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同济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智能颈部治疗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476200 阅读:1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02 17: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智能颈部治疗装置,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该装置包括机械支撑及传动单元,以执行治疗动作;与机械支撑及传动单元连接的驱动单元,以为其提供驱动力;传感测试单元,以检测治疗对象的状态,以及与前述各单元均连接的控制单元,以允许操作者输入治疗方案,根据该治疗方案控制机械支撑及传动单元和驱动单元的工作,以及获取传感测试单元检测的信息,与操作者输入的治疗方案进行比对并据此调节驱动单元和机械支撑及传动单元的工作。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以牵引为主,附加旋转提拉,同时辅以热敷疗法的智能治疗技术,智能精确控制牵引、扭转和俯仰的幅度,能够随时监测患者的状态并及时调整执行动作,能够大大提高疗效。

Intelligent neck therapeutic device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n intelligent neck therapy device, belonging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medical instruments. The device comprises a mechanical support and transmission unit, to perform the treatment action; the driving unit is connected with the mechanical support and drive unit to provide driving force; sensing unit to detect the treatment of the state of the object, and each unit is connected with the control unit, to allow the input operator according to the treatment plan, treatment mechanical support and transmission control unit and a driving unit of work, and access to information sensing and testing unit testing, compared with the treatment of the operator input and accordingly adjusting the driving unit and the mechanical support and drive unit of work.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traction, additional rotating lifting technology, intelligent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hot compress therapy, intelligent precise control of traction, torsion and pitch range, can monitor the patient's condition and timely adjustment of actions,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curative effe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颈部治疗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涉及一种治疗装置,尤其是一种颈部治疗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颈椎病在人们生活中是一种复杂的,难以治愈的疾病。在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全球十大顽症》中,颈椎病排序第二,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颈椎病是一种危害极大的慢性退行性病变。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方式的改变,颈椎病已成为现代职业病,呈多发、年轻化趋势,它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学习。颈椎病简言之就是颈椎椎间距离变窄,进而挤压椎间盘形成突出和骨质增生,最终压迫到不同的神经根,引起不同程度的颈部疼痛、头晕头痛、上肢麻木等症状。目前颈椎病的治疗方法很多,总结起来不外乎两种,即手术疗法和非手术疗法。