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撑顶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533098 阅读: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04 21: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动撑顶器,包括撑顶组件、液压驱动组件、换向组件和进油组件。撑顶组件包括撑顶块和撑顶柱。液压驱动组件包括油缸、油缸活塞和油缸活塞,油缸活塞与撑顶柱相连接。换向组件与液压驱动组件相连接,向液压驱动组件提供两种方向相反的油路循环。进油组件与换向组件相连接。

Electric prop prop

An electric jacking device includes a support assembly, a hydraulic drive assembly, a reversing assembly, and an oil inlet assembly. The support assembly includes a support block and a support column. The hydraulic drive assembly includes an oil cylinder, an oil cylinder, a piston, and an oil cylinder piston, wherein the cylinder piston is connected with the support column. The reversing assembly is coupled to the hydraulic drive assembly to provide two opposite flow paths to the hydraulic drive assembly. The oil inlet assembly is connected to the reversing assembl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动撑顶器
本专利技术设计险救灾器械
,且特别涉及一种电动撑顶器。
技术介绍
撑顶器是一种液压救援破拆工具,具有重量轻、体积小等优点,与其它非液压工作机械相比,具有工作平稳、噪声低等优点,因此其作为一种流动的动力源和工具,被广泛的应用于消防、道路、港口、机场、铁路、厂矿、社区及自然灾害中各类紧急事故的破拆救援作业。撑顶器的结构包括油缸、手控阀和撑顶组件。工作时,转动手控阀,使油液进入油缸,活塞将撑顶组件延伸至待撑顶处,通过活塞的不断移动,将待撑顶物撑开。现有的撑顶器中油路进入油缸后只能沿一个方向进行循环,即只能驱动活塞向前运动,活塞的后退则需要手动泄油后才能实现,使用非常不方便,作业效率非常低。为提高抢险救援效率,如何进一步提高撑顶器的使用效率,简化其使用步骤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电动撑顶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动撑顶器,包括撑顶组件、液压驱动组件、换向组件和进油组件。撑顶组件包括撑顶块和撑顶柱。液压驱动组件包括油缸和油缸活塞,油缸活塞与撑顶柱相连接。换向组件与液压驱动组件相连接,向液压驱动组件提供两种方向相反的油路循环。进油组件与换向组件相连接。于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液压驱动组件还包括油缸套,油缸套套设在油缸的外部。于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撑顶柱包括多个可拆卸连接的撑杆。于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换向组件包括换向本体和换向控件。换向本体包括转换底座,转换底座上具有流体进孔、流体出孔、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流体进孔与进油组件相连接,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与液压驱动组件相连通。转换控件与转换底座相连接,转换控件上具有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和第三连接管。在第一工位上,第二连接管的两端与流体进孔和流体出孔相连接,流体经第二连接管在流体进孔和流体出孔之间循环,流体未进入液压驱动组件;在第二工位上,第一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孔和流体出孔相连接,第三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二连接孔和流体进孔相连接,流体经第三连接管从第二连接孔流入液压驱动组件内的第一腔体,液压驱动组件的第二腔体内的流体经第一连接孔、第一连接管从流体出孔流出,形成第一个方向的流体循环;在第三工位上,第一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孔和流体进孔相连接,第三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二连接孔和流体出孔相连接,流体经第一连接管从第一连接孔流入液压驱动组件内的第二腔体,液压驱动组件的第一腔体内的流体经第二连接孔、第三连接管从流体出孔流出,形成第二个方向的流体循环。于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流体进孔和流体出孔相对设置,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相对设置,流体进孔中心和流体出孔中心之间的连线与第一连接孔中心和第二连接孔中心之间的连线相垂直。于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转换控件和转换底座上具有限制转换控件转动角度的限位部,限位部包括设置在转换底座上的三个弧形凹槽以及设置在转换控件上的与三个弧形凹槽相配合的凸起部,三个弧形凹槽分别与流体进孔、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对应设置。于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进油组件包括驱动电机、油箱和连接部,所述油箱和连接部设置在换向本体上,驱动电机的偏心轴与连接部相连接,连接部上具有多个沿偏心轴的周向设置的活塞组件,每一活塞组件上具有多个连通流体进孔和油箱的油孔。于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每一活塞组件均包括弹簧座、弹簧、活塞和油活开关。弹簧固定于弹簧座。活塞与弹簧相连接,活塞上具有多个连通流体进孔和油箱的油孔。油活开关套设于弹簧且位于活塞靠近弹簧座的一侧。于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换向组件包括换向本体和转换控件。换向本体内具有流体进管和流体出管。转换控件沿垂直于换向本体的轴向设置在换向本体内,转换控件上具有多个轴线与流体进管方向平行的通孔,在流向转换时转换控件沿垂直于换向本体的轴向移动。第一油管和第二油管,分别连接在转换控件和液压驱动组件,形成流体循环;当转换控件位于第一工位时,转换控件封堵第一油管和第二油管,流体在流体进管和流体出管之间循环;当转换控件位于第二工位时,转换控件从第一工位向换向本体的一侧移动,流体经转换控件上的通孔从流体进管流入第一油管,再流入液压驱动组件的第一腔体内,液压驱动组件的第二腔体内的流体从第二油管和转换控件上的通孔流向流体出管,流体在液压驱动组件内形成第一个方向的循环;当转换控件位于第三工位时,转换控件从第一工位向换向本体的另一侧移动,流体经转换控件上的通孔从流体进管流入第二油管,再流入液压驱动组件的第二腔体内,液压驱动组件的第一腔体内的流体从第一油管和转换控件上的通孔流向流体出管,流体在液压驱动组件内形成第二个方向的循环。