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粉加工过程中废水循环再利用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55700 阅读:2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淀粉加工过程中废水循环再利用工艺,本发明专利技术在淀粉的加工过程中将玉米输送后的污水用石灰水调pH值至5.0-5.2后经沉降器絮凝沉降,处理后重复循环利用,主要用于玉米原料的输送和玉米浸泡工序;蛋白浮选工序得工艺水主要利用在玉米粗精磨、胚芽洗涤、纤维洗涤及淀粉分离等工序用以代替清水,大大降低用水量。整个工艺的用水量是产品烘干时排往大气层中的水蒸气量。这样节约用水,用水量仅为1.2-2m↑[3]/吨淀粉;由于本生产工艺过程不排放水,与污水治理排水相比,不会造成二次污染;而且企业可达到保护环境、企业增效、节约能耗的目的。(*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淀粉加工过程中废水再利用的

技术介绍
淀粉加工过程是玉米经清杂处理后,送入泡料车间进行泡料,泡好后经磨制段加水后与玉米一起进行粗细磨,磨制后经纤维洗涤,淀粉分离和淀粉旋流工艺后进入淀粉脱水烘干工段,烘干得淀粉产品。玉米经清杂处理后,用水送至泡料车间进行泡料,由于原料玉米中砂石、泥土等影响,投料过程中用清水量约为4m3/吨淀粉,且所用的清水全部排放。泡料车间用水主要是制酸用水,清水用量为1.5m3/吨淀粉。磨制段加水后与玉米一起进行粗细磨,约用清水2m3/吨淀粉。磨制后纤维洗涤用清水4m3/吨淀粉,分离旋流工艺用清水量为3.5m3/吨淀粉,淀粉浆分离旋流后进入淀粉脱水烘干工段,烘干得淀粉产品。整个过程用水量较大约需用水15m3/吨淀粉。淀粉行业目前废水治理最先进的技术是将淀粉排放的废水通过厌氧、耗氧、生化等方法处理后,污水达到国家要求排放的标准后排放。这种污水治理方法,所需设备投资大,且容易形成二次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淀粉加工过程中废水循环再利用工艺,该工艺将工艺水另行处理后重复循环利用,大大降低用水量。整个工艺的用水量是产品烘干时排往大气层中的水蒸气量。这样既能节约用水,用水量仅为1.2-2m3/吨淀粉,又不造成二次污染;而且企业可达到保护环境、企业增效、节约能耗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淀粉加工过程中的废水一部分输送到沉降罐,一部分输送到工艺水贮罐,再循环利用到各工序。本专利技术的具体技术方案是淀粉加工工序为玉米原料经清杂处理、输送、筛分、玉米浸泡、玉米洗涤、筛分、玉米粗磨、玉米精磨、纤维分离洗涤、麸质一级分离、麸质二级分离、淀粉十二级旋流、淀粉脱水、淀粉烘干、筛分后得淀粉成品。