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双级真空滤油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5481307 阅读: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02 22: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高效双级真空滤油系统,包括真空分离装置,真空分离装置包括真空罐、设于真空罐内的雾化器,雾化器包括上压块、下压块,下压块下本体、输油管,下本体设油路通道,下本体的顶面设下喷油槽,下本体上设两个纵向贯穿下本体的通孔;上压块包括上本体,上本体的底面设上喷油槽;上本体底部设两个配合下本体通孔的凸条。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油从第二下喷油槽、第二上喷油槽离开下本体、上本体时,油受离心力与冲击力的影响,再加上本身从小空间进入大空间的减压作用,会分离为无数雾化油颗粒,半雾化的效果更好,水蒸气与雾化油颗粒更好分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效双级真空滤油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润滑油生产、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双级真空滤油系统。
技术介绍
真空滤油机是根据水和油的沸点不同原理而设计的,真空滤油机包括初滤器﹑真空加热罐﹑油泵﹑过滤装置﹑冷凝器(即凝汽器)和真空泵等部分。真空泵将真空加热罐内的空气从真空加热罐的气相出口抽出形成真空,外界油液在大气压的作用下,经过初滤器,清除较大的颗粒,然后进入真空加热罐内的加热区。经过加热后的油液通过喷翼飞快旋转将油分离成半雾状,油中的水份急速蒸发成水蒸气,并混合空气连续被真空泵吸入冷凝器内,进入冷凝器的水蒸气经冷却后再返原成水放出,在真空加热罐内的油液,被排油泵排入精滤器通过滤油纸或滤芯将微粒杂质过滤出来,从而完成真空滤油机迅速除去油中杂质、水份、气体的全过程,使洁净的油从出油处排出机外。双级真空首先是为了实现“大抽速”,即效率,快速增加真空度;其二增加真空闪蒸的面积,有效的快速破乳化,除去水分。目前市场上现有的双级真空滤油系统中,采用喷翼或喷头将油分离成半雾状,从而实现将水蒸腾为水蒸气。但因为本来介质就为污油,故喷翼或喷头很容易被污物堵塞,影响过滤效果且发生堵塞后不易清洗;喷头的喷油方向固定,而喷翼的喷射通道较少,二者均不能很好地将油分离为雾状从而实现油水分离;而喷翼或喷头有很多附加零件组成,包括螺栓螺帽,在高速旋转时易有零件掉落,对油体造成二次污染;在冷凝工序中,一般采用两级水冷,冷凝器采用结构简单的列管换热器,为使气流得到较大冷量,设计气相走壳层,冷却水走管程,但如此设置,气流对管程的换热管有累计的冲击作用,长久使用,换热管易破裂损坏,影响换热效果。专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高效双级真空滤油系统,解决了现有双级真空滤油系统的喷翼或喷头易堵塞、不易清洗、油水分离效果不佳、运行过程中零件对油体二次污染以及冷凝工序中气流冲击换热管使之破裂损坏,影响换热效果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高效双级真空滤油系统,包括进油口、管道紊流加热器、恒温控制器、初滤器、供油电磁阀、进油阀、真空分离装置、真空表、第一列管换热器、第二列管换热器、三级罗茨泵、二级罗茨泵、气液分离罐、储水器、真空单向阀、波纹补偿器、真空泵、油泵、精滤器、出油口。所述真空分离装置包括真空罐、设于真空罐内的雾化器、设于雾化器下方真空罐内壁上的泡沫传感器、渗气管,所述渗气管一端设于真空罐内,另一端穿出真空罐,于真空罐外的渗气管上设渗气阀,于真空罐内的渗气管上设渗气孔。在真空罐内设置有泡沫传感器,可对真空罐内的泡沫进行检测、精确控制。所述雾化器包括上压块、下压块,所述下压块包括呈圆柱体状的下本体、设于下本体底部的输油管,所述下本体中心设纵向贯穿下本体的油路通道,所述油路通道横截面为圆形,所述下本体的顶面设若干下喷油槽,其中,每个下喷油槽包括第一下喷油槽、第二下喷油槽,所述第一下喷油槽沿油路通道切线方向设置,所述第一下喷油槽的一端连通油路通道,所述第一下喷油槽的另一端连通第二下喷油槽,第二下喷油槽延伸至下本体的外壁,所述第一下喷油槽与第二下喷油槽之间的夹角α为145°,于下本体上设两个纵向贯穿下本体的通孔,所述输油管连通油路通道,所述输油管的中心轴与油路通道的中心轴共轴,两个通孔关于油路通道的中心轴对称;所述上压块包括用于配合下本体的呈圆柱体状的上本体,所述上本体的顶部设带动上本体沿上本体中心轴转动的电机,所述上本体的底面设若干配合下喷油槽的上喷油槽,其中,每个上喷油槽包括与第一下喷油槽对应的第一上喷油槽、与第二下喷油槽对应的第二上喷油槽,所述上喷油槽、下喷油槽配合形成将油从输油管送出雾化器的喷油孔。