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稻混栽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5575088 阅读:1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3 16: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水稻混栽方法,包括:(1)选用综合性状优良的水稻品种为基础品种,选用来源于该基础品种的不同类型的突变体作为混栽的搭配品种;不同类型的突变体之间具有至少一种不同的优良农艺性状;(2)将所述基础品种和搭配品种的种子混合后,育秧、移栽;(3)田间管理;(4)收获。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的突变体水稻来源相同,与基础品种进行混栽,稻米品质、营养更加均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稻混栽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稻领域,具体为一种水稻混栽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水稻生物多样性混栽通常是利用水稻不同品种间高、矮差,充分协调光、温、肥资源。通过混合间栽,达到丰富水稻农田品种多样性,增强农田生态稳定性,使水稻生理素质增强,提高了抗病虫的能力,有效减轻病虫的危害,既减少农药用量,又降低农产品污染,是目前发展高产高效农业的有效途径,是农民增产、增收、增效的一项实用技术,具有十分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可持续性。水稻生物多样性混栽较多的应用于防治水稻稻瘟病的生产中,如公开号为CN1309886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技术,保持目前杂交稻的栽培方式,栽培水稻的株距、行距和密度均与常规方法相同,在矮杆品种的杂交稻田中每隔4~8行多栽插1行高杆优质品种水稻,高杆优质品种比矮杆品种高20厘米以上,套栽的两品种的遗传差异即RGA指纹差异在10%以上,成熟期相差40天以内。该专利虽然能够使水稻不同基因型品种实现了优势互补,但是因选用的水稻品种并非针对性选育而成,其来源不一致,品质不均一,生育期、农艺特性与用途也完全不同,实际操作方式上通常需要按品种进行单独的移栽种和收获,田间管理措施上也需按品种分多次水肥和喷药,效率低用工量大,包括劳动力成本在内的生产成本逐年增加的背景下显得尤为复杂。公开号为CN101697701B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基于改善米质提高产量的水稻混播种植方法,步骤如下:(1)选用鄂中5号、鄂香1号和鉴真2号三种稻品种为混播种植品种;(2)在北纬27-33°区域内于4月10日至5月5日间播种;(3)将步骤所选品种的种子播种前按质量比为5∶2∶3混合均匀;(4)按宽窄行种植,即宽行行距为30cm,窄行行距为16.5cm,株距为14.7-16.5cm,密度每666.7m2为1.738万穴至1.95万穴;(5)在水稻全生育期内,每666.7m2施纯氮11-12kg,其中底肥占60%,分蘖肥占20-25%,促花肥占0-10%,保花肥占10-15%;N∶P2O5∶K2O的质量比为1∶0.4-0.5∶0.8-1。该专利通过选择生育期接近的三个水稻品种进行混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种植及田间管理的复杂性,但是水稻产量仍较低,不到600kg/亩,且不同品种的水稻遗传背景差异大,导致稻米的品质、营养存在较大差异,获得的水稻稻米存在品质、营养不均一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水稻混栽方法,水稻群体可兼具多种优良农艺性状,能够提高水稻群体对病虫害的抗性,提高水稻产量,且可获得品质、营养较均一的稻米。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水稻混栽方法,包括:(1)选用综合性状优良的水稻品种为基础品种,选用来源于该基础品种的不同类型的突变体作为混栽的搭配品种;不同类型的突变体之间具有至少一种不同的优良农艺性状;(2)将所述基础品种和搭配品种的种子混合后,育秧、移栽;(3)田间管理;(4)收获。本专利技术中采用的水稻混栽品种包括基础品种和搭配品种,其中基础品种可采用农业生产中常用的综合性状(如抗虫、抗病、高产、稻米品质优等)优良的水稻品种,而搭配品种则为不同类型的突变体,由于不同类型的突变体之间具有不同的优良农艺性状,这样,混栽后,可使水稻群体兼具各种优良特性,丰富农田水稻品种多样性,增强农田生态稳定性,提高水稻的综合素质,减轻病虫害,提高水稻产量。所述的优良农艺性状为抗病、抗虫、高壮杆、多分蘖或耐密植。另外,本专利技术的所有突变体均来源于同一基础品种,即来源相同,由于在水稻育种中,水稻突变体的选育是针对特定的农艺性状目标进行的,而其他的农艺性状与基础品种近似,那么所有的突变体除了特定的农艺性状外,其余的农艺性状较一致,与基础品种也较一致,也就是说所有混栽水稻品种之间的遗传背景差异不大,从而保证稻米品质、营养的均一性,同时在田间管理上也更加统一和简单。作为优选,所述的优良农艺性状为抗病、抗虫、高壮杆、多分蘖或耐密植。作为优选,所述的基础品种和搭配品种中,任意两个水稻品种的生育期相差0~10天。