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岩循环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5344585 阅读:1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17 00: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页岩循环系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依次包括位于防水卷材正上方的撒砂漏斗、供防水卷材绕过从而将防水卷材翻转的翻转辊、位于翻转辊一侧的回收槽以及为撒砂漏斗供料的真空上料机,在真空上料机与回收槽之间架设有传送带,回收槽内转动连接有将页岩推至传送带一端的绞龙,真空上料机在传送带另一端开有入料口,达到了运输设计合理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页岩循环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防水卷材生产线,特别涉及一种页岩循环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生产防水卷材的传统装置由配料装置和成型装置组成。配料装置由改性罐、混合罐组成。改性罐是整个配料装置最重要的罐,配料工根据生产配方,按照生产工艺进行配料操作;混合罐是将改性罐中的改性料与填料一起进行搅拌,待其混合均匀后将混合料输送进入卷材成型装置制成卷材。成型装置主要指卷材生产线,其主要部件还是由常规的开卷、胎体烘干、预浸、涂油、覆膜撒砂、冷却、收卷包装这几个部分组成。现有的页岩循环系统可参考申请号为201410144928.7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了一种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自动撒砂回砂系统,包括砂输送装置、砂回收装置、总输送管道和储砂仓,所述的总输送管道一端设有储砂仓,总输送管道另一端分别与砂输送装置和砂回收装置相连接,砂输送装置由输送管道、鼓风机和撒砂漏斗组成,输送管道一端与总输送管道相连接,另一端与撒砂漏斗和鼓风机相连接,砂回收装置由回收管道和回收漏斗组成,从而对防水卷材上的浮砂进行清理与回收并反复利用。但是只通过一个鼓风机驱动整个系统运转,对页岩进行循环,对鼓风机功率需求过大,难以保证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运输设计合理的输送页岩循环系统。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页岩循环系统,依次包括位于防水卷材正上方的撒砂漏斗、供防水卷材绕过从而将防水卷材翻转的翻转辊、位于翻转辊一侧的回收槽以及为撒砂漏斗供料的真空上料机,在真空上料机与回收槽之间架设有传送带,回收槽内转动连接有将页岩推至传送带一端的绞龙,真空上料机在传送带另一端开有入料口。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通过绞龙将页岩推动到传送带上,传送带沿防水卷材的反向运输,从而将页岩运回撒砂漏斗处,最后通过真空上料机提升到撒砂漏斗内,从而对多余的页岩反复利用;根据现有技术可知,绞龙与传送带都是通过各自的电机带动的,而真空上料机是通过鼓风机或者气泵带动的,从而通过多个驱动装置,分段传输,设计更加合理。较佳的,传送带包括支架、均与支架转动连接的主动辊和从动辊以及绕过主动辊与从动辊的输送带,支架上固接有多个使输送带形成凹槽的槽式托辊。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槽式托辊将运输带形成凹槽,凹槽将页岩聚拢在输送带中部,防止页岩在运输过程中偏移出传送带外。较佳的,回收槽靠近传送带一端固接下料管,下料管倾斜设置并延伸至传送带上方。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倾斜设置的下料管,缓冲页岩从回收槽中下落的趋势,减缓下落速度,防止页岩溅出传送带外。较佳的,下料管包括焊接在回收槽的直管以及套设在直管上的波纹管。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利用波纹管弥补直管与传送带的剩余距离,保证回收的页岩直接落在传送带的凹槽中,防止页岩从传送带上溅出。较佳的,支架固接有位于输送带上方的集料漏斗。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集料漏斗上大下小,从下料管滑出的页岩被集料漏斗聚拢,保证页岩均掉落在凹槽中心,防止页岩飞出。较佳的,集料漏斗靠近真空上料机一侧开有出料槽。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出料槽增大从传送带从集料漏斗远走页岩的口径,增大页岩被运走的流速,防止页岩堆积在集料漏斗中。较佳的,集料漏斗位于从传送带远离真空上料机一侧起算第一个槽式托辊与第二槽式托辊之间。通过采用上述方案,位于主动辊或从动辊与相邻的槽式托辊之间的输送带,由于被槽式托辊被撑起,所以输送带向两侧倾斜,若落在上述位置极可能滑落出传送带,而页岩落在从传送带远离真空上料机一侧起算第一个槽式托辊与第二槽式托辊之间,不但解决了上述问题,还充分利用了传送带的有限部分。较佳的,集料漏斗远离上端设有将内腔分割为上下两部分的过滤网。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过滤网将粘结在一起的页岩挡在上侧,防止不合格的页岩被回收利用,保证回收页岩的质量。