大多数颈椎病患者年龄大,病程长,症状复杂,手术治疗从安全性及疗效两方面来看均非首选方法。因此,非手术疗法在颈椎病治疗中有其特殊地位。非手术疗法常见的有牵引疗法,旋转提拉疗法,热敷疗法,中药离子导入法等。这些物理疗法对颈椎病的治疗有一定的作用。非手术疗法中,颈椎牵引疗法更是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得到医院和患者的普遍认可。有效的牵引能解除神经、血管、脊髓的压迫,并快速缓解颈椎病症状。具体地讲,颈椎牵引主要是解除颈部肌肉痉挛,缓解疼痛症状,增大椎间隙和椎间孔,有利于已外突的髓核及纤维环组织复位,缓解和解除神经根受压与刺激,促进神经根水肿吸收,解除对椎动脉的压迫,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局部淤血肿胀及增生消退,松懈粘连的关节囊,改善和恢复钩椎关节,调整小关节错位和椎体滑脱,调整和恢复已被破坏的颈椎内外平衡,恢复颈椎的正常功能。颈椎牵引器大体分为固定式牵引器和便携式牵引器。目前医院中常用的牵引器还是大型的固定式支架牵引器,这种牵引只有患者到医院去并且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才可以接受治疗。尽管牵引疗法的相关理论已经比较详尽,然而在实际操作这种仪器的过程中牵引角度的把握仍然是靠医生的经验和患者的感觉,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牵引疗法的实际的疗效。便携式牵引器相对于固定式牵引器来说方便患者随时随地使用。常见的便携式牵引器三种类型,第一种是门式支架向上牵引式的,这种颈椎牵引器的缺点是需要在家人的帮助下才可以进行治疗操作,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门式支架从肩上滑落将对患者造成伤害。第二种是气囊支撑牵引式的,由颈部围在颈部周边的气囊(单层或多层)整体充气后向上牵引,这种牵引器优点是重量轻,可以自助操作,缺点是不分前后左右均匀向上,其作用力主要在下颌和肩为支撑点,由于气囊柔软,颈椎后面的生理曲线相对平直,从而不能解决颈椎牵引所需的前倾10°-30°方向,不能有效的恢复生理曲度和牵引作用力不大导致牵引治疗效果不佳的问题。第三种为利用机械加力装置制作的颈椎牵引器。机械加力装置多为螺旋加力或齿条加力装置,通过加力装置以肩膀和锁骨,上颚后脑等为支撑点进行牵引治疗,加力方向为前后或两侧加力,相对气囊牵引,对颈椎的牵引作用力较大,但缺点是机械加力装置加力过于生硬,可以称作为硬牵引,操作时需要左右手同时在颈椎周围的加力装置处操作,对于患有颈椎病、肩周炎等手臂抬不起来的患者使用不便。同时多数的机械加力的颈椎牵引器佩戴中下颚座和上颚座佩戴过硬,没有气囊式牵引中的气压柔和,下颚佩戴缺少锁骨弧度,佩戴不舒适。便携式的牵引器尽管便捷,但基本上都是单纯的机械式牵引,在牵引角度,力度以及时间上大都由患者自己把控,缺乏医生的指导也降低了牵引疗法的疗效。尽管在医学颈椎牵引的治疗理论上有各种各样的突破。在实际应用中无论是医院的颈椎牵引机,还是家用的颈椎牵引器大都只能实现中立位或单一角度的牵引。能够实现变力、旋转、变角度等仪器设备依然没有跟上理论的需要。而更有研究表明如果对牵引的角度实现量化定位,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治疗效果。而目前医院的使用固定式牵引器自动化控制程度依然较低,便携式的牵引器更是少有实现自动化控制的。这使得这些已经在临床得到印证的医学理论进入实际应用遇到了困难。目前已有的颈椎牵引器,大多注重于颈椎病的治疗,忽视了治疗过程中的患者的生理信号的监视。患者往往需要通过长时间的治疗后再通过核磁共振成像的方式才能了解到治疗效果。而牵引过程中由于医生的技术水平,不同患者年龄病情的不同,牵引设计的问题等等原因都会导致牵引疗效大打折扣,有时甚至带来危险。医学经验告诉我们单一疗法治疗效果比较有限,为了提高牵引疗效,医生通常会在牵引过程中或者牵引后,采用红外灯照射颈后部进行热敷治疗。相关研究更是表明综合使用几种疗法治疗颈椎病的愈显率比单纯使用一种疗法治疗的愈显率要高,因此综合使用几种疗法治疗颈椎病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颈部治疗装置,以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颈椎治疗。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解决方案是:一种智能颈部治疗装置,包括机械支撑及传动单元,以执行治疗动作;与所述机械支撑及传动单元连接的驱动单元,以为所述机械支撑及传动单元提供驱动力;传感测试单元,以检测治疗对象的状态,以及与所述机械支撑及传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以及所述传感测试单元均连接的控制单元,以允许操作者输入治疗方案,根据所述治疗方案控制所述机械支撑及传动单元和所述驱动单元的工作,以及获取所述传感测试单元检测的信息,与所述操作者输入的治疗方案进行比对并据此调节所述驱动单元和所述机械支撑及传动单元的工作。所述治疗动作包括对颈部的牵引、头部的俯仰和旋转。所述驱动单元为气动单元,包括具有气泵和电磁阀的气路,所述气路连接所述机械支撑及传动单元以提供驱动力。所述传感测试单元检测治疗对象的人体表面肌电信号,检测所施加牵引力大小以及检测颈椎的实时角度。所述调节所述驱动单元和所述机械支撑及传动单元的工作包括调节牵引的力度、角度、频率和整个牵引时间。