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光控制部件以及照明器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605030 阅读: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4 00: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减少光束控制部件光轴方向厚度、同时能使被照射面形成矩形照明、能任意控制照明光线从被照射面中心至预定照域四角的照度、并且充分确保中心照度拥有足够照度的配光控制部件以及照明器具。配光控制部件对于发光元件出射的出射光进行配光控制,具有设有与所述发光元件相对设置的顶面、从该顶面喇叭状扩散形成的侧面、以及作为光线出射面的底面的锥体,所述锥体侧面上,形成向该锥体内部侧方向凹陷、隔着所述顶面相对设置的至少2组以上凹陷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配光控制部件以及照明器具
本技术涉及一种控制LED(发光二极体)等发光元件出射光配光特性的配光控制部件,以及使用该配光控制部件的照明器具。
技术介绍
近年来,使用LED(发光二极体)等半导体发光元件的发光器具(照明器具)持续普及。此种发光器具具有作为光源的发光元件,以及控制发光元件出射光进行方向、使之具备所需配光特性的光束控制部件(配光控制部件)。这些光束控制部件由例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或聚碳酸酯(PC)等透光性树脂构成,旋转轴方向具有拥有规定厚度、旋转对称的圆盘状导光部。导光部至少圆盘面有一面为全反射面,同时在外围附近形成反射面,将传递至内部的光线反射至中心轴方向。发光元件配置在光束控制部件的旋转轴中心附近。发光元件所出射的出射光,由光束控制部件的旋转轴附近入射至导光部内,在导光部一面形成的全反射面上反覆进行全内反射,传递至导光部内,由光束控制部件的外侧面出射。另外,部分光线在圆盘内靠近外围处形成的反射面反射,从圆盘面外侧附近向旋转轴方向出射。此种光束控制部件通过圆盘状导光部,控制发光元件出射光的传递方向,得以获得所需配光方向的出射光,因此可减少光束控制部件的旋转轴方向厚度,同时也能因应照明器具的用途,例如即使直视光束控制部件也不会感觉刺眼等,达成所需的配光特性。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13-2071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现有光束控制部件,由于控制配光特性的导光部结构为旋转对称,因此无法在被照射面上形成矩形照明。此外,也无法任意控制照明光线从被照射面中心射至预定照域四角的照度,并且无法确保中心照度拥有足够照度等问题。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能减少配光控制部件的光轴方向厚度、同时在被照射面上形成矩形照明、任意控制照明光线从被照射面中心射至预定照域四角的照度、且确保中心照度拥有足够照度的配光控制部件以及照明器具。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第一方面的配光控制部件,是为发光元件出射光进行配光控制的配光控制部件,所述配光控制部件的特征在于,具有设有相对所述发光元件设置的顶面、从该顶面呈喇叭状扩散形成的侧面、作为出射面的底面的锥体,所述锥体侧面上,形成向该锥体内部侧方向凹陷、隔着所述顶面相对设置的至少2组以上的凹陷部。第二方面的配光控制部件,其特征在于,第一方面的配光控制部件中,所述凹陷部由配置为略呈V字形的至少2个平面构成。第三方面的配光控制部件,其特征在于,第二方面的配光控制部件中,所述凹陷部的凹陷谷底部剖面形状为R字形。第四方面的配光控制部件,其特征在于,第一方面的配光控制部件中,所述凹陷部为向所述锥体内部侧方向凹陷的曲面。第五方面的配光控制部件,其特征在于,在以上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的任一项所述的配光控制部件中,所述锥体底部为矩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上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的任一项所述配光控制部件、发光元件。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能减少光束控制部件的光轴方向厚度,同时在被照射面上形成矩形照明,任意控制照明光线从被照射面中心射至预定照域四角的照度,且确保中心照度拥有足够照度。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1配光控制部件透视图。图2是构成配光控制部件的锥体透视图。图3(A)是锥体的主视图,图3(B)是锥体的俯视图,图3(C)是锥体的右侧视图。图4(A)是配光控制部件的主视图,图4(B)是配光控制部件的A-A剖视图,图4(C)是配光控制部件的B-B剖视图,图4(D)是配光控制部件的C-C剖视图。