用于玉米输送的污水用石灰水调PH值至5.0-5.2后絮凝沉降,得澄清水,澄清水循环再用于输送玉米;泡料车间用水主要是用工艺水制亚硫酸氢钠浸泡玉米,浸泡后稀玉米浆进行三效蒸发,玉米浆蒸发所产生的水蒸汽及蒸发玉米浆所用的二次蒸汽充分回收利用,二效蒸发凝结水去沉降罐,零效蒸发凝结水去十二级旋流器,一效蒸发凝结水回锅炉重复利用;浸泡后玉米洗涤用沉降罐处理后澄清水及粗磨上筛分筛后水,澄清水利用后去沉降罐,沉降后再重复利用;磨制段加水后与玉米一起进行粗精磨,用工艺水贮罐中工艺水(蛋白浮选中流水);磨制段提取玉米胚芽,胚芽筛分时洗涤要用工艺水贮罐中的工艺水,磨制后纤维分离洗涤用工艺水,纤维处理榨水回洗涤工序用于输送纤维,筛分筛后水全部回纤维洗涤工序用于洗涤纤维;精磨及纤维洗涤所产生的玉米淀粉浆被送至一级分离及二级分离和十二级旋流工艺,一级分离机所分离出来的蛋白经蛋白浮选、蛋白浓缩处理,浮选槽中流水去工艺水贮罐再循环利用,蛋白浓缩滤液去沉降罐再循环利用,二级分离机轻相加一部分工艺水作为分离机的冲洗水;十二级旋流工艺用清水及脱水机虹吸水和玉米浆零效蒸发凝结水,淀粉浆分离旋流后进入淀粉脱水烘干工段,筛分得成品淀粉。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1.投资少,与国内先进技术相比总投资是它的1/6(25万吨产量如上马污水治理设备需6千万之多)。2.运转费用低,本专利技术在工艺中对工艺水调节处理,达到工艺中的工艺水的使用条件,几乎不需要运转费用,如上马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费用约40元/吨淀粉。3.节约用水量,本专利技术耗水量只需1.5-2m3/吨,原需用水15m3/吨,大大降低水耗。4.不形成二次污染,由于不排放水,与污水治理排水相比,不会形成二次污染。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淀粉加工过程中废水循环再利用工艺流程图。具体实施例方式整个工艺如图所示,玉米经清杂处理后,用水送至泡料车间进行泡料,泡料罐上有重力筛进行筛分,筛后水重复利用用于输送,玉米输送的污水用石灰水调PH值至5.0-5.2后经沉降器絮凝沉降,澄清水循环利用用于输送玉米。泡料车间用水主要是制酸用水,制酸用工艺水制亚硫酸氢钠浸泡玉米,不影响浸泡效果,且节约了因清水加温而浪费的能源。浸泡后稀玉米浆进行三效蒸发,玉米浆蒸发所产生的水蒸汽及蒸发玉米浆所用的二次蒸汽充分回收利用,二效蒸发凝结水去沉降罐,零效蒸发凝结水去十二级旋流器,一效蒸发凝结水回锅炉重复利用。三效蒸发生产产品为蛋白饲料产品,生产过程排空要带走约1.0m3/吨淀粉。泡料后下料用沉降罐处理后澄清过程水及粗磨上筛分筛后水,工艺水利用后去沉降罐,沉降后再重复利用。磨制段加水后与玉米一起进行粗细磨,约用水3m3/吨淀粉,用工艺水贮罐过程水(蛋白浮选中流水)。磨制段提取玉米胚芽,胚芽筛分时洗涤要用工艺水贮罐中工艺水,胚芽产品水蒸汽排空带走约0.134m3/吨淀粉。磨制后纤维分离洗涤用工艺水4.5m3/吨淀粉,纤维处理榨水回洗涤工序用于输送纤维,筛分后水全部回纤维洗涤工序用于洗涤纤维。精磨及纤维洗涤所产生的玉米淀粉浆被送至一级分离及二级分离和十二级旋流工艺,一级分离机所分离出来的蛋白经蛋白浮选、蛋白浓缩处理,浮选槽中流水去工艺水罐,蛋白浓缩滤液去沉降罐,蛋白烘干进蛋白产品及水蒸汽排空带走约0.157m3/吨淀粉,二级分离机轻相加一部分工艺水作为分离机的冲洗水。十二级旋流工艺用清水1.2--2m3/吨淀粉及脱水机虹吸水和玉米浆零效蒸发凝结水,淀粉浆分离旋流后进入淀粉脱水烘干工段,淀粉脱水过程用清水0.5m3/吨淀粉用于反冲滤布,脱水过程产生的虹吸水回十二级旋流器末级,溢流水回十二级旋流器一级,淀粉产品及烘干排空带走约0.471m3/吨淀粉。权利要求1.