所述上本体底部设两个配合下本体通孔的凸条,所述凸条的长度大于通孔的长度,每个凸条底部均设横向贯穿凸条的孔,当凸条插入通孔时,于孔内可抽插地设置条状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包括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的两端均设上倾结构,于第一固定件下方的输油管外壁上分设第一支出件、第二支出件,于第二固定件下方的输油管外壁上分设第三支出件、第四支出件,其中第一支出件距输油管底部的距离大于第二支出件距输油管底部的距离,第三支出件距输油管底部的距离大于第四支出件距输油管底部的距离,所述第一支出件、第二支出件、第一固定件共面,所述第三支出件、第四支出件、第二固定件共面,所述第一支出件、第二支出件与第三支出件、第四支出件关于输油管的中心轴对称。所述第一支出件、第二支出件背离输油管一端均向下垂直设置卡接端,所述第一支出件与第一固定件一端之间可拆卸地设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顶部、底部均设圆环,所述第一弹簧顶部的圆环套设于第一固定件一端且被第一固定件一端的上倾结构限位,所述第一弹簧底部的圆环套设于第一支出件且被第一支出件的卡接端限位,所述第二支出件与第一固定件另一端之间可拆卸地设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顶部、底部均设圆环,所述第二弹簧顶部的圆环套设于第一固定件另一端且被第一固定件另一端的上倾结构限位,所述第二弹簧底部的圆环套设于第二支出件且被支出件的卡接端限位;所述第三支出件、第四支出件背离输油管一端均向下垂直设置卡接端,所述第三支出件与第二固定件一端之间可拆卸地设有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顶部、底部均设圆环,所述第三弹簧顶部的圆环套设于第二固定件一端且被第二固定件一端的上倾结构限位,所述第三弹簧底部的圆环套设于第三支出件且被第三支出件的卡接端限位,所述第四支出件与第二固定件另一端之间可拆卸地设有第四弹簧,所述第四弹簧顶部、底部均设圆环,所述第四弹簧顶部的圆环套设于第二固定件另一端且被第二固定件另一端的上倾结构限位,所述第四弹簧底部的圆环套设于第四支出件且被第四支出件的卡接端限位。所述第一列管换热器、第二列管换热器的壳程均为气相通道,所述第一列管换热器、第二列管换热器的管程均为液相通道,所述第一列管换热器气相进口管、第二列管换热器气相进口管内均设分流装置,所述分流装置包括呈圆筒状的本体,所述本体外壁均布六片呈直角梯形状的分流片,所述本体均通过连接件接于第一列管换热器气相进口管、第二列管换热器气相进口管内。因为第一列管换热器、第二列管换热器的壳程均为气相通道,气体从气相进口进入将会对管程的列管产生冲击,为了保护列管不受来自气相进口气体的冲击,故设置了分流装置,分流装置圆筒状的本体配合本体外壁均布的若干呈六片呈直角梯形状的分流片,既不对经过第一列管换热器气相进口管、第二列管换热器气相进口管的气体产生较大阻力,直角梯形的斜边以及每相邻两分流片之间的通道可以起到均分气流的作用,将本为一股的气流分成六股,将冲击力分散,使气体不再对列管产生冲击,保证了换热效果,延长了第一列管换热器、第二列管换热器的使用寿命。所述进油口、管道紊流加热器、恒温控制器、初滤器、供油电磁阀、进油阀通过管线依次连通,所述进油阀通过进油管连通输油管,所述输油管可转动地竖直设于进油管上,所述真空罐顶部设出气口,所述出气口、真空表、第一列管换热器的气相通道、第二列管换热器的气相通道、三级罗茨泵、二级罗茨泵、气液分离罐通过管线依次连通,所述气液分离罐的气相出口、真空单向阀、波纹补偿器、真空泵通过管线依次连通,所述气液分离罐的液相出口通过管线连通储水器,所述真空罐底部设输油口,所述输油口、油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高效双级真空滤油系统

【技术保护点】