作为优选,所述的基础品种为“扬稻6号”,所述的突变体为“浙密稻1号”、“浙稻1号”、“浙抗稻1号”和“浙多穗稻”中的至少两种。作为优选,所述的基础品种为“扬稻6号”,所述的突变体为“浙密稻1号”、“浙稻1号”、“浙抗稻1号”和“浙多穗稻”。作为优选,种子混合时,所述基础品种和搭配品种的种子的数量比为1:1。作为优选,不同类型突变体种子的数量相同。作为优选,步骤(4)中,以熟期最迟的水稻品种93~96%黄熟时收获。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利用的突变体水稻来源相同,与基础品种进行混栽,稻米品质、营养更加均一。(2)本专利技术采用相同来源的突变体,除特殊的农艺性状(即在突变体选育过程中针对性的优良农艺性状目标)外,其成熟时间、其他的农艺性状和抗性水平基本一致,不仅在育秧与移栽的操作选择上更为简单,在混栽的田间管理措施上也更加统一和实际高效,便于省工节本实现增收。(3)尽管本专利技术的突变体水稻均是源于同一基础品种,但实际上仍相当于不同类型的普通水稻品种搭配,兼具各个突变体的优良特性,可以实现科学的品种搭配和合理的空间利用,更有利于增强抗病虫和提高产量潜力。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以优质籼稻扬稻6号为基础的水稻混栽方法本实施例1选择基础品种为优质籼稻“扬稻6号”及其抗病、抗虫、高壮杆、多分蘖突变水稻。基础品种“扬稻6号”,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先后于1997年、2000年、2001年通过江苏省、安徽省和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是性状优良突出的中籼迟熟常规水稻品种,该品种可购于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抗病突变水稻“浙密稻1号”,系浙江大学诱变扬稻6号选育的株型极端紧凑、抗纹枯病能力强的水稻,可以耐受高密度栽培条件表现增产抗病,2012年1月已向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办公室申请保护,公告号:CNA008767E。该品种购于浙江大学。高大壮杆突变水稻“浙稻1号”,系浙江大学诱变扬稻6号选育的高大杆粗抗倒的水稻,株高180厘米以上,茎杆粗壮,抗倒伏能力强,2012年1月已向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办公室申请保护,公告号:CNA008768E。该品种购于浙江大学。抗虫突变水稻“浙抗稻1号”,系浙江大学诱变扬稻6号选育的抗虫水稻,具有优良的抗稻飞虱特性,2013年1月已向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办公室申请保护,公告号:CNA010401E。该品种购于浙江大学。多分蘖突变水稻“浙多穗稻”,系浙江大学诱变扬稻6号选育的多分蘖水稻,分蘖能力特强,一般分蘖可达40个以上,2014年1月已向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办公室申请保护,申请号:20140297.2。该品种购于浙江大学。取50%(种子粒数)的“扬稻6号”种子和各占12.5%的“浙密稻1号”、“浙稻1号”、“浙抗稻1号”和“浙多穗稻”的饱满种子,播种前摊薄匀晒种子1天,均匀混合后采用咪鲜胺(浓度为:2毫升咪鲜胺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稻混栽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1) 选用综合性状优良的水稻品种为基础品种,选用来源于该基础品种的不同类型的突变体作为混栽的搭配品种;不同类型的突变体之间具有至少一种不同的优良农艺性状;(2) 将所述基础品种和搭配品种的种子混合后,育秧、移栽;(3) 田间管理;(4) 收获。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稻混栽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1)选用综合性状优良的水稻品种为基础品种,选用来源于该基础品种的不同类型的突变体作为混栽的搭配品种;不同类型的突变体之间具有至少一种不同的优良农艺性状;(2)将所述基础品种和搭配品种的种子混合后,育秧、移栽;(3)田间管理;(4)收获。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混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优良农艺性状为抗病、抗虫、高壮杆、多分蘖或耐密植。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混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础品种和搭配品种中,任意两个水稻品种的生育期相差0~10天。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混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安辉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安邦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