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厚保温层以及谷电蓄能加热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565427 阅读:1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09 23: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超厚保温层以及谷电蓄能加热设备,涉及设备蓄热储能技术领域。该超厚保温层包括第一保温层、第二保温层、第三保温层和固定架,所述第一保温层、所述第二保温层和所述第三保温层由内至外依次叠加设置于所述固定架内,且彼此之间为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保温层包括多个保温介质单元,且多个所述保温介质单元彼此独立设置。该超厚保温层将各个保温元件模块化,在提高保温性能的同时又便于进行现场安装,且运输方便。将其运用至谷电蓄能加热设备中,解决现有技术中水蓄热电锅炉热损多、运输、使用不便等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超厚保温层以及谷电蓄能加热设备
本技术涉及设备蓄热储能
,尤其涉及一种超厚保温层以及谷电蓄能加热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节能环保要求,电采暖作为一种环保、节能、舒适的采暖方式,被国家及其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本着国家关于可再生资源持续发展的原则,各地区相关部门也都制定出改变采暖方式的相关政策,大力发展电采暖。由于用电时段不同造成电网的“峰谷平”现象,国家鼓励低谷时段电蓄能,高峰时段停止加热,可持续对外供热的设备。蓄热电锅炉,是一种利用午夜低谷时段电力将蓄热体加热到一定的温度固体材料小于800摄氏度,同时也要满足低谷时段建筑物的供暖负荷,在平电时段和峰电时段靠被加热的蓄热体余温来供暖的一种供暖方式。但是电锅炉蓄热时大多采用水蓄热方式,此种方式仍存在以下弊端:1、需要庞大的水箱储热,占地面积大。2、水的蓄热温度相对较低,单位体积的蓄热量只为高温固体蓄热的十分之一。3、电锅炉还未实现水电分离功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4、水蓄热需水量多,需要更好性能的保温材料,且在热水输送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热损。5、大型蓄热设备体积均较大,在运输搬运过程中成本高,且现场操作费工费时,对设备的稳定性掌控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厚保温层以及谷电蓄能加热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水蓄热电锅炉热损多、运输、使用不便等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超厚保温层,包括第一保温层、第二保温层、第三保温层和固定架;所述第一保温层、所述第二保温层和所述第三保温层由内至外依次叠加设置于所述固定架内,且彼此之间为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保温层包括多个保温介质单元,且多个所述保温介质单元彼此独立设置。进一步,多个所述保温介质单元均设置为立方体状。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立方体状的保温介质单元更便于空间排布,空间利用率高。进一步,多个所述保温介质单元均由硅酸铝保温材料制成。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硅酸铝保温材料具有绿色无害、吸水阻燃和密封稳固的优点。进一步,还包括多个固定件;多个所述固定件依次对应连接于多个所述保温介质单元,且多个所述保温介质单元中心位置均设置有连接所述固定件的连接孔。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固定件与保温介质单元逐一对应,用于固定保温介质单元。进一步,所述固定件包括螺杆和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连接于所述螺杆的前端;所述螺杆通过所述连接孔连接于外部设备,所述连接件设置于所述保温介质单元内部,连接于所述保温介质单元。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螺杆一端通过设置于保温介质单元上的连接孔伸入保温介质单元内部,且在其末端设置一个宽度大于连接孔直径的连接件,用于固定保温介质单元;螺杆的另一端与外部设备或是固定架固定连接。进一步,还包括填料介质;所述填料介质填充于任意两个所述保温介质单元之间的缝隙内。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填料介质增加了保温介质单元的密封性和稳固性,进而提高了保温效果。进一步,所述固定架由多个方管焊接而成。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方管成型较为方便,且可进行多种后期加工,综合力学性能好,焊接性、冷热加工性能、耐腐蚀性以及低温韧性均优良。进一步,所述固定架由多个槽钢焊接而成。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因槽钢结构的特殊性在焊接为支架时,能够改变其着力结构,节省材料。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谷电蓄能加热设备,包括上述的超厚保温层,还包括底座、固体蓄热单元、电热单元、控制单元和外壳;所述固体蓄热单元外侧包裹所述超厚保温层,所述电热单元水平均匀贯穿于所述固体蓄热单元;所述超厚保温层设置于所述底座的上表面,且其外侧设置所述外壳;所述控制单元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前端;所述底座、所述固体蓄热单元、所述电热单元、所述控制单元、所述超厚保温层和所述外壳之间彼此独立,为可拆卸连接。