高效双级真空滤油系统,包括进油口(1)、管道紊流加热器(2)、恒温控制器(3)、初滤器(4)、供油电磁阀(5)、进油阀(6)、真空分离装置(7)、真空表(8)、第一列管换热器(9)、第二列管换热器(10)、三级罗茨泵(11)、二级罗茨泵(12)、气液分离罐(13)、储水器(14)、真空单向阀(15)、波纹补偿器(16)、真空泵(17)、油泵(18)、精滤器(19)、出油口(23),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分离装置(7)包括真空罐(24)、设于真空罐(24)内的雾化器(26)、设于雾化器(26)下方真空罐(24)内壁上的泡沫传感器(27)、渗气管(28),所述渗气管(28)一端设于真空罐(24)内,另一端穿出真空罐(24),于真空罐(24)外的渗气管(28)上设渗气阀(28a),于真空罐(24)内的渗气管(28)上设渗气孔(28b);所述雾化器(26)包括上压块(29)、下压块(30),所述下压块(30)包括呈圆柱体状的下本体(30a)、设于下本体(30a)底部的输油管(30b),所述下本体(30a)中心设纵向贯穿下本体(30a)的油路通道(30c),所述油路通道(30c)横截面为圆形,所述下本体(30a)的顶面设若干下喷油槽(31),其中,每个下喷油槽(31)包括第一下喷油槽(31a)、第二下喷油槽(31b),所述第一下喷油槽(31a)沿油路通道(30c)切线方向设置,所述第一下喷油槽(31a)的一端连通油路通道(30c),所述第一下喷油槽(31a)的另一端连通第二下喷油槽(31b),第二下喷油槽(31b)延伸至下本体(30a)的外壁,所述第一下喷油槽(31a)与第二下喷油槽(31b)之间的夹角α为145°,于下本体(30a)上设两个纵向贯穿下本体(30a)的通孔(30d),所述输油管(30b)连通油路通道(30c),所述输油管(30b)的中心轴与油路通道(30c)的中心轴共轴,两个通孔(30d)关于油路通道(30c)的中心轴对称;所述上压块(29)包括用于配合下本体(30a)的呈圆柱体状的上本体(29a),所述上本体(29a)的顶部设带动上本体(29a)沿上本体(29a)中心轴转动的电机(29b),所述上本体(29a)的底面设若干配合下喷油槽(31)的上喷油槽(32),其中,每个上喷油槽(32)包括与第一下喷油槽(31a)对应的第一上喷油槽(32a)、与第二下喷油槽(31b)对应的第二上喷油槽(32b),所述上喷油槽(32)、下喷油槽(31)配合形成将油从输油管(30b)送出雾化器(26)的喷油孔(33);所述上本体(29a)底部设两个配合下本体(30a)通孔(30d)的凸条(29c),所述凸条(29c)的长度大于通孔(30d)的长度,每个凸条(29c)底部均设横向贯穿凸条(29c)的孔(29d),当凸条(29c)插入通孔(30d)时,于孔内(29d)可抽插地设置条状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包括第一固定件(29e)、第二固定件(29f),所述第一固定件(29e)、第二固定件(29f)的两端均设上倾结构,于第一固定件(29e)下方的输油管(30b)外壁上分设第一支出件(30e)、第二支出件(30f),于第二固定件(29f)下方的输油管(30b)外壁上分设第三支出件(30g)、第四支出件(30h),其中第一支出件(30e)距输油管(30b)底部的距离大于第二支出件(30f)距输油管(30b)底部的距离,第三支出件(30g)距输油管(30b)底部的距离大于第四支出件(30h)距输油管(30b)底部的距离,所述第一支出件(30e)、第二支出件(30f)、第一固定件(29e)共面,所述第三支出件(30g)、第四支出件(30h)、第二固定件(29f)共面,所述第一支出件(30e)、第二支出件(30f)与第三支出件(30g)、第四支出件(30h)关于输油管(30b)的中心轴对称;所述第一支出件(30e)、第二支出件(30f)背离输油管(30b)一端均向下垂直设置卡接端(34),所述第一支出件(30e)与第一固定件(29e)一端之间可拆卸地设有第一弹簧(35),所述第一弹簧(35)顶部、底部均设圆环(36),所述第一弹簧(35)顶部的圆环(36)套设于第一固定件(29e)一端且被第一固定件(29e)一端的上倾结构限位,所述第一弹簧(35)底部的圆环(36)套设于第一支出件(30e)且被第一支出件(30e)的卡接端(34)限位,所述第二支出件(30f)与第一固定件(29e)另一端之间可拆卸地设有第二弹簧(37),所述第二弹簧(37)顶部、底部均设圆环(36),所述第二弹簧(37)顶部的圆环(36)套设于第一固定件(29e)另一端且被第一固定件(29e)另一端的上倾结构限位,所述第二弹簧(37)底部的圆环(36)套设于第二支出件(30f)且被支出件(30...