所述机械支撑及传动单元包括肩垫,所述肩垫贴合人体肩部的轮廓,用于支撑整个所述智能颈部治疗装置;所述肩垫具有缺口;所述肩垫具有扇形环状的内部腔体,所述内部腔体中设置有浮动件和支撑件;所述浮动件与所述内部腔体的内侧壁在竖直方向上活动连接,所述支撑件与所述浮动件固定连接,以允许所述浮动件带着所述支撑件沿着所述内部腔体上下运动;所述支撑件向上伸出所述肩垫外,并在上部连接颌托;所述浮动件的下部设置有气囊,以由所述气囊的膨胀和收缩控制所述浮动件、所述支撑件和所述颌托的上升和下降;所述内部腔体的上端设置有肩垫扣盖,以限位所述活动件的向上活动。所述内部腔体中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的高度小于所述内部腔体的高度,将所述内部腔体的下部分割为处于内侧的第一腔体和位于外侧的第二腔体,所述内部腔体的上部为第三腔体;所述气囊位于第一腔体中;所述浮动件和所述支撑件位于第三腔体中。第三腔体的内壁上间隔设置有至少一个竖向的第一类凹槽,所述浮动件为扇形环状的移动环,所述移动环的内壁上设置有与第一类凹槽对应的凸起,所述凸起与第一类凹槽配合;所述支撑件为扭转平台,包括位于下部的圆弧垫,和位于所述圆弧垫的两端并与所述圆弧垫垂直且向上延伸的支撑杆;所述圆弧垫的内壁设置有环形槽,所述移动环在外侧设置为凸缘,所述凸缘与所述环形槽配合,以连接所述支撑件与所述移动环;所述颌托连接在所述支撑杆的上部。第二腔体中设置有固定板和至少一对扭转用气动肌肉;第二腔体中,外侧的内壁上设置有外侧凹槽,内侧的内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智能颈部治疗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智能颈部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械支撑及传动单元,以执行治疗动作,与所述机械支撑及传动单元连接的驱动单元,以为所述机械支撑及传动单元提供驱动力,传感测试单元,以检测治疗对象的状态,以及与所述机械支撑及传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以及所述传感测试单元均连接的控制单元,以允许操作者输入治疗方案,根据所述治疗方案控制所述机械支撑及传动单元和所述驱动单元的工作,以及获取所述传感测试单元检测的信息,与所述操作者输入的治疗方案进行比对并据此调节所述驱动单元和所述机械支撑及传动单元的工作。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颈部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械支撑及传动单元,以执行治疗动作,与所述机械支撑及传动单元连接的驱动单元,以为所述机械支撑及传动单元提供驱动力,传感测试单元,以检测治疗对象的状态,以及与所述机械支撑及传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以及所述传感测试单元均连接的控制单元,以允许操作者输入治疗方案,根据所述治疗方案控制所述机械支撑及传动单元和所述驱动单元的工作,以及获取所述传感测试单元检测的信息,与所述操作者输入的治疗方案进行比对并据此调节所述驱动单元和所述机械支撑及传动单元的工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颈部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治疗动作包括对颈部的牵引、头部的俯仰和旋转。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颈部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单元为气动单元,包括具有气泵和电磁阀的气路,所述气路连接所述机械支撑及传动单元以提供驱动力。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颈部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测试单元检测治疗对象的人体表面肌电信号,检测所施加牵引力大小以及检测颈椎的实时角度。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颈部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所述驱动单元和所述机械支撑及传动单元的工作包括调节牵引的力度、角度、频率和整个牵引时间。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颈部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支撑及传动单元包括肩垫,所述肩垫贴合人体肩部的轮廓,用于支撑整个所述智能颈部治疗装置;所述肩垫具有缺口;所述肩垫具有扇形环状的内部腔体,所述内部腔体中设置有浮动件和支撑件;所述浮动件与所述内部腔体的内侧壁在竖直方向上活动连接,所述支撑件与所述浮动件固定连接,以允许所述浮动件带着所述支撑件沿着所述内部腔体上下运动;所述支撑件向上伸出所述肩垫外,并在上部连接颌托;所述浮动件的下部设置有气囊,以由所述气囊的膨胀和收缩控制所述浮动件、所述支撑件和所述颌托的上升和下降;所述内部腔体的上端设置有肩垫扣盖,以限位所述活动件的向上活动。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远韬郭晨睿李晨钰李云生张氢王阳蒋旻霖赵震牛文鑫
申请(专利权)人:同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