图5是构成从实施例1配光控制部件的锥体出射的出射光配光特性示意图。图6是实施例2配光控制部件正面透视图。图7是实施例2配光控制部件背面透视图。图8是实施例2配光控制部件主视图。图9是构成从实施例2配光控制部件的锥体出射的出射光配光特性示意图。图10是实施例3配光控制部件透视图。图11是构成实施例3配光控制部件的锥体透视图。图12(A)是构成实施例3配光控制部件的锥体的主视图,图12(B)是构成实施例3配光控制部件的锥体的A-A剖视图,图12(C)是构成实施例3配光控制部件的锥体的B-B剖视图。图13(A)是实施例3配光控制部件的主视图,图13(B)是实施例3配光控制部件的A-A剖视图,图13(C)是实施例3配光控制部件的B-B剖视图,图13(D)是实施例3配光控制部件的C-C剖视图。图14是实施例4配光控制部件透视图。图15构成实施例4配光控制部件的锥体透视图。图16(A)是构成实施例4配光控制部件的锥体的主视图,图16(B)是构成实施例4配光控制部件的锥体的A-A剖视图,图16(C)是构成实施例4配光控制部件的锥体的B-B剖视图。图17(A)是实施例4配光控制部件的主视图,图17(B)是实施例4配光控制部件的A-A剖视图,图17(C)是实施例4配光控制部件的B-B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1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技术实施例1的配光控制部件。图1是表示配光控制部件外观的透视图,图2是表示作为配光控制部件的锥体透视图。图3(A)是表示实施例1作为配光控制部件的锥体110的主视图、图3(B)是表示实施例1作为配光控制部件的锥体110的俯视图、图3(C)是表示实施例1作为配光控制部件的锥体110的右侧视图。图4(A)是涉及本技术实施方式的配光控制部件的主视图、图4(B)是涉及本技术实施方式的配光控制部件的A-A剖视图、图4(C)是涉及本技术实施方式的配光控制部件的B-B剖视图、图4(D)是涉及本技术实施方式的配光控制部件的C-C剖视图。如图1至图3所示,实施例1构成配光控制部件100的锥体110,具有俯视时呈长方形的底部。锥体110具有与发光元件(无图示)相对设置的顶面10、从该顶面10喇叭状扩散形成的侧面20、以及作为光线出射面的底面30。另外,在锥体110上,顶面10上表面平坦,此顶面10为无图示发光元件出射光的入射面。侧面20设有隔着顶面10相对配置的第一凹陷部21,以及同样隔着顶面10相对配置的第二凹陷部22。如图2以及图3所示,第一凹陷部21为隔着凹陷谷底部21a配置为V字型的两个平面21b及21c,因此呈现向锥体110内部侧方向凹陷的形状。此外,如图3(C)所示,第二凹陷部22也具有相同结构。从发光元件(无图示)出射、由顶面10一侧方向往锥体110内入射的光线,从锥体110内部侧方向向包含平面21b、21c与平面22b、22c的侧面20入射,在各平面上根据斯涅尔定律反射(全内反射),从锥体110底面30向规定方向出射,抵达被照射基准平面(假想平面)。因此,通过任意设定第一凹陷部21以及第二凹陷部22的形状、其凹陷部深度、或平面21b、21c与平面22b、22c的形状,来控制光线的反射方向,可得被照射基准平面(假想平面)所需的配光特性。图5是实施例1作为配光控制部件的锥体110出射的出射光配光特性示意图,以距离光源(无图示)1公尺的光轴位置作为座标原点,表示与该光轴正交的假想平面XY平面(被照射基准平面)上光线强度的照度分布(图示以浓淡表示)。如图5所示,经过实施例1锥体110的光线,透过构成凹陷部21与22的平面21b、21c以及平面22b、22c,得以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配光控制部件以及照明器具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对于发光元件出射的出射光进行配光控制的配光控制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光控制部件具有设有与所述发光元件相对设置的顶面、从该顶面喇叭状扩散形成的侧面、以及作为光线出射面的底面的锥体,所述锥体侧面上,形成向该锥体内部侧方向凹陷、隔着所述顶面相对设置的至少2组以上凹陷部的配光控制部件。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02.28 JP 2014-0381031.一种对于发光元件出射的出射光进行配光控制的配光控制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光控制部件具有设有与所述发光元件相对设置的顶面、从该顶面喇叭状扩散形成的侧面、以及作为光线出射面的底面的锥体,所述锥体侧面上,形成向该锥体内部侧方向凹陷、隔着所述顶面相对设置的至少2组以上凹陷部的配光控制部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川明郎广岛刚大津卓也
申请(专利权)人:日精科技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