进一步,还包括风机和换热器;所述风机和所述换热器设置于所述底座与所述超厚保温层之间,所述风机能够形成循环风道,所述换热器设置于所述风道内;所述换热器能够向外输出热量。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风机设置于换热器的冷端,使超厚保温层内部形成一个循环风道,其热量通过换热器输出。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超厚保温层结构简单,通过设置三层保温层增加保温效果,降低热损,且三层保温层之间彼此独立,能够拆卸、安装、更换;第一层保温层内包括多个保温介质单元,且多个保温介质单元之间相互独立。该超厚保温层将各个保温元件模块化,在提高保温性能的同时又便于进行现场安装,且运输方便。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谷电蓄能加热设备,包括上述的超厚保温层,还包括底座、固体蓄热单元、电热单元、控制单元和外壳;固体蓄热单元外侧包裹超厚保温层,电热单元水平均匀贯穿于固体蓄热单元;超厚保温层设置于底座的上表面,且其外侧设置外壳;控制单元设置于外壳的前端;底座、蓄热单元、电热单元、控制单元、超厚保温层和外壳之间彼此独立,为可拆卸连接。该谷电蓄能加热设备采用模块化设计,将整个蓄能加热设备拆分为多个有机部分,在使用过程中实现了现场拼装组合,且其运输方便,增加了设备品质的稳定性和可控性。采用固体蓄热单元,不仅增加了蓄热能力,而且产生相同焦耳的热量所需的蓄热单元体积减少,节省了安装控件;另外,固体蓄热单元无需进行水电分离,能够保障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侧墙保温层轴测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前端墙保温层前视的轴测图;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前端墙保温层后视的轴测图;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后端墙保温层的轴测图;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炉顶保温层的轴测图;图6为本技术提供的炉底保温层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提供的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提供的保温介质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提供的谷电蓄能加热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标:10-第一保温层;20-第二保温层;30-第三保温层;40-固定架;50-固定件;60-填料介质;70-底板保温层;80-检修口;101-保温介质单元;110-底座;120-固体蓄热单元;130-电热单元;140-控制单元;150-外壳;160-风机;170-换热器;401-方管;402-槽钢;501-螺杆;502-连接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超厚保温层以及谷电蓄能加热设备

【技术保护点】
一种超厚保温层,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保温层、第二保温层、第三保温层和固定架;所述第一保温层、所述第二保温层和所述第三保温层由内至外依次叠加设置于所述固定架内,且彼此之间为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保温层包括多个保温介质单元,且多个所述保温介质单元彼此独立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厚保温层,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保温层、第二保温层、第三保温层和固定架;所述第一保温层、所述第二保温层和所述第三保温层由内至外依次叠加设置于所述固定架内,且彼此之间为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保温层包括多个保温介质单元,且多个所述保温介质单元彼此独立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厚保温层,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保温介质单元均设置为立方体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超厚保温层,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保温介质单元均由硅酸铝保温材料制成。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厚保温层,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固定件;多个所述固定件依次对应连接于多个所述保温介质单元,且多个所述保温介质单元中心位置均设置有连接所述固定件的连接孔。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超厚保温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包括螺杆和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连接于所述螺杆的前端;所述螺杆通过所述连接孔连接于外部设备,所述连接件设置于所述保温介质单元内部,连接于所述保温介质单元。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厚保温层,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国春冯金平
申请(专利权)人:唐山铸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