕包应平整,铜带间的平均搭盖率应不少于15%(标称值),其最小搭盖率应不小于5%,无卷边、擦伤等缺陷,铜带接头应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中压变频电力电缆,包括缆芯,其特征在于:缆芯外由内至外依次套设有内衬层(6)、总屏蔽层(7)以及低烟无卤外护套层(8);缆芯由三根绝缘线芯对称成缆形成;绝缘线芯由内至外依次由导体层(1)、导体屏蔽层(2)、交联聚乙烯绝缘层(3)、绝缘屏蔽层(4)以及分相屏蔽层(5)组成,交联聚乙烯绝缘层(3)的厚度为5.0‑5.5毫米;分相屏蔽层(5)和总屏蔽层(7)为铜丝疏绕加铜带绕包层,铜丝和铜带的绕包方向相反;绝缘屏蔽层(4)为可剥离型绝缘屏蔽层,厚度为0.64‑0.8毫米;分相屏蔽层(5)和总屏蔽层(7)中,铜丝疏绕节距为铜丝屏蔽外径的14~18倍,铜丝的疏绕方向为左向,铜丝外绕包有铜带,铜带的绕包方向为右向;导体屏蔽层(2)、交联聚乙烯绝缘层(3)及绝缘屏蔽层(4)采用三层共挤的方式套设于导体层(1)外。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压变频电力电缆,包括缆芯,其特征在于:缆芯外由内至外依次套设有内衬层(6)、总屏蔽层(7)以及低烟无卤外护套层(8);缆芯由三根绝缘线芯对称成缆形成;绝缘线芯由内至外依次由导体层(1)、导体屏蔽层(2)、交联聚乙烯绝缘层(3)、绝缘屏蔽层(4)以及分相屏蔽层(5)组成,交联聚乙烯绝缘层(3)的厚度为5.0-5.5毫米;分相屏蔽层(5)和总屏蔽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涛,赵云,卫建良,管永生,王雪,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龙腾红旗电缆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