【技术特征摘要】
1.高效双级真空滤油系统,包括进油口(1)、管道紊流加热器(2)、恒温控制器(3)、初滤器(4)、供油电磁阀(5)、进油阀(6)、真空分离装置(7)、真空表(8)、第一列管换热器(9)、第二列管换热器(10)、三级罗茨泵(11)、二级罗茨泵(12)、气液分离罐(13)、储水器(14)、真空单向阀(15)、波纹补偿器(16)、真空泵(17)、油泵(18)、精滤器(19)、出油口(23),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分离装置(7)包括真空罐(24)、设于真空罐(24)内的雾化器(26)、设于雾化器(26)下方真空罐(24)内壁上的泡沫传感器(27)、渗气管(28),所述渗气管(28)一端设于真空罐(24)内,另一端穿出真空罐(24),于真空罐(24)外的渗气管(28)上设渗气阀(28a),于真空罐(24)内的渗气管(28)上设渗气孔(28b);所述雾化器(26)包括上压块(29)、下压块(30),所述下压块(30)包括呈圆柱体状的下本体(30a)、设于下本体(30a)底部的输油管(30b),所述下本体(30a)中心设纵向贯穿下本体(30a)的油路通道(30c),所述油路通道(30c)横截面为圆形,所述下本体(30a)的顶面设若干下喷油槽(31),其中,每个下喷油槽(31)包括第一下喷油槽(31a)、第二下喷油槽(31b),所述第一下喷油槽(31a)沿油路通道(30c)切线方向设置,所述第一下喷油槽(31a)的一端连通油路通道(30c),所述第一下喷油槽(31a)的另一端连通第二下喷油槽(31b),第二下喷油槽(31b)延伸至下本体(30a)的外壁,所述第一下喷油槽(31a)与第二下喷油槽(31b)之间的夹角α为145°,于下本体(30a)上设两个纵向贯穿下本体(30a)的通孔(30d),所述输油管(30b)连通油路通道(30c),所述输油管(30b)的中心轴与油路通道(30c)的中心轴共轴,两个通孔(30d)关于油路通道(30c)的中心轴对称;所述上压块(29)包括用于配合下本体(30a)的呈圆柱体状的上本体(29a),所述上本体(29a)的顶部设带动上本体(29a)沿上本体(29a)中心轴转动的电机(29b),所述上本体(29a)的底面设若干配合下喷油槽(31)的上喷油槽(32),其中,每个上喷油槽(32)包括与第一下喷油槽(31a)对应的第一上喷油槽(32a)、与第二下喷油槽(31b)对应的第二上喷油槽(32b),所述上喷油槽(32)、下喷油槽(31)配合形成将油从输油管(30b)送出雾化器(26)的喷油孔(33);所述上本体(29a)底部设两个配合下本体(30a)通孔(30d)的凸条(29c),所述凸条(29c)的长度大于通孔(30d)的长度,每个凸条(29c)底部均设横向贯穿凸条(29c)的孔(29d),当凸条(29c)插入通孔(30d)时,于孔内(29d)可抽插地设置条状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包括第一固定件(29e)、第二固定件(29f),所述第一固定件(29e)、第二固定件(29f)的两端均设上倾结构,于第一固定件(29e)下方的输油管(30b)外壁上分设第一支出件(30e)、第二支出件(30f),于第二固定件(29f)下方的输油管(30b)外壁上分设第三支出件(30g)、第四支出件(30h),其中第一支出件(30e)距输油管(30b)底部的距离大于第二支出件(30f)距输油管(30b)底部的距离,第三支出件(30g)距输油管(30b)底部的距离大于第四支出件(30h)距输油管(30b)底部的距离,所述第一支出件(30e)、第二支出件(30f)、第一固定件(29e)共面,所述第三支出件(30g)、第四支出件(30h)、第二固定件(29f)共面,所述第一支出件(30e)、第二支出件(30f)与第三支出件(30g)、第四支出件(30h)关于输油管(30b)的中心轴对称;所述第一支出件(30e)、第二支出件(30f)背离输油管(30b)一端均向下垂直设置卡接端(34),所述第一支出件(30e)与第一固定件(29e)一端之间可拆卸地设有第一弹簧(35),所述第一弹簧(35)顶部、底部均设圆环(36),所述第一弹簧(35)顶部的圆环(36)套设于第一固定件(29e)一端且被第一固定件(29e)一端的上倾结构限位,所述第一弹簧(35)底部的圆环(36)套设于第一支出件(30e)且被第一支出件(30e)的卡接端(34)限位,所述第二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奇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海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