一种淀粉加工过程中废水循环再利用工艺,其特征在于用于玉米输送的污水用石灰水调PH值至5.0-5.2后絮凝沉降,得澄清水,澄清水循环再用于输送玉米;泡料车间用水主要用工艺水制亚硫酸氢钠浸泡玉米,浸泡后稀玉米浆进行三效蒸发,玉米浆蒸发所产生的水蒸汽及蒸发玉米浆所用的二次蒸汽充分回收利用,二效蒸发凝结水去沉降罐,零效蒸发凝结水去十二级旋流器,一效蒸发凝结水回锅炉重复利用;浸泡后玉米洗涤用沉降罐澄清水及粗磨上筛分筛后水,澄清水利用后去沉降罐,沉降后再重复利用;磨制段加水后与玉米一起进行粗精磨,用工艺水贮罐中工艺水;磨制段提取玉米胚芽,胚芽筛分时洗涤要用工艺水贮罐中的工艺水,磨制后纤维分离洗涤用工艺水,纤维处理榨水回洗涤工序用于输送纤维,筛分筛后水全部回纤维洗涤工序用于洗涤纤维;精磨及纤维洗涤所产生的玉米淀粉浆被送至一级分离及二级分离和十二级旋流工艺,一级分离机所分离出来的蛋白经蛋白浮选、蛋白浓缩处理,浮选槽中流水去工艺水贮罐再循环利用,蛋白浓缩滤液去沉降罐再循环利用,二级分离机轻相加一部分工艺水作为分离机的冲洗水;十二级旋流工艺用清水及脱水机虹吸水和玉米浆零效蒸发凝结水,淀粉浆分离旋流后进入淀粉脱水烘干工段,筛分得成品淀粉。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淀粉加工过程中废水循环再利用工艺,本专利技术在淀粉的加工过程中将玉米输送后的污水用石灰水调pH值至5.0-5.2后经沉降器絮凝沉降,处理后重复循环利用,主要用于玉米原料的输送和玉米浸泡工序;蛋白浮选工序得工艺水主要利用在玉米粗精磨、胚芽洗涤、纤维洗涤及淀粉分离等工序用以代替清水,大大降低用水量。整个工艺的用水量是产品烘干时排往大气层中的水蒸气量。这样节约用水,用水量仅为1.2-2m文档编号C08B30/00GK1506320SQ0214474公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淀粉加工过程中废水循环再利用工艺,其特征在于:用于玉米输送的污水用石灰水调PH值至5.0-5.2后絮凝沉降,得澄清水,澄清水循环再用于输送玉米;泡料车间用水主要用工艺水制亚硫酸氢钠浸泡玉米,浸泡后稀玉米浆进行三效蒸发,玉米浆蒸发所产生的水蒸汽及蒸发玉米浆所用的二次蒸汽充分回收利用,二效蒸发凝结水去沉降罐,零效蒸发凝结水去十二级旋流器,一效蒸发凝结水回锅炉重复利用;浸泡后玉米洗涤用沉降罐澄清水及粗磨上筛分筛后水,澄清水利用后去沉降罐,沉降后再重复利用;磨制段加水后与玉米一起进行粗精磨,用工艺水贮罐中工艺水;磨制段提取玉米胚芽,胚芽筛分时洗涤要用工艺水贮罐中的工艺水,磨制后纤维分离洗涤用工艺水,纤维处理榨水回洗涤工序用于输送纤维,筛分筛后水全部回纤维洗涤工序用于洗涤纤维;精磨及纤维洗涤所产生的玉米淀粉浆被送至一级分离及二级分离和十二级旋流工艺,一级分离机所分离出来的蛋白经蛋白浮选、蛋白浓缩处理,浮选槽中流水去工艺水贮罐再循环利用,蛋白浓缩滤液去沉降罐再循环利用,二级分离机轻相加一部分工艺水作为分离机的冲洗水;十二级旋流工艺用清水及脱水机虹吸水和玉米浆零效蒸发凝结水,淀粉浆分离旋流后进入淀粉脱水烘干工段,筛分得成品淀粉。...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树贵郑建波黄福臣王宝成赵庆刚刘学录赵守明
申请(专利权)人:黑龙江龙凤玉米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23[中国|黑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