较佳的,真口上料机包括提升管,提升管靠近传送带一侧固接导砂板,导砂板位于传送带一端下方并与提升管内腔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页岩运输到传送带边缘,下落并沿导砂板进入提升管中,通过内部气泵的驱动从提升管进入到撒砂漏洞中。较佳的,还包括供防水卷材绕过从而将防水卷材翻转回来的复位辊。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通过复位辊将防水卷材恢复原本的传送方向,便于防水卷材进行后续步骤。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绞龙将页岩推动到传送带上,传送带沿防水卷材的反向运输,从而将页岩运回撒砂漏斗处,最后通过真空上料机提升到撒砂漏斗内,从而对多余的页岩反复利用;根据现有技术可知,绞龙与传送带都是通过各自的电机带动的,而真空上料机是通过鼓风机或者气泵带动的,从而通过多个驱动装置,分段传输,设计更加合理。附图说明图1是页岩循环系统结构示意图;图2是回收槽结构示意图;图3是集料漏斗结构示意图;图4是提升管结构示意图。图中,1、安装架;11、传送辊;12、翻转辊;13、上压辊;14、下压辊;15、复位辊;16、撒砂漏斗;2、回收槽;21、绞龙;22、下料管;221、直管;222、波纹管;3、传送带;31、支架;32、主动辊;33、从动辊;34、输送带;341、凹槽;35、槽式托辊;4、集料漏斗;41、过滤网;42、出料槽;5、真空上料机;51、提升管;52、导砂板;521、挡板;6、防水卷材。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一种页岩循环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用于运输防水卷材6的运输装置和用于循环页岩的循环装置。运输装置按照防水卷材6的经过顺序依次包括将防水卷材6运送的传送辊11、供防水卷材6绕过从而将防水卷材6翻转的翻转辊12、两组供防水卷材6从间隙中穿过的上压辊13和下压辊14、供防水卷材6绕过从而将防水卷材6恢复传输方向的复位辊15。其中传送辊11、翻转辊12、上压辊13、下压辊14、复位辊15均通过轴承座转动连接于安装架1上,由于整个运输装置均采用现有技术,本技术不再赘述。循环装置按照防水卷材6的经过顺序依次包括位于防水卷材6正上方的撒砂漏斗16、位于被翻转辊12翻转的防水卷材6下方的回收槽2、将回收槽2的页岩运往真空上料装置的传送带3以及为撒砂漏斗16供料的真空上料机5。其中,撒砂漏斗16和真空上料机5的内部结构均采用现有技术,本技术不再赘述。结合图2所示,回收槽2为一表面成柱状的盒子并焊接在安装架1,回收槽2内转动连接绞龙21,绞龙21受电机驱动将页岩推至回收槽2靠近传送带3一端。回收槽2在靠近传送带3一端安装有内腔相互连通的下料管22,下料管22包括焊接在回收槽2的直管221以及套设在直管221上的波纹管222,直管221倾斜设置,而波纹管222延伸至传送带3上。传送带3包括架设在地面上的支架31、两者均与支架31转动连接的主动辊32和从动辊33以及绕过主动辊32与从动辊33的输送带34,支架31上以现有方式安装有多个使输送带34形成凹槽341的槽式托辊35。结合图3所示,支架31上方焊接有用于插接波纹管222的集料漏斗4,集料漏斗4位于输送带34上方且在从传送带3远离真空上料机5一侧起算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页岩循环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页岩循环系统,依次包括位于防水卷材(6)正上方的撒砂漏斗(16)、供防水卷材(6)绕过从而将防水卷材(6)翻转的翻转辊(12)、位于翻转辊(12)一侧的回收槽(2)以及为撒砂漏斗(16)供料的真空上料机(5),其特征在于:在真空上料机(5)与回收槽(2)之间架设有传送带(3),回收槽(2)内转动连接有将页岩推至传送带(3)一端的绞龙(21),真空上料机(5)在传送带(3)另一端开有入料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页岩循环系统,依次包括位于防水卷材(6)正上方的撒砂漏斗(16)、供防水卷材(6)绕过从而将防水卷材(6)翻转的翻转辊(12)、位于翻转辊(12)一侧的回收槽(2)以及为撒砂漏斗(16)供料的真空上料机(5),其特征在于:在真空上料机(5)与回收槽(2)之间架设有传送带(3),回收槽(2)内转动连接有将页岩推至传送带(3)一端的绞龙(21),真空上料机(5)在传送带(3)另一端开有入料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页岩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传送带(3)包括支架(31)、均与支架(31)转动连接的主动辊(32)和从动辊(33)以及绕过主动辊(32)与从动辊(33)的输送带(34),支架(31)上固接有多个使输送带(34)形成凹槽(341)的槽式托辊(3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页岩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回收槽(2)靠近传送带(3)一端固接下料管(22),下料管(22)倾斜设置并延伸至传送带(3)上方。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页岩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下料管(22)包括焊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勇军王凝瑞
申请(专利权)人:百耐尔河北建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