于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转换控件上等间隔设有三个通孔,流体进管包括四个等直径的流入支管,流体出管包括三个直径与流入支管的直径相等的流出支管,第一流入支管、第二流入支管和第一流出支管三者与第一通孔相对应设置,第一通孔的直径大于一个流出支管的直径但小于或等于两个流出支管的直径;第三流入支管和第二流出支管与第二通孔相对应设置,第二通孔的直径大于一个流出支管的直径但小于或等于两个流出支管的直径;第四流入支管与第三通孔相对应设置,第三通孔的直径小于或等于一个流出支管的直径;第一油管包括第一油路支管和第二油路支管,第一油路支管和第二油路支管与第一通孔对应设置;第二油管包括第三油路支管和第四油路支管,第三油路支管与第二通孔对应设置,第四油路支管与第三通孔对应设置;转换控件在工位转换时,转换控件向换向本体一侧或另一侧移动的距离等于流入支管的直径。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电动撑顶器通过在液压驱动组件和进油组件之间增加换向组件,换向组件通过工位的改变来使得流向液压驱动组件内的油路具有两个相反方向的循环,在第一个循环方向上,液压油推动油缸活塞向前运动;在第二个循环方向上,液压油将油缸活塞推回至初始的位置上,实现油缸活塞的自动往复运动,无需进行人工手动泄油,大大提高了撑顶器的工作效率。进一步的,通过设置撑顶柱包括多个可拆卸的撑杆来使得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撑顶器能适用多发状况的抢险救灾现场。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动撑顶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所示为图1中换向组件中换向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所示为图2中换向本体的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4所示为图1中转换控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所示为换向组件位于第一工位时转换底座和转换控件的装配示意图。图6所示为换向组件位于第一工位时的流体流向示意图。图7所示为换向组件位于第二工位时转换底座和转换控件的装配示意图。图8所示为换向组件位于第二工位时的流体流向示意图。图9所示为换向组件位于第三工位时转换底座和转换控件的装配示意图。图10所示为换向组件位于第三工位时的流体流向示意图。图11所示为进油组件中活塞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2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转换控件位于第一工位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3所示为图12所示的转换控件位于第二工位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4所示为图12所示的转换控件位于第三工位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动撑顶器包括撑顶组件1、液压驱动组件2、换向组件3和进油组件4。撑顶组件1包括撑顶块11和撑顶柱12。液压驱动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电动撑顶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动撑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撑顶组件,包括撑顶块和撑顶柱;液压驱动组件,包括油缸和油缸活塞,所述油缸活塞与撑顶柱相连接;换向组件,与所述液压驱动组件相连接,向所述液压驱动组件提供两种方向相反的油路循环;进油组件,与所述换向组件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撑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撑顶组件,包括撑顶块和撑顶柱;液压驱动组件,包括油缸和油缸活塞,所述油缸活塞与撑顶柱相连接;换向组件,与所述液压驱动组件相连接,向所述液压驱动组件提供两种方向相反的油路循环;进油组件,与所述换向组件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撑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驱动组件还包括油缸套,所述油缸套套设在油缸的外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撑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撑顶柱包括多个可拆卸连接的撑杆。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撑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向组件包括:换向本体,包括转换底座,所述转换底座上具有流体进孔、流体出孔、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所述流体进孔与进油组件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与液压驱动组件相连通;转换控件,与所述转换底座相连接,所述转换控件上具有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和第三连接管;在第一工位上,第二连接管的两端与流体进孔和流体出孔相连接,流体经第二连接管在流体进孔和流体出孔之间循环,流体未进入液压驱动组件;在第二工位上,第一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孔和流体出孔相连接,第三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二连接孔和流体进孔相连接,流体经第三连接管从第二连接孔流入液压驱动组件内的第一腔体,液压驱动组件的第二腔体内的流体经第一连接孔、第一连接管从流体出孔流出,形成第一个方向的流体循环;在第三工位上,第一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孔和流体进孔相连接,第三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二连接孔和流体出孔相连接,流体经第一连接管从第一连接孔流入液压驱动组件内的第二腔体,液压驱动组件的第一腔体内的流体经第二连接孔、第三连接管从流体出孔流出,形成第二个方向的流体循环。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撑顶器,其特征在于,流体进孔和流体出孔相对设置,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相对设置,流体进孔中心和流体出孔中心之间的连线与第一连接孔中心和第二连接孔中心之间的连线相垂直。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撑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控件和转换底座上具有限制转换控件转动角度的限位部,所述限位部包括设置在转换底座上的三个弧形凹槽以及设置在转换控件上的与所述三个弧形凹槽相配合的凸起部,所述三个弧形凹槽分别与流体进孔、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对应设置。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撑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组件包括驱动电机、油箱和连接部,所述油箱和连接部设置在换向本体上,驱动电机的偏心轴与连接部相连接,